不留活口!满朝文武几乎被屠戮殆尽,看唐朝宦官与“甘露之变”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公元835年(大和九年)11月21日上午,端坐于内殿的唐文宗李昂正冷冷的看着台下鸡飞狗跳的宦官们。突然无数声凄厉的惨叫从含元殿方向传来,所有人都回首倾听,屋内一片死寂。

不知过了多久,一位浑身是血的禁卫军来报——忤逆之徒已尽数伏法。霎那间,内侍们纷纷弹冠相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这个庞大帝国的“主人”则以手覆面,掩饰那不争气的泪水。他知道,自己败了。

▲ 唐文宗李昂

时过千年,我们已很难考量这位皇帝当时的心境,但李昂定会念起一位先祖,因为他正是这一切的源头。

顾此失彼

尽管于民间,唐肃宗李亨远未及其父李隆基出名,可对于历史来说,却并非如此。正是这位“默默无闻”的忠王(李亨),于大厦将倾之时,挽救了大唐的命运——他招揽旧臣老将,最终收复二京,平定叛乱,史称“北集戎事”。而唐玄宗的重臣张说更曾预言:

尝见太宗写真图,忠王英姿颖发,仪表非常,雅类圣祖,此社稷之福也。

▲ 唐肃宗李亨

也许基因的力量实在强大。唐肃宗像极了父亲,他既英勇果敢又昏庸无道。作为评定“安史之乱”的英雄皇帝,却不断任用宦官祸乱朝政,为自己与大唐最后悲凉的命运,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可当我们仔细回味这段过往时,也许“无奈”二字,才是最深刻的感悟。叛乱爆发伊始,李亨便思筹如何让帝国回到正轨,不过一人之力终归有限,他需有可以信赖的人辅佐。环绕四周之下,却只剩内侍李辅国一路相伴。唐肃宗当然知道宦官专权的危害,但于非常时期又无法顾忌太多,且眼前之人性格懦弱,他有把握掌控全局。

自大蒙蔽了李亨的双眼,权力重塑了李辅国的性格。一心扑在平叛上的李亨,不断将“琐事”交予这位宦官处理,毕竟焦灼的战事已容不得他分心。对于李辅国权力之大,《资治通鉴》中曾记载:

侍直帷幄,宣传诏命,四方文奏,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即肃宗将宣布诏敕诰命,保管印玺符契以及号令军队集训等事,全都委任给了他。

待到天下太平之时,肃宗又感念其功,将掌管禁军的权力赏赐了李辅国。不久后,励精图治的李亨开始打理朝政,力图恢复唐朝国力,但臣下的阳奉阴违让其疑云满腹。待到他终于找到“病根”时,肃宗惊讶的发现——虽贵为天子却已无力将一个宦官伏法。李辅国权力之大,远超想象。

史书曾说:制敕必经辅国押署,然后施行,宰相百司非时奏事,皆因辅国关白、承旨。常于银台门决天下事,事无大小,辅国口为制敕,写付外施行,事毕闻奏。由此可见其通天之能。即使是皇亲国戚,面对李辅国也不敢直呼其名,皆称其为“五郎”。而目睹一切却无可奈何的肃宗,生命也开始进入了“倒计时”。

积重难返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肃宗病危。此时,张皇后欲效仿武则天亲政,准备废除皇太子李豫,诛杀李辅国,不过其计划很快败露,最终落得个“贬为庶人”的下场。可恰好就在张皇后被捕的当天,肃宗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时间上的巧合,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 张皇后

“旧人”死的死残的残,但李辅国本却依旧权势熏天,加之这次又填“拥立新君”之功,连皇帝都曾称其为“尚父”,他后来的嚣张跋扈作威作福,不问可知。

古希腊历史学家Herodotus(希罗多德)曾说——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大太监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某日,这位宦官狂妄的跟唐代宗交代,“大家(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闻此僭君之言,皇帝杀心顿起。不久后,代宗釜底抽薪夺其兵权,并驱使刺客刺杀了这位“尚父”,李辅国的头颅被割下,扔进了溷厕(即厕所)之中。

李辅国的离世并没有带来宦官集团的退场。纵然《旧唐书》称代宗——古之贤君,未能及此,他能做的也不过是维系此间的平衡。毕竟铲除李辅国一事,代宗借助的正是大太监鱼朝恩等人的力量。待到代宗驾崩,能力并不出众的李适(Kuo四声)继位。

短短四年后,便爆发兵变,史称“奉天之难”。唐德宗李适仓皇出逃,平常信任的文武大臣,哪里还管你什么当朝天子,皇帝可以信赖还是只有身边的“阉人”。唐德宗随即把掌管禁军的权力交予他们手中,历史再一次重演,再一次。

▲ 唐德宗

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2月25日,唐德宗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年六十四岁。自他死后,凄风苦雨开始笼罩于大唐帝国与其子孙后代身上,漫长的黑暗世代降临了。

只手遮天

因宦官势力的无限膨胀,后世继位的皇帝们,很多人的生杀予夺都在大太监们“一念之间”,一幕幕逼宫弑帝的丑剧即将上演。

德宗病逝后,其子李诵继位,史称唐顺宗。其在位仅186天便被宦官俱文珍胁迫,禅位于太子李纯,改称太上皇——只因其重用改革派,忤逆了宦官集团的意志。四个月后,太上皇李诵离开了人世,虽然他的死因至今扑朔迷离,但想必与这些内侍们有关。

如果说德宗之死,多少还有些不清不楚。那他曾孙唐敬宗的亡故,阉宦们绝不脱了干系。《旧唐书》敬宗卷中清晰的写着:

“帝方酣,入室埂衣,殿上烛忽灭,刘克明等同谋害帝,即时殂于室内,时年十八”。

▲ 唐敬宗

而这里提到的“刘克明”,便是皇帝身边的太监,正是他亲手杀害了年轻的天子,更在之后伪造遗诏,准备迎立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

仅仅两天后,美梦就化为了泡影。宦官王守澄与梁守谦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李悟,拥立李昂为帝,史称唐文宗。既然是被太监们拥立的皇帝,文宗自然难逃被操控的命运。但他“隐忍坚毅”的性格,似乎将为大唐的命运带来一丝转机。

在登上帝位后的九年时间里,文宗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宰相李训与工部尚书郑注,三人秘盟——定要将宦官势力一网打尽。

托付之人已有,文宗觉得可以付诸行动了。

甘露之谋

几天后,皇帝如往常般与文武百官在紫宸殿早朝。按照先例,金吾将军需先报一声“左右厢内外平安”,走个过场朝议方能开始。但其却一反常态,上前来报,“听事房后石榴树上,昨夜降下甘露,特向陛下禀报”。

文宗表现的十分欣喜,群臣见此也赶紧跪拜朝贺——因为甘露可是天下清平的瑞兆。皇帝急匆匆来到紫宸殿前的含元殿落座,并派宰相等人前往验证。

过了很久,方见李训回报——祥瑞真假难辨,还望天子遣使再验。

听闻此话,文宗自言自语道:竟还有这种事。接着皇帝马上派出首领神策左、右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带着宦官们一同前去查验。也许是文宗的演技实在拙劣,也许是旨意多少有些荒诞,接受号令的宦官们已渐生疑窦。

待来到石榴树下,众人开始细致的寻找所谓“甘露”。正在此时,大太监仇士良猛然发现——立在一旁的金吾将军韩约双手颤抖浑身是汗。他上前询问缘由,却见韩约吞吞吐吐不能自圆。也许是命不该绝,狂风刚巧吹进院中,一时间门帘幕布乱张,仇士良瞅见在厅后竟有手执利器的铁甲卫士。

趟过刀山火海的大太监,马上明白了一切,他率领众人夺路而逃。如果此时关闭厅门,也许历史就将改写,但门卫竟被仇士良的尖嗓喝住,待回过神来,宦官已尽数不见。金吾将军眼见事情败露,急唤军士追击。那些跑不快的太监被追上后,即被扑杀,一时间数十人血溅当场。

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仇士良等人最终回到了文宗身旁。他们不由分说便架起皇帝,将其扣在软舆(即骄子)之中,急速逃窜。每一个在场的宦官都知道,一旦进入后宫,他们就安全了——那里有数千禁军可供驱使。

于千钧一发之际,宰相李训亦奋力一搏,他冲进宦官的队伍里,死死抱住皇帝的骄子,希望能拖延到自己队伍赶来力挽狂澜。别看太监们人多势众,但一时间竟奈何不了这个文弱的书生。此时,一个叫郗志的内侍,用尽全身力气给了李训当胸一拳,打的当朝宰相倒地不起。当韩约姗姗来迟之时,宦官们已进入宣政殿且将大门严严关闭。李训眼见大势已去,急忙改换衣装逃出了宫去。

▲ 李训

可悲的是,因计划隐秘,大部分官员都被蒙在鼓里。在目睹一切之后,朝臣们竟慢悠悠的返回了自己的部门,等待与皇帝再议朝政。殊不知,一场血腥的屠杀即将到来,他们大部分人的生命亦将在今日划上句号。

不一会,只听见宣政殿方向宫门大开,无数宦官与禁卫军一边高喊“奉旨讨贼”,一边冲向了中书省、门下省等地,屠戮浩劫在所难免。参与事变的官员(包括李训与郑注)与金吾卫队自然不会被放过,可叹的是大部分毫不知情的朝臣却当场枉死。你以为事情就到此结束了吗?

当然没有!因为有部分“叛党”逃出了包围。大太监仇士良又急忙派人杀向了南衙各司衙门。各司的官吏、卫兵、甚至是平民百姓全部被杀,一千多人就此魂飞魄散。事毕,侥幸活下来的大臣们又立刻被投入大狱,严刑拷打之下 ,只得胡乱攀咬他人。不由分说 ,无数颗华美的人头即将落地。

史书曾记载——“代国公”王涯并未参加甘露之变,却被禁军要斩于子城西南隅独柳树下,随后全家被杀,田地与财产被没收。王涯早已位极人臣,他的命运尚且如此,旁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 王涯

千疮百孔

毋庸置疑,“甘露之变”为唐帝国带来了一系列极其严重的后果:

第一,大量上级官员死亡,国家的顶级人才几乎被杀光。这些官员们十年寒窗苦读,层层选拔之下,方有登上朝堂与皇帝共商国事际遇,本是国家栋梁,却不料一命呜呼。如果说东西没了,我们可以再造,这些精英没了,又岂是一朝一息能够培养的。更为可怕的是,因为屠杀实在太过惨烈,唐朝的学子们大感忧惧,赶考之人寥寥无几,人才质量急剧下降。

▲ 唐朝科举

第二,宦官集团更加有恃无恐。他们牢牢把持着军权,与此同时大量加派眼线,一旦朝臣稍有怨言,便立刻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文宗自此事后,也是颜面扫地威望尽失,被太监们软禁于宫中,再也没有丝毫自由可言。倘若讲,前朝皇帝中还有名主可与宦官势力抗衡的话。“甘露之变”后,君主们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便是历史最真实的写照。

时至今日,总有一种声音——如果“甘露之谋”取得成功,大唐必将迎来又一次中兴。先不说“历史没有如果”,就算真的时光倒流,阉党尽数被杀,恐怕也轮不到文宗恢复先唐的荣光。要知道,文宗等人密谋伊始,郑注本计划于王守澄的葬礼上,将前来拜祭的宦官们一网打尽,但李训深恐功劳被其一人独占,才怂恿皇帝将一切提前。李训更曾与同党说道:待成功之时,再迅速将郑注抹杀,这样便可大权独揽。由此可见,不管成功与否,文宗都握不住权力,最多不过是从宦官转移到文官手中罢了。

另外,也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大唐的税收制度早就出了问题。因藩镇割据,朝廷本就丧失了大量能够产出税收的人口与土地,但是维持国家运行所需的金钱,却并没有相应减少,这样一来,每个人所负担税收较往日更甚。有很多人不堪重负,纷纷逃籍,而逃籍的人越多,剩下的人税负就更重,就算想发展经济也是有心无力,如此恶性循环之下,朝廷只能愈加不堪,哪有强盛的道理!

天道轮回,报应不爽。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即朱温)与宰相崔胤联合突袭后宫,杀掉宦官近七百多人,品级高的太监更是无一人幸免。诚然,宦官之祸终于没了,可大唐也即将走入历史的坟墓。

▲ 朱温

天祐四年(907)四月,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国号梁,唐朝就此灭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