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我该怎样去面对人际危险的感觉呢?
图画:焯焯
生活案例——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很调皮贪玩,不写作业。然后被班主任抓住,让我放学的时候不能走,把我一个人带到走廊里,让我趴在墙上写作业。当时别人都走了,学校也快没人了,我就有点怕,于是我就没写完作业,也没跟班主任打招呼就跑了。
回到家以后,我也很怕,因为知道明天去班里估计要死定了。然后我就跟我妈求助,我说“妈,我明天不想上学了”,想着把这件事情给说了。可是我妈当时不关心我,根本就没问我为啥,就说“你咋能不上学呢?”就这样这件事就没给我妈说出口。而我爸对我很不好,经常打我,我很讨厌他,又害怕他,更不能跟他说了。所以我就这样没有寻求到任何帮助。当时的绝望几乎把我压垮了,我非常害怕、无助却有找不到任何可以帮助我的人,找不到任何可以躲避的地方。后来我就一直觉得外面的世界有危险,不敢出去探索。我不敢去交新朋友,不敢去和陌生的小朋友玩,不敢去探索新事物,因为我觉得那有危险。
我的父母教育也确实有问题,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给我帮助。我在外面和别人打架了,我爸第一个先训斥我,所以我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感觉自己是孤身一个人,很弱小,得不到任何帮助。一直到今天我还是不敢出去接触新事物,基本上交不了朋友。我有点像那个杞人忧天,一直幻想着有一个强大的,压倒一切的危险可能会出现,我在它面前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寻求不了任何帮助,像是一个小蚂蚁。我该怎么样去面对这种危险的感觉呢?是寻找帮助还是孤身对抗呢?
明镜解析……
恐惧的情绪也是人先天就具备的,而且因为客观因素导致了对恐惧的泛化也是正常的表现形式和结果。
人在小时候不能独立自主的时候,是非常需要得到别人保护的,尤其是父母(家长),如果这部分不能得到满足,就会用其他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这份安全感需要,比如嚎叫,哭闹,打砸等,这都是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力,再提升安全感的方式。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父母没有学习过如何解读孩子的行为,就会用自己的主观经验来对待,而这些经验也是自己从小先天的家庭环境和长大过程中后天的经历经验综合而成的,也就是自己觉得管用的方式方法,对于孩子来讲就缺失了合理和有效,因此,有时候管用,有时候失效,父母搞不明白,孩子更是一头雾水,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状态,就是想起来说说,发生了讲讲,平时相安无事也不去自我探索,这就是“懒得做”的结果吧,当然,也没有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成长,只不过就是磕磕绊绊比较多而已。
如果父母可以通过平时的觉察来梳理孩子的行为特征和表达模式,其实不难发现孩子内心的活动规律的,因为,人在青少年时期的心智就是单纯而敏感的,甚至也有的是麻木的(所谓的脸皮厚),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回馈周围人,尤其是大人的反应,有的人就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察言观色来自行总结,再归纳出来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但往往也会被其他人所排斥,主要人群还是成年人,比如父母师长。这就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对于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也就是因为不想做决定或者是不知道怎么做决定,也无法判断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对或错,总之,一般都会选择沉默来回馈外界。实际上,自我封闭是可以采纳的一种独处方式,但是,如果过于封闭就出问题了,因此,自我封闭是可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同时,最好能够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当自己有这个意识的时候,就可以和父母商量,如果父母都不能理解,就要想办法跟他们讲明白事情原委;如果父母就是无法理解,那就直接告诉他们自己的决定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希望得到他们的建议。只有父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才能真正的重视孩子的当下行为,这也是父母需要提升的觉察力的部分。
总结,孩子成长中没有大问题,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如果父母真的把这些小事做的七七八八的话,孩子也就可以独立养成了,反而更早培养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力,这其中就包括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所想,父母的支持和陪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反过来的话就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了,只有见仁见智了。作为孩子,如果得不到包括父母在内的相信的人的帮助,就只能按照成果导向来解决问题了,那就是:这个结果是不是我想要的?我能承担多少呢?我需要付出什么呢?在三思之后再做决定,可能会有助于自己做出合理而有效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