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漪园绣漪桥东南牌楼抱柱石
清漪园绣漪桥东南牌楼抱柱石
今天,我们从“南如意门”(图01)进颐和园时,在门前的“昆玉河”东岸边(图02),有三根“抱柱石”遗存(图03。其中两根有缺失。后称“绣漪桥东南牌楼”)。
这种圆形抱柱石在北京地区不多见,而进入“南如意门”(图04)沿路前行, 从“绣漪桥”东桥头边穿过(图05),可见“乾隆绣漪桥诗昆仑石碑”(图06),其北不远处又是一处“圆形抱柱石”遗存,目前只剩二根(图07。后称“绣漪桥东北牌楼”)。
从现存遗件的尺寸和雕刻的图案,可推断:东北牌楼、东南座牌楼为“东堤”南北方向通往“西堤”跨河“绣漪桥”前面的装饰建筑。
在一些清末手绘颐和园图(多为1888年清漪园重修改名“颐和园”的建筑布局。绘图比较随意,不必较真。)(图8)。
包括之前极少见的“清漪园”绘画(图09)中,绘图只绘到绣漪桥,图中很容易看到“绣漪桥诗昆仑石碑”和相邻的“四柱三门木质彩绘”的“东北牌楼”。
目前能见到“绣漪桥东南牌楼”的只有绘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或同时期类似的绘图)中(图10),图中不仅绘出了“东堤”毗邻“绣漪桥”的“东南牌楼”和“东北牌楼”,而且在“东南牌楼”北边增加了因增建东堤东坡围墙而增设的“南如意门”,这一带的布局和我们今天所见变化不大。
在洋人拍摄帝都清漪园昆明湖南角的“绣漪桥”老照片中,很容易发现东桥头“东堤”上的“乾隆绣漪桥诗昆仑石碑”和其北的“绣漪桥东北牌楼”遗存的抱柱石(图11)。
图11-1 可能是在“绣漪桥”上拍摄无佛香阁万寿山的最早照片。疑为“德贞John Dudgeon”所摄。拍摄于1865年左右。
图11-2是英国人摩尔(Charles Frederick Moore)所摄(或收藏)。拍摄时间可能和德贞那张有重叠,但稍晚一些。拍摄时间大约在1865年-1869年。1888年“东堤”建起围墙,站在“绣漪桥”上,因拐弯围墙的遮挡,再也拍不出这种带有万寿山“佛香阁”和“十七孔桥”为背景的照片。
图11-3 为英国人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所摄。拍摄时间更晚一点。推想拍摄最早在1870年-1871年之间,最晚不超过1879年。
在这些较早拍摄清漪园照片中,一直未见“绣漪桥东南牌楼”。
最近在细看【法】谢满禄(Robert de Semallé 1839年-1946年) 拍摄的“万寿山前罗锅桥”(1880年-1884年)(图12)老照片中,看到“清漪园绣漪桥东南牌楼”抱柱石遗存。从图中不仅分辨出“四根抱柱石”,在牌楼南面路边还立有一块疑似“下马碑”的“碑”(图12-3. 红箭头处)。
随着清漪园老照片不断问世,相信会出现“清漪园绣漪桥东南牌楼”新的身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