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亲密关系,又惧怕亲密关系,这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1-07-27
渴望爱与被爱,这是人的基本需求。但生活中,又有很多人惧怕进入亲密关系。
比如,有的女生明明很想谈恋爱,但如果自己喜欢的那个男生和她表白后,她会害怕,甚至不愿再靠近对方。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个女生就是亲密或恋爱恐惧者——在爱情面前会表现得很矛盾,既想靠近又不断拒绝,以及有时会莫名变得“忽冷忽热”,抗拒和对方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那么,这种“不见又想念,相见又讨厌”的心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
01
惧怕亲密关系,或许和依恋模式有关
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来自人类的依恋本能,而那些惧怕亲密关系的人,很可能与依恋模式有关。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的依恋模式。
他通过研究1岁孩子和抚育者(主要是妈妈)的互动中发现,孩子和妈妈的依恋关系主要有三种,包括回避型依恋模式(妈妈离开和回来,都没什么反应)、焦虑型依恋模式,以及安全型依恋模式(在意妈妈的离开,但不会生妈妈的气,只要妈妈回来就觉得安全,不哭不闹)。
而那些渴望亲密关系,又惧怕亲密关系的人,很有可能是那种焦虑型依恋模式,即他们小时候看见妈妈离开时,会一直哭闹,但是当妈妈回来后,会特别愤怒,好久才能平静;他们渴望妈妈关心自己,又担心妈妈再次离开。
当他们带着这种依恋模式走进亲密关系时,也是如此,一方面渴望和对方亲近,另一方面又害怕对方离开,经常用生气、讨厌对方的方式来确定对方是否在意自己。
其实,他们是把小时候和妈妈习惯的相处模式放到了和伴侣相处中,这是习惯的力量所致。
02
惧怕亲密关系,或许是害怕受伤
我们常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那些害怕走进亲密关系的人,很可能是以前受过伤,害怕再次受伤,所以即便内心渴望爱情,也不敢贸然进入。
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不开始,就不会再次受伤。
其实,他们在把曾经的伤夸大化,认为自己无法承受,进而不断告诉自己,那种伤害(主要是被抛弃的感觉)很可怕。
另外,曾经的伤也可能不是他们自己经历的,而是身边的亲人,尤其是父母。
也就是说,父母感情不好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害怕受伤,因为他们亲历过那种糟糕的婚姻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他们当然不想再次经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父母婚姻不幸的孩子,很容易不相信爱情。
03
惧怕亲密关系,
或许是担心暴露真实的自己
我们都知道,爱情是有保鲜期的,一旦过了甜蜜的绚丽期,就会进入了幻灭期,而之所以称为幻灭期,就是因为两个人开始暴露出彼此的缺点,进而引发各种矛盾或冲突。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爱情需要磨合期。
那些害怕进入亲密关系的人,很可能是在担心暴露真实的自己后,伴侣不喜欢自己,因为缺点让他们感觉“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其实,他们在把自己和对方理想化,希望各自成为完美的人,进而拥有完美的婚姻。
04
惧怕亲密关系,
或许是恐惧失去自我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其中最常见的说法是,婚姻束缚了人的自由。
而那些害怕走进亲密关系的人,很可能也是在担心自己在婚姻中失去自由,变成婚姻的奴隶,没有自我。
比如,有人习惯和伴侣相处时各种“作”,他们就是想证明自己在婚姻中的主导权,以避免沦为婚姻的牺牲品。
其实,他们这样想,是把爱情和自我完全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是不相容,“你死我活”的状态。
05
爱情,是一场值得的冒险
前面,我们分析了那些恋爱恐惧者害怕走进亲密关系的可能原因,包括焦虑型依恋模式、害怕再次受伤、担心暴露真实的自己,以及恐惧失去自我。
其实,这些恐惧可以通过转换思维方式来逐渐化解:
其一,对于那些害怕受伤不敢走进亲密关系的人,可以这样想,自己和之前不同了,曾经受过伤的自己已经强大了,因为我们可以从过往中提升自己爱的能力;同时,还要不断提醒自己,父母失败的婚姻可以作为自己学习经营爱情的反面教材,这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再次受伤。
其二,对于那些担心伴侣了解自己缺点而疏远自己的人,可以这样想,谁都是不完美的,伴侣亦如此,而走进恋情正好是彼此成长的机会,更何况,深度关系就是在展现真实的彼此过程中构建的,所以不用那么在意暴露真实的自己。
其三,对于那些害怕在婚姻中失去自己的人,可以这样想,亲密关系在束缚自己的同时,也会拓展自我,比如,它会让我们发展出新的品格(如忠诚);还可以让我们获得归属感;还让我们拥有对抗时间的能力(多了一个爱自己的人,会延长我们在世界上的时间),等等。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方式来看待恋情,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依恋模式也就从焦虑型逐渐转变为安全型。
总之,爱情是一场值得的冒险。正如心理学者陈海贤老师说的:“从'我'到'我们'的过程,就是一场冒险之旅。所有的冒险故事里都有危险,但这些危险不是重点,主人公藉由这些危险获得的成长,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