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也称为原发性胆脂瘤,起源于神经管闭合期间,残留的上皮细胞。
这种病变,通过从内衬上皮上脱落的角蛋白和胆固醇逐渐积累而不断生长,并且可包裹和压迫邻近的神经和动脉。
发病位置
表皮样囊肿通常长在脑池内,罕见情况下,也可出现在脑实质、脑室或脑干内。
一项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包括10例患者,发现6例位于桥小脑角,4例位于岩尖。
临床表现
常见多条颅神经和颈内动脉受累。
表皮样囊肿,可表现为听力损失、耳鸣、头痛、半面痉挛或三叉神经痛。罕见的情况下,可因囊肿渗漏,而出现无菌性脑膜炎。
影像学检查
这是个轴外病变,其映像特征类似于脑脊液。
假如CT扫描上显示出一些钙化证据、或囊肿内出血,使平扫CT上出现均匀的高密度,则该病变可与脑膜瘤混淆。
不过,这个病变几乎无强化。
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在弥散加权成像上有所不同,表皮样囊肿的弥散系数图像类似于实质,而蛛网膜囊肿则接近自由水。
治疗
表皮样囊肿需手术处理。
囊肿往往沿着颅神经和组织平面蔓延生长,这使得不可能对颅后窝的表皮样囊肿实施肉眼下的全切。切除术后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类固醇治疗通常有效。
已有报道,发现外照射成功治疗了那些多次复发和快速进展的表皮样囊肿。
恶性转化
现存的良性囊肿、或既往接受切除的残留病变,可发生向鳞状细胞癌的恶性转化。如果出现恶性转化,则可能表现为症状快速出现、切除后复发、或脑膜癌病。
皮样囊肿
与表皮样囊肿一样,皮样囊肿起源于神经管闭合期间,残留的上皮细胞。除了鳞状上皮以外,皮样囊肿还包含有:
毛发、汗腺、皮脂腺成分。
位置
颅内皮样囊肿最常见于颅后窝,尤其是小脑蚓、第四脑室,以及鞍上池。小脑皮样囊肿,有时合并枕部皮毛窦,这使得易出现细菌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
皮样囊肿通常表现为局部占位效应导致的症状。
囊肿内容物罕见自发性破裂,进入脑脊液,往往可致命。
一组包含44例的病例研究发现,头痛(32%)、癫痫发作(30%)是囊肿破裂最常见的症状。
影像学表现
与脂肪瘤类似:CT显示低密度病变,MRI显示T1高信号,T2信号多变;脂肪成分本身在T1上是高信号而其他成分是低信号。
几乎没有对比增强。
非常偶然的情况下,这些囊肿看上去像血栓性动脉瘤,伴有不同机化阶段的血凝块。
治疗
出现症状的皮样囊肿,可行切除治疗。
未完全切除的囊肿,会逐渐复发。
皮样囊肿,也有可能出现恶性转化,此时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