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水浒传》和《金瓶梅》丑化最惨的俩人,一个穷矬一个淫放

文史经典碎读

每天10分钟,读透文史,看懂经典!
公众号

真实的潘金莲与武大郎

文:子繇
我们所熟知的潘金莲是施耐庵《水浒传》里那个心狠手辣、淫荡不堪的妇人,她勾引自己的小叔子不成又勾引同乡的西门庆,最后还与西门庆合谋害死了自己的丈夫武大郎,真可谓心如蛇蝎。此后兰陵笑笑生又撷取《水浒传》中的这段描写再加工创作,写成《金瓶梅》里那个虽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但依然狠毒淫荡的妇人,更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加上后世的戏曲与小说的渲染,潘金莲百恶而无一善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样武大郎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矮矬穷”的代表。事实上,潘金莲与武大郎并非纯粹的艺术形象,他们都是有历史原型的,而历史上真实的他们不仅恩爱美满,而且正直善良,是人人称颂的一对夫妻。
▲《金瓶梅》插图

清正廉洁的朝廷官员

历史上的武大郎确有其人,武大郎是明朝时期人,原名武植,字田岭,幼名大郎,是河北省清河县武家那村人。1946年,武植墓被发掘出世,专家对墓中骨殖进行推算,竟然发现武大郎身高至少应在一米八以上,绝不是《水浒传》中的“三寸丁,谷树皮”的形象。1992年,武氏族人自发修葺了武植墓,而后在墓前修建了碑楼,并撰写碑文: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裔胄,后徙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原来武大郎并不卖烧饼,他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从小聪颖且能文能武,中年时便考中进士,拜官七品,出任山东省阳谷县县令一职。在县令任上,武大郎清廉公正,兴利除弊,造福一方,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乡民甚至向他敬献“万民伞”,意为此父母官像伞一样庇护百姓,希望能将他永远留在此处任职。为官如此,实属不易,这也实与小说中的“武大郎”相去甚远。
▲1961年4月,北京人艺把欧阳予倩的《潘金莲》

贤良淑德的大家闺秀

武氏祠堂中武植的塑像旁还挂有一副潘金莲的画像,其上附文:
“某年,大比武植金榜题名,黄金庄潘氏大家闺秀潘金莲,适配武植。武植深得地方百姓爱戴。而夫人潘氏,夫唱妇随,纺花织布,又常将为官务要勤廉之语,念于夫婿耳边。”
潘金莲原是当地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她家住在距武家那村不远的黄金庄,从小就与武植相识,爱慕其才华,两人可谓青梅竹马,武植少年家贫,潘金莲还经常偷偷接济他,在武植高中进士之前,潘金莲就已经与他私定终身并不顾家人反对下嫁于他。潘金莲既不嫌贫爱富,还能勇敢追求爱情,婚后夫唱妇随,勤俭持家,还不时敦促丈夫要谨记勤政廉洁之教诲,并与武植育有四个子女,一直恩爱和睦白头到老。这样的潘金莲不仅称得上是中国女性传统美德的代表,甚至还不乏新时代女性的风范,这与《水浒传》和《金瓶梅》中的形象大相径庭。
▲潘金莲与武大郎 《水浒传》央视剧照

交友不慎遭谗言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原本人人称道的良士贤妇变成了后世人心目中的“矮矬穷”武大郎与恶毒荡妇潘金莲呢?
原来早年武植家贫的时候曾经受到过一个名叫黄堂的朋友的接济,不想日后武植中了进士当上了县令,而他的好友黄堂家遇火灾后反而家道败落,于是黄堂来到阳谷县投靠武植,希望能在他这里谋上一份差事。武植盛情款待了来投奔他的黄堂,却没有应允为他谋差事的要求。武植为官以清正廉洁著称,自然不会徇私违规,所以拒绝了黄堂。黄堂就此怀恨在心,想当年在你武植落魄的时候我二话不说就资助了你,可是今日在我家道败落之时你却这样对待我!他越想越感到忿忿不平,于是决定要报复他们夫妻二人。在返乡的途中,黄堂四处散播谣言,编造武植和潘氏的丑闻。
说还不够,还得写,于是他又将编造的故事写下来,四处张贴。据说西门庆本是当地的一个小流氓,看到黄堂想要抹黑武植夫妇俩,便也要来凑了个热闹,他给黄堂出主意,自愿加入谣言之中,又给其中加上了不少绯闻与八卦。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些事情很容易就在十里八乡传开了。可当黄堂回到家乡之后,才发现原来武植早已派人为他在老家修建了一座新房子。此时的黄堂懊悔不已,但谣言易传却不易破,随着好事之人的添油加醋,潘金莲与武大郎的故事越传越夸张,甚至开始被小说家纳为写作题材。于是荡妇潘金莲与“矮矬穷”武大郎的形象就此深入人心,再无法翻案了。
▲武大郎和潘金莲画报

历史欠他们一个公道

当年的谣言若只在民众间口口相传而不被进行艺术加工与宣传,那么武植与潘金莲可能只会被黑一段时间,但偏偏施耐庵当时也误将谣言信以为真,还将这个故事进行加工写入《水浒传》之中,又偏偏兰陵笑笑生看了施耐庵的《水浒传》后,又截取了这一段精彩的故事继续进行加工创作写成了小说《金瓶梅》。两部影响力巨大的小说将这两个人物形象推广到家喻户晓的程度,随后还衍生出众多的戏曲作品,由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了。直至今日,我们也还在继续误解着武大郎和潘金莲。
细数起来,历史上这样的事情还真不少,戏曲小说的戏说常常会将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过分美化或丑化,甚至以假乱真。我们熟悉的就有诸葛亮、曹操、包拯、潘美等等。戏曲与小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我们在欣赏它们的时候却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们视作历史来看待,即便历史上确有其人,但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历史人物毕竟还是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就如《水浒传》中的潘金莲与武大郎,向来被视为小说人物的典型,正是因为艺术形象塑造地太成功,反而以假乱真让后人误解了他们这么多年。历史欠他们一个公道,我们也欠他们一个公道,对待艺术形象,只能让他们停留在艺术创造的范畴之中,却不能将这艺术印象带入到正史之中。
▲阳谷县县令和夫人(武大郎和潘金莲)
2009年12月的一天,施胜辰来到了河北省清河县的武植祠,作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一位直系后裔,在得知事情真相后,他专程过去为武植与潘金莲塑像作画并向其后人致以歉意。他为武植的画像配诗道:“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又为潘金莲的画像配文曰:“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平反冤假错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还其本来面目。愿乞武潘在天之灵宽恕。施氏焚香再拜。”为当初施氏先人听信谣言之过而遗恨,也为还这对贤士良妇一个公道。
文史经典碎读

每天10分钟,读透文史,看懂经典!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