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万知情今如何?
每日热文摘 每晚定时发送当天热文汇编公众号
整代而言,知青们属于当今城市里的低消费群体。因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工人阶层。而工人阶层,无论“国有”的还是“集体”的,正承受着中国“改革”负面的巨大压力。不直接承受这压力,不能完全体会究竟什么叫时代“阵痛”。世人看到知青中出了些名人,出了些干部,则就错误地认为,知青一代很“出息”。有不少人据此得出更错误的结论,仿佛知青整代地垄断着中国的优越行业了。其实,所谓知青中的名人,无非指几个作家,“一小撮”文艺从业者,以及二三个新时代的较成功的商人,加上一切成了科长、处长乃至局长的人;加上一切受过高等教育,出国留学过,并学有所成归国谋求个人事业发展的人,总数肯定在百分之十五以内。这些人常常被社会赋予知青代表性或自言“我们知青一代”如何如何。比如我以前也爱自我标榜这一种可笑的不切实际的感觉。而百分之十五比之于百分之八十五,就“代”的运况来说,是没有资格的。百分之八十五的返城知青如今的运况,决定了他们只能是城市里的低消费群体。目前的“下岗”失业者中,相当一部分是他们。即将“下岗”、失业的人中,注定了有更多的他们。所幸尚未“下岗”,尚未失业的他们中,十之七八是中国城市中最低的工资收入者。比上一代,旧体制曾许诺的微小福利,正渐渐地从他们身上化为乌有,使他们瞻前顾后两茫茫。比下一代,由于自身知识资本和技能资本的先天弱势,在“改革”带来的竞争机会中力不从心,往往迅遭淘汰。由于已做了父母,钱对于他们比以往任何时期,甚至比是知青的时期更重要了。面对刺激消费的种种广告,他们不能不窘数钱钞。即使他们目前的运况好上几倍,也不太会成为一味儿向高消费“看齐”的群体,而仍将是非常理性的消费群体。这乃因为,他们中大多数是当年拉扯着父母的破衣襟长大的。后来自己又经历过几乎同样的艰苦生活。他们对于物质的要求太容易达到心理满足了。他们早已变成了从意识本能上拒绝高消费的人,变成了意识本能上的“朴素人”。一个当代青年,如果中了一百万彩券,他会怎样呢?想必,首先会买辆车。接着,对家宅进行豪华装修。然后,用几身名牌衣着彻底改观自己的社会形象……而返城知青中的某人,则也许会低头瞧着百万彩券陷入寻思:我有了一百万就真的应该买辆小汽车么?我真的需要把家装修得像三星级宾馆客房么?一身名牌的我一定就比现在衣着普通的我更让不认识我的人另眼相看更让熟悉我的人觉得亲近么?……这种消费意识的差别,是“代沟”之一种。知青一代与次一代之间的“代沟”,在许多方面,比他们与上一代人之间的“代沟”更显明。在消费意识方面,尤其显明地体现出上一代人陋物自珍、能将就、善凑合的“基因”特征。无论广告怎样怂恿和诱惑,普遍的他们,都是不太敢超前消费赊贷消费的,仿佛视此等消费方式是诓人自杀的陷阱。他们是城市中令商家大摇其头无可奈何的消费群体。商家有千条妙计,他们自有一定之规。 点击此处 止痒去湿疹当然,那百分之十五中,也不乏消费意识非常贵族的人。但我们循他们的消费意识觅他们从前的自我,定会顿悟——原来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水平就比较贵族,或接近准贵族。他们如今的贵族式的消费,其实也体现着另一种“基因”的特征。他们或她们当年的下乡,仅仅意味着是落难。与大多数知青之间过去的共性本就极少,今天的反差自然更大。其实大多数知青现在都有退休工资的,只是工资并不高,高的三四千,五六千一个月,少的两三千块钱一个月。(他们在城里工资虽然算低收入群体,但是至少比农村的农民退休工资高多了,农民一个月退休工资才几十块钱,多点的地区也就是两百块左右)由于经历了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他们已经把节约当成“人生真谛”了;即使他的月工资上万,他也舍得花两个小时排队去领一把免费的面,发霉变质的饭都舍不得倒掉,而是留下来自己吃。他们的这种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算是美德,而是一种“病”,一种精神上极度饥饿的“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