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隔代教育:教得好是孩子聪明,教不好是爷爷奶奶惯的

现在年轻人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孩子多由上一辈老人帮着带。然而这样的安排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有些家庭,因为老人“带娃”,成员之间屡屡发生冲突。
今年65岁的退休教师秦老,就在带孙子的事情上经常和儿子、儿媳产生冲突,双方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秦老的儿子在企业上班,工作繁忙,儿媳妇做点小生意,照顾不到家庭,孩子基本都丢在他家。两个老人带孩子,说忙不算忙,但为一个两岁的孩子备吃备喝,也消耗了夫妻俩不小的精力。周末儿子将孙子带回家的两天,就是老两口的“休息日”。
孙子一岁左右的时候,秦老带孩子,儿子基本不说什么。不过近几个月,儿子经常对他提出一些要求,儿子说:“2岁是孩子养成习惯的起始年纪,如果现在不把习惯搞好,长大了就很麻烦”。可是秦老觉得自己“带娃”的方式没有任何问题,他说:“我教了三十多年的书,怎么可能带不好一个孩子?”
或许是因为教育理念不同,亦或许是因为儿子觉得孩子的行为习惯不够好,双方时不时发生龃龉,儿子觉得他“太惯孩子了”。
“带得好是孙子聪明,带不好是我惯的”,这位65岁退休教师抱怨道,“我为孙子的成长付出了这么多,难道儿子就没有一点感恩吗?”
退休老教师的话,讲出了“中国式”隔代教育的尴尬:教得好是孩子聪明,教不好是爷爷奶奶惯的。
我们身边,经常有家长说“自家孩子很聪明”,也有家长说“孩子行为习惯不好,是因为爷爷奶奶带大的”,却很少有人肯定爷爷奶奶在带孩子方面的正面作用。隔代教育,的确很有可能导致孩子有不好的行为习惯,但我们不能否定爷爷奶奶在带孩子方面的辛勤付出,他们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省钱给孙子买零食;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不光是孩子教育会面临大问题,连孩子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
只要能克服,孩子还是应该自己带
有些父母,工作很忙,但坚持带孩子“父母为主,爷爷奶奶为辅”。白天,他们请保姆带孩子,爷爷奶奶在家搭搭手;晚上,下班回来的他们,给孩子喂水果、换尿布,陪孩子参加早教,带孩子睡觉;孩子大点,他们陪孩子阅读,做游戏。
也有一些父母,工作不忙,却对年幼的孩子不闻不问,吃喝拉撒全是爷爷奶奶负责,连晚上睡觉也是爷爷奶奶带着,小夫妻俩就是周末带孩子玩玩。
从孩子的成长角度看,无论工作有多忙,只要能克服,孩子还是应该自己带。只有自己带孩子,才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纽带;才知道孩子哪些地方有欠缺;才清楚如何对孩子实施更科学的教育。如果连基本的陪伴都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说“爷爷奶奶没带好”?
实在没有办法,请老人帮忙带孩子,就不要提很多要求
不否认,现在有一些家长,真的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他们因为工作形式特殊,常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或要经常出差,他们只能把孩子寄托在爷爷奶奶那里。
倘若如此,年轻人就需要考虑到上一辈人的难处。他们可以给孙子许多爱,却没有办法像父亲教育孩子那样管孙子,隔代教育就是这样。所以,实在没办法请老人带孩子,请一定不要提很多要求。毕竟,老人帮带孩子,是情分,不是义务。
不管怎么说,老人带孩子,都只是权宜之计。当孩子大了一些,生活可以自理,就必须由父母亲自带,教育必须由父母亲自抓,老人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生活方面的帮助。
而作为父母,需要花时间在孩子年纪尚小时开发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专注力
买一些开放益智类、动手类玩具,比如积木、磁力片、涂鸦等,抽时间陪孩子玩玩这些玩具。在玩的过程中,父母不要打扰孩子正在进行的“工作”,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又可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第二,创新力
经常读一些绘本给孩子听,多创造一些和同龄人玩耍的机会。读绘本,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过程,孩子会观察绘本中的图片,并结合父母的语言进行各种想象。而与同龄人的玩耍,会更多地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创新力的培养。
第三,运动能力
运动,不仅能给个人带来好的身体素质,也能让个人有好的精神状态。父母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周末陪孩子跑跑步、打打球或爬爬山。长期这样,孩子吃得好、睡得好,生病少,精神佳。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父母爱他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同样爱他们,只是大家管理孩子的能力不同、爱的方式不同,我们不能过分苛求上一辈老人,而是应该花一点时间介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去,让孩子健康成长,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让家庭关系保持和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