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富传奇色彩的唐宣宗为何无法拯救大唐?
唐宣宗之所以极具传奇色彩,是因为他身世比较曲折。
唐宣宗的母亲是李锜的小老婆,李锜造反作乱失败后,唐宣宗的母亲被唐宪宗收入了后宫。她这种身份,在后宫本身就有些卑微。
而唐宪宗时代,后宫坐头把交椅的女人是郭子仪的孙女,这绝对是一个强势的女人,所以唐宣宗的母亲在后宫受尽了排挤。
因为唐宣宗在这种背景下出生,所以他一直都是挟着尾巴做人。
他的哥哥们都肆无忌惮的欺负他;他的侄子们也肆无忌惮的欺负他。而他从来都是逆来顺受的生活着。时间久了,人们都觉得他智商有问题。
唐宪宗死后,他哥哥穆宗当了皇帝;后来则是他侄子敬宗、文宗、武宗轮流坐庄,这样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
唐武宗死后,大家又为谁当皇帝产生了分歧。
其实类似的分歧,我在前面就说过,从理论上它就是莫名其妙的,因为当时有皇太子,谁当皇帝有什么好争的?
但是很不幸,大家都认为,皇太子怎么了?皇太子也得能代表帝国的根本利益呀,否则,他凭什么当皇帝?既然如此,皇太子就只能靠边站了。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人就认为应该让唐宣宗当皇帝,当时的唐宣宗还是皇叔。
大家认为唐宣宗比较适合当皇帝,绝不是因为大家认为唐宣宗英明神武,而是因为大家认为唐宣宗智商有问题。
其实,面对唐宣宗当可以越过合法太子当皇帝的事实,大约就可以明白司马衷为什么也能当皇帝了。因为在许多时候,大家就是喜欢能力比较弱的人当皇帝;所以司马衷智商有问题,却能稳坐太子之位二十多年;人们认为唐宣宗智商有问题,于是唐宣宗竟然能越过合法的太子当了皇帝。
但是唐宣宗上位后,拥戴他上位的人都傻了眼。因为唐宣宗往皇位上一坐,马上就像换了一个人。
他的一言一行,都让人觉得合情合理,无从指摘;关键是,他的一言一行都让人觉得不可违背;更可怕的还在于,他永远会让人有一种天威难测的感觉;他随便一句看似温和的批评,也会让相关人员惊惧不已。
人们终于发现,原来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唐宣宗一直都是在装傻充愣。
面对唐宣宗的这种表现,让我不禁想起当年北齐的文宣皇帝高洋,想当年,高洋在强势的哥哥挤压之下,也始终表现得又憨又傻;但是他哥哥一死,马上变得精明强干、冷酷无情,让人又敬又畏。
唐宣宗登上皇位后,马上就给延续多年的牛李党争,来了最后一记重拳,于是大唐历史上的党争,就这样成为历史了。
随后他以追究自己父亲唐宪宗之死为由,开始严厉整顿宫廷内部,一度无法无天的宦官,遂不再如从前那样嚣张了。
而且在此过程中,对压制自己母亲多年的太皇太后,唐宣也报以了明里暗里的打击。
唐宣宗打击太皇太后的理由,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唐宣宗的父亲(唐宪宗)不明不白地死了,虽然人们都说这是被宦官谋杀的。但是,他的哥哥唐穆宗,以及唐穆宗的生母(也就是现在的太皇太后)却对此都不闻不问,凭由凶手一直逍遥法外许多年。更主要的是,唐宪宗生前一直希望澧王李恽当皇帝,唐宪宗不明不白死后,杀人嫌犯不但拥戴穆宗当了皇帝,更杀了澧王李恽。
太皇太后一生尊荣无比,她以前是郭子仪的孙女,更是升平公主的女儿;后来在唐宪宗的后宫一直稳坐头把交椅;唐宪宗死后,就更了不得了,穆宗在位,她是皇太后;敬宗、文宗、武宗在位的时候,她是太皇太后。现在宣宗上位了,虽然没有明着把矛头指向她,但谁也能看得出,唐宣宗对她毫无善意,于是太皇太后在又气又恨中死了,
太皇太后的死,意味着郭氏家族近百年的辉煌走到了尽头。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郭氏家族显然没落了。
整个唐宣宗时代,皇帝一直乾纲独断,没有权倾朝野的大宦官,也没有权倾朝野的大奸臣。这个,说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但是在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皇帝里,那可是惊人的罕见。
肃宗时代有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李辅国、鱼朝恩;鱼朝恩一再指挥郭子仪、李光弼打仗,弄得平叛工作一步一个坎;李辅国更一度就是唐肃宗的化身,把帝国折腾的乌烟瘴气。
代宗时代因为大宦官程元振权倾朝野,并且一直胡折腾,最后让唐代宗只能逃出长安城。
德宗时代因为大奸臣卢杞权倾朝野,并且一直胡折腾,所以让唐德宗只能逃出长安城。
顺宗在位仅一个月,而且上位就已是半身不遂的状态。
唐宪宗很牛,但是信任重用宦官到了无复加的地步。虽然唐宪宗总吹牛说,宦官就是我的家奴,但是后来他就是让宦官弄死了,而且后来谁当皇帝,也是宦官说了算。
此后,谁当皇帝,就是宦官说了算。甚至而言,唐宣宗也是宦官拥戴上位的。
唐宣宗上位后,那就是标准的乾纲独断;关键是,唐宣宗所有的操作,几乎都是教科书的般的存在。因为他可圈可点的行为实在太多了,多的都没有一一罗列的价值了;总而言之,他一言一行都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一言一行写在历史书上,都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所以历史书说起唐宣宗时,通常都说他可以和唐太宗相比。
如果说唐宣宗,有什么明显值得非议之处,就是他最后吃长生不老药死了。但是,与唐太宗相比,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因为唐太宗也是吃长生不老药死的。
关键是在国际事务上,唐宣宗把沦陷于吐蕃一百多年的河西地区收复了。
虽然说唐宣宗可以收复河西地区,是因为吐蕃起了内讧,而且在此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河西军民在张义潮(吐蕃统治地区的沙州豪强)的领导下实现,大唐帝国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做出多了不起的功绩。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唐宣宗时代,大唐帝国收缩多年的版图,突然又恢复了一大片。
而且整个唐宣宗时代,大唐帝国一直保持稳定。
怎么看大唐帝国,好像也是一副中兴的样子。但是,它显然只是大唐帝国最后落日余晖了。
看唐宣宗的历史,让我不禁想起明朝的万历皇帝,因为他们都是帝国落幕余晖中存在的皇帝。
万历皇帝之所以让人觉得有亡国之君的气息(人们常常认为明帝国的灭亡,是由他埋下了种子),那是因为他当了48年皇帝。
唐宣宗只当了13年皇帝就死了,如果唐宣宗再当上三十年皇帝,唐宣宗盖棺定论,恐怕就难说得很了。
唐宣宗死后仅仅21年,黄巢就杀入长安城了。
唐宣宗多活上三十年,从大概率上,他也无法阻止唐的灭亡。
宣宗的事业辉煌,只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博弈进入平衡;中央内部博弈进入平衡。但上层与下层矛盾开始激化,并且处于酝酿之中。
宣宗死后仅仅一年,就爆发了一起农民起义;此后若干年,又爆发了一起农民起义。
当然了,这些起义规模并不大,很快就平定了。但是它显然拉开了社会动荡的序幕,而且没有几年,黄巢、王仙芝的起义也开始了。
帝国的衰亡,就如人的生老病死。
一个帝国维持二百多年,其实就已进入老年了。它的各种问题,几乎是无解的。基于英雄史观,难免会认为,只要皇帝英明神武,帝国就可以一直保持兴盛。但很不幸,在帝国的后期,皇帝或是能力太差劲,或是总会由明变昏、或是老年痴呆。
从很大程度上,宣宗不死,再多当几年皇帝,类似的危机也会出现。只是人们在评论他时,难免会说他前十几年英明神武,后十几年变昏庸了。
在一个立国久远的社会中,底层矛盾一旦开始酝酿出现,它就是难以解决的。
说来说去,就是上层利益群体让利的问题,问题是,这在小农社会里,几乎是无解的。
解决这种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一种方法,就是下层社会可以实现普遍的大规模的联合。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能通过相对温和的手段,让上层社会明白,必须得尊重下层社会的利益,否则他们一定会死得很难看。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才有机会推动各种让利于下层社会的政策。否则,皇帝一心反腐倡廉,奈何就是无法改变无官不贪、无贪不官的局面;当然了,皇帝一心代表下层利益,奈何政令永远不会走出皇宫的。
另一种方法,就是生产力有突破性的进展。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整体的蛋糕自然越做越大,上层利益群体利益不受损,也可以让下层利益得到最基本的保证。
否则,皇帝一心反腐倡廉,官员开口闭口就是这年代生存不易,官员不搞外快,一年也吃不了几顿猪肉;关键是这种思想还会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当然了,皇帝想让地主财主们让出点利益,地主天天都是高呼,现在地主家也没有余粮;财主则是天天高呼,我们现在穷得连锅也揭不开了。
这样一折腾,不论皇帝的动机有多好,也不论皇帝的能力有多强,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整个上层社会玩弄一个皇帝,还不和玩傻子一样容易。
而这两种方法,在小农社会显然是难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