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讲义第13讲:混战计(三)

《三十六计》讲义第13讲:混战计(三)

教学内容:《三十六计》混战计之远交近攻、假途伐虢。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远交近攻”和“假途伐虢”这两个计策的原典、释义、计名探源及经典实例;探讨这两个计策的实质及在战争和博弈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远交近攻”和“假途伐虢”这两个计策的原典、释义、计名探源及经典实例。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意思是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军事上是指为分化瓦解敌人方面的联盟,而采取暂时结交相隔较远难以获利的敌人,直接进攻近处相邻易于攻取的敌人,这是一种各个击破的谋略。

远交近攻之计有三层含义:一是分化瓦解;二是区别对待;三是从易者始。这也是战国时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而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

【原典】
形禁势格①,利从近取,害以远隔②。上火下泽③。
【注释】

①形禁势格:禁,禁止。格,阻碍。句意为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

②利从近取,害以远隔:句意为,先攻取就近的敌人有利,越过近敌先去攻取远隔之敌是有害的。

③上火下泽:语出《易经·睽卦》。睽卦为异卦相叠(兑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离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环无穷。
    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

“上火下泽”,是火泽睽卦的象辞,此卦的彖辞,也是着重从卦象上来说明卦形的。所以,用象辞和彖辞共同为占。

睽卦用于战争,表明天下分崩离析,局势混乱,敌友界限已全部打破,进入了大分化的阶段。乖离与合好是互相为用的,既然有大分化,必然有新的大组合。此时或连横,或合纵,各耍手腕,各显神通,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争当霸主。应当顺应形势,及时作出正确的战略部署。

此卦以内卦兑为自己,外卦离之三个爻,分别代表距离我方最远、较近和比邻的国家。内卦六三与外卦上九阴阳相应,而兑之性格又为愉悦,表明要用柔媚之道去取悦远方的敌人。六三为阴爻,而阴爻象征女色财帛;这表明所谓柔媚之道,无非是嫁女儿、送金钱,这么做,损失虽大,但为了长远利益,必须忍痛割爱。

九四爻是紧贴我方的邻国,九四与六三相比,阴阳相亲,照理也可用柔媚之道取悦之,但柔媚之道需要女色财帛,我方既要贿赂上九,又要对付九四,未免负担不起,况且九四与初九两阳不相应,二阳不能同处,战争不可避免。

若我方一味取悦,等国库空虚时,九四野心便起,必然变生肘腋。与其如此,不如立即对九四宣战,我方既已与六五、上九交好,便可以全力对付九四。待攻下九四,六五不过顺手牵羊,再促使上九亢阳由盛转衰。

【译文】

当军事目标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时,利于先攻取就近的敌人,不利于越过近敌去攻取远隔的敌国。这是睽卦原理的演用。上火下泽即上离下兑,两相离违、矛盾。

【按语】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腑。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解析】

在混战形势下,如果纵横捭阖可以左右局面,人们必然各谋自己的利益。此时,远交避免攻击,结盟互利;近交难以防备,变生肘腋。“远交近攻”之谋,是范雎提出来的,这种谋略就是一种整体考虑地缘政治,借助地理之规律,道理十分明白。

远交近攻的谋略,不只是军事上的谋略,它实际上更多指的是政治战略。大棒和橄揽枝,相互配合运用,不使乱与自己的近邻结盟。对邻国则挥舞大捧,把它消灭。如果和邻国结交,恐怕变乱会在近处发生。其实,从长远看,所谓远交,也决不可能是长期和好。消灭近邻之后,远交之国也就成了近邻,新一轮的征伐也是不可避免的。

【计名探源】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经典案例】

实例一、郑庄公称霸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实际上已经架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郑庄公在此混乱局势下,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当时称霸的地位。当时,郑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锐,郑国时刻都有被两国夹击的危险。郑国在外交上采取主动,接连与邾、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在石门签订盟约。
  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两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国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虽未攻下,郑国已感到本国与鲁国的关系还存在问题,便千方百计想与鲁国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宋、卫。
  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邾国雪耻为名,攻打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交攻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商议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访枋交归鲁国。果然,鲁国与郑重修旧谊。齐国当时出面调停郑国和宋国的关系,郑庄公表示尊重齐国的意见,暂时与宋国修好。齐国因此也对郑国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周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大军很快地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入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郑国乘胜追击,击败宋国,卫国被迫求和。郑庄公势力扩张,霸主地位形成。

实例二、希特勒的“远交近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企图吞并欧洲、称霸世界,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但又担心欧洲诸国联合起来群起而攻之,于是,在他的一系列政治外交伪装中,充分利用了西方盟国的绥靖主义政策,实行“远交近攻”。

希特勒了解西方盟国和苏联再也不会援助波兰,便在远交政策的庇护下,首先向东灭亡了邻国捷克、波兰,后向西北攻陷了丹麦、挪威,再向西南灭亡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并绕道阿登山脉攻入法国,直趋英吉利海峡…… 1941年,希特勒所采取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收到了预期效果,对苏形成了半月形包围。  

为了麻痹和欺骗苏联,希特勒在外交上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向苏联表示“友好”,积极同苏联签订贸易协定,甚至请苏联的军事代表团参观先进的航空技术,并同意卖给苏联新式战斗机。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军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脉之间,以三个集团军群(战争第一天共投入117个师),在大量航空兵配合支援下,分为三路突然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

  至7月9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深入苏联国土约500公里;“中央”集团军群深入苏联国土约600公里;“南方”集团军群深入苏联国土400公里。苏联大片国土沦入敌手,大量苏军被德军围歼,许多城镇、农庄、工厂和学校遭到法西斯匪徒的血洗。苏联在战争初期陷入了非常困难和被动的境地,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尽管苏联红军和苏联人民经过艰苦卓越的战斗,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但是战争时期蒙受的重大损失却成为遗憾千古的历史教训。希特勒所采取的“远交近攻”的政策给世界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永远难以忘怀的。

【学习札记】

相互离违火泽睽,形禁势格近者危。

各个击破少树敌,纵横捭阖求顺遂。

秦吞六国范雎诡,蜀吴联合抗曹魏。

以邻为壑定远交,霸业从来多血泪。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借道”是借路的意思。“虢”,是春秋时一个诸侯小国。“假道伐虢”也被称为“假途灭虢”,是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是一种蒙骗利诱、借机攻取的谋略。

假道灭虢之计有三种含义:一是借水行舟;二是借机渗透;三是一箭双雕。战争指导者要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利用敌人贪利、畏怯等弱点,借攻击第三者为由,顺势渗透自己的势力,控制对方,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原典】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①。困,有言不信②。
    【注释】
    ①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假,借。句意为: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
    ②困,有言不信:语出《易经·困卦》。困卦为异卦相叠(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容纳于泽中的水,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名为“困”。“困”,困乏。

困卦卦辞为:“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意思是说:困卦象征困穷,能求得出困之道,则必亨通。大人占得此卦,虽处困境,但能坚守正道,所以吉利,没有灾难。处于困境时,所说的话不会见信于人。

从卦形上看,上卦为兑,下卦为坎,兑为阴卦,其爻却阴少阳多;坎为阳卦,其爻却阴多阳少;象征阳被阴掩蔽,有受困之象。又,九二阳爻,被初六、六三阴爻包围;九四、九五阳爻,也被上六阴爻覆盖;象征君子被小人所困。

困卦的九四与初六阴阳相应,与六三阴阳相比,表明九四会不顾唇齿相依之利害关系,而与我方亲近。初爻象征自己的根基,引申为国库,阴爻则象征女色财帛,暗示要用国库中最珍贵的东西去买通讨好九四。九四、初六原本相应,自然一拍即合。此时我假道九四去攻九五,盛阳之气直贯而上,势不可挡,等灭了九五,回头收拾九四,不过举手之劳。

【译文】

处在两个大国中间的小国,当敌方为使它屈服而威胁它时,我方要立刻出兵援助。对处于困境的国家,如果只是表示口头支持是不能取得小国的信任的。这是从《周易.困卦》“困,有言不信”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
    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解析】

借道用兵的行动,不是靠花言巧语所能欺蒙取得的。必须是这个国家处于这样的形势:如果它不是受来自一方的威胁,就会遭到双方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必然会用武力来逼迫它,我方却以从不侵犯它的利益进行诱惑,利用它侥幸图存的心理,立刻把力量扩展进去,控制整个局势。这样,它势必不能够保住阵地,所以不必经过战斗,就可以把它消灭了。例如:春秋时晋献公向虞国借道征伐虢国。晋国将虢国灭了,虢国的国君姬丑逃到了东周的京城洛邑。晋国军队在返回的途中,趁机袭击虞国,并将它灭掉了。

【计名探源】

假道伐虢,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灭虢。” 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渗透进去。当然,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护”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主权。再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吧?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壁,高兴得嘴都合不扰。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到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经典案例】

实例一、楚文王借蔡灭息
  东周初期,各诸侯国都乘机扩张势力。楚文王时期,楚国势力日益强大,汉江以东小国,纷纷向楚国称臣纳贡。当时有个小国叫蔡国,仗着和齐国联姻,认为有个靠山,就不买楚国的帐,楚文王怀恨在心,一直在寻找灭蔡的时机。
  蔡国和另一小国息国关系很好,蔡侯、息侯都是娶的陈国女人,经常往来。但是,有一次息候的夫人路过蔡国,蔡侯没有以上宾之礼款待,气得息侯夫人回国之后,大骂蔡侯,息侯对蔡侯有一肚子怨气。
  楚文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认为灭蔡的时机已到。他派人与息侯联系,息侯想借刀杀人,向楚文王献上一计:让楚国假意伐息,他就向蔡侯求救,蔡侯肯定会发兵救息。这样,楚、息合兵,蔡国必败。楚文王一听,立即调兵,假意攻息。蔡侯得到息国求援的请求,马上发兵救息。可是兵到息国城下,息侯竟紧团城门,蔡侯急欲退兵,楚军已借道息国,把蔡侯围困起来,终于俘虏了蔡侯。
  蔡侯被俘之后,痛恨息侯,对楚文王说:息侯的夫人息妫是一个绝代佳人。他这话是刺激好色的楚文王。楚文王击败蔡国之后,以巡视为名率兵到了息国都城。息侯亲自迎接,设盛宴为楚王庆功。楚文王在宴会上,趁着酒兴说:“我帮你击败了蔡国,你怎么不让夫人敬我一杯酒呀?”息侯只得放夫人息妫出来向楚文王敬酒。楚文王一见息妫,果然天姿国色,决定要据为己有。第二天,他举行答谢宴会,早已布置好伏兵,席间将息侯绑架,轻而易举地灭了息国。

实例二、诸葛亮将计就计气死周瑜

三国时,荆州刺史刘琦病故,刘备被众人推举为牧守,占据了荆州诸郡。为了离间孙、刘两家的关系,曹操表奏汉献帝封周瑜为总领南郡的太守。不过,这个总领南郡太守不过是个虚职,因为荆州被刘备占着。

周瑜果然中了曹操的奸计,命鲁肃去见刘备索回荆州。刘备听说鲁肃来索要荆州,很是慌张。诸葛亮对刘备说:“主公不必忧虑,我自有良策,到时候鲁肃一提荆州之事,您就大哭,然后我与他周旋。”

鲁肃到来后果然开口便索要荆州,刘备听罢放声大哭。这一哭,反而把鲁肃弄糊涂了。诸葛亮在旁开了腔:“当初我主向吴侯借荆州时,答应取得西川便还。但仔细一想,益州刘璋是我主之弟,乃同胞骨肉,若兴兵取他的城池,恐被外人唾骂;如果不取,归还荆州,又何处安身?假如不还荆州,于吴侯的面上又不好看。我主进退两难,所以大哭。”鲁肃本是个宽仁的长者,见刘备如此哀痛,便答应了诸葛亮提出的延期归还荆州的请求。

周瑜听完鲁肃的汇报,便大发雷霆,周瑜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要鲁肃再去荆州。鲁肃依照周瑜的吩咐对刘备说:“吴侯十分同情您的处境,与众将商量后决定起兵替您取西川。取了西川,再换回荆州,这样西川只当是东吴给您的一份嫁妆。军马过路时,希望提供些粮草,别无他求。”

刘备有些犹豫不决,诸葛亮在一旁连忙点头说:“难得吴侯的一片好心!雄师来到后,一定远接犒劳。”鲁肃听后,暗自高兴。等鲁肃走后,刘备向诸葛亮询问东吴的真正用意。诸葛亮答道:“此乃周瑜小儿的‘假途灭虢’之计。名为收西川,实则取荆州。不过,周瑜骗得了别人,骗不了我。周瑜此次前来,我叫他死无葬身之地。”

周瑜起兵5万人,浩浩荡荡开向荆州,来到荆州城下,周瑜本以为刘备等会打开城门,箪食壶浆迎接他,然后乘机掩杀过去。没想到一声梆子响过后,城上无数士兵一齐竖起刀枪,严阵以待。吴军背后也杀声四起,皆言要活捉周瑜。周瑜知道上了诸葛亮的当,怒气填胸,箭疮复发,坠于马下,倒地而亡。

周瑜一心想重占荆州,可谓路人皆知。在这种情况下,周瑜声称借道荆州取西川,很难不引起诸葛亮的怀疑。假途灭虢固然是妙计,可一旦被人识破就会带来灾难。

【学习札记】

草枯鱼死泽水困,唇亡齿寒避则亨。

被迫胁从假以势,有言不信利幸存。

晋君伐虢借道顺,一箭双雕妙绝伦。

虞公上当家国破,引狼入室悲饮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