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风三大难题,办法总比问题多

I导读中风发病急,康复慢。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和方法,诸如外风与内风,类中风与真中风,闭证与脱证。到临床上实践起来,难免感觉到无所适从。中风难治,到底难在哪些地方?除了治疗中风常用的方子和穴位之外,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借鉴?(编辑/如一 )

解决中风三大难题,用这三套方法

作者/胡溪恬

治疗中风这类疾病,真希望有一套系统成熟的方法,可以让医生和患者都快速看到疗效,建立治疗和康复的信心;希望通过学习那些疗效卓著的实践经验,让中风的治疗能够“办法总比问题多”。

首先,咱们讨论一下中风的三大难题。《医学三字经》总结得好:“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㖞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概括来说,损伤神志,以至神志昏蒙、谵妄躁扰、九窍不利等,主要是“神志”的问题。六腑不通,血脉瘀滞以至四肢不用、半身不遂等,主要是“气机”的问题。经络失养,以至于口眼歪斜、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等,主要是是“形态”的问题。

当然,神、气、形是互相影响和依存的,如何达到调神、调气和调形的目的呢?如果说汤药是从脏腑气血的角度通调“神、气、形”的方法,那么从针灸的角度,是不是可以分别选择最有利于调神、调气、调形的方法呢?郭氏针灸治疗中风和偏瘫类疾病,就是本着这种思路,将头针、体针、局部透刺法综合运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一、头针调神

“头者,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脑与神志的密切关系,现代医学从神经解剖及大脑功能分区的角度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头针就是将针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疗法,通过刺激大脑相应部位和头部经络穴位,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头针治疗偏瘫的发明是在实践中验证过的,并且得到联合国卫生组织推荐,还纳入了针灸教材。

头针的治疗范围很广,但郭氏针灸最擅长将其运用于中风的治疗,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和感觉异常,对于顽固性的皮层性水肿,也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郭氏针灸头针治疗偏瘫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扎上针之后让患者运动患肢。郭氏针灸的针法强调意气合一,头针结合运动的目的,也可以理解为意气合一。大脑功能区受到刺激和激活,让患者产生一个运动肢体的意念,然后通过肢体配合运动,将经气与意念逐渐达到协调的状态。

二、体针调气

四肢与脾胃关系密切,脾主四肢,《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郭氏针灸治疗中风和偏瘫类疾病导致的四肢不用问题,尤其注重调补脾胃,将“治痿独取阳明”的治则贯穿始终。另外,郭氏针灸尤其注重跷脉“主肢体运动,司目之开阖”的功能,治疗偏瘫根据阴跷脉与阳跷脉的经络循行来辨证。

《难经·二十八难》:“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从患者的体态与步态辨明“阴急阳缓”还是“阳急阴缓”。“邪之所凑其气比虚”,肌肉迟缓一侧即是病气所在一侧,也是治疗取穴的一侧。由此,郭氏针灸从临床总结出几组不同穴位,只要辨明阴阳即可进行施治。

三、透刺调形

中风会常常伴随的很多局部问题,比如握拳不开、口眼歪斜、舌体歪斜等,郭氏针灸在临床中也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应对方法,并且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比如握拳不开用合谷透后溪,患者当时即可逐渐松开紧握的拳头;针对面瘫造成的口角歪斜问题,郭廷英老师擅长使用长针透刺,当即可看到改善的效果;又比如舌体歪斜、语言謇涩的问题,郭氏针灸就用“舌三针”来解决。

中风在古代来说是一类非常凶险的疾病,即使到了现代,通过手术与抗凝治疗等方法能够帮助一部分患者脱离危险。但是患者出院后的康复,依然是需要临床大夫们去共同解决的难题。

古人说,“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风类疾病的治疗从古至今的研究和发展,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郭氏针灸利用不同方法的优势,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系统的治疗方法,相信会给我们在中风治疗上很多启示和信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