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出自《中庸》。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中庸》一书,共三千五百多字,宋代以来,《中庸》逐步确立了儒家经典地位,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宋真宗年间,曾将《中庸》一书作为科考的内容;宋仁宗时,还对新中的进士颁赐《中庸》一书以为奖励。北宋程颢、程颐首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同等看待,并行同列,提高了《中庸》的儒学地位和社会影响。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钦定为科举出题用书。明成祖为《四书五经大全》御笔作序,颁行天下,成为明代科举取士的唯一准则。清代,“四书五经”仍是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必考书目。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地位也随之不断被抬升,达到了它的至高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统治集团的御用工具和理论依据。

中庸:据朱熹注,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庸,平常。

《中庸》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译文:天命就是性,遵循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的言行却违反中庸。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因为君子的言行时刻都不偏不倚。小人的言行违反中庸,因为小人的言行无所顾忌、无所畏惧。”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们很少能够长期实行它。”……

君子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东西。地位富贵,就做富贵人做的事;地位贫贱,就做贫贱人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上,就做患难时应该做的事。如此,君子无处不感觉到悠然自得。居上位,不欺凌下级。在下位,不攀附上级。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这样就没有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所以,君子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的行为有相似的地方:假如没有射中靶子,就应反过来责求自己。

……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种,实践大道的美德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这五项是天下的大道。智慧、仁爱、英勇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行。

仔细地研究这三千多字的庸俗之道《中庸》,心情很乱:

一,天命就是性,遵循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这里论述得很清楚:中庸的教——教育,就是教人们如遵道,遵道就是遵天命——遵守天命的安排。作者很狡滑,接下来不直按论述如何教,如何遵道,如何遵天命,而是在说了一大堆废话以后才说:

君子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应该做的事,不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东西。地位富贵,就做富贵人做的事;地位贫贱,就做贫贱人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的地位上,就做患难时应该做的事。如此,君子无处不感觉到悠然自得。居上位,不欺凌下级。在下位,不攀附上级。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这样就没有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所以,君子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小人则冒险求得本不应该获取的东西。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的行为有相似的地方:假如没有射中靶子,就应反过来责求自己。

二,从全文以及题目来看,作者要论述的是中庸之道,而在其中插入一个词“中和",公刘认为:应把这个“和"字改为“庸"字,……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改为谓之庸。后面的部分直接接上: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庸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庸,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样就很顺,这才是中庸的庸俗之道!

三,作者太聪明了,如果这么一写,那么就露馅了,于是从《黄帝内经》中找出一段公认大道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中和"的羊头高高挂起,不然这“中庸"的狗肉谁来买!

直到近现代,梁启超、孙中山视《中庸》为国宝。连毛泽东都在改造中国的过程中从中和入手,曾用“矫枉过正”指导农民运动,又以“过犹不及”指导延安整风。认为《中庸》是和文化,而不是庸俗的文化。

《中庸》思想必须充分得到认识,“中庸”全文内容无非是保守性、庸俗性之类,应该被彻底批判。

四,汉代之后,儒家一家为大,大儒说话谁敢疑问,于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便成了《中庸》的羊肉。因此公刘毅然把这段经文归于《黄帝内经》原主。《黄帝内经》才是中和之道。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的一切事物背负阴性怀抱阳性在不可抗拒的气元的作用下成为和平统一体。这种和,才是天下之达道。中,中正,得当不偏不倚,致中和,达到中正得当不偏不倚成为和平统一体,这才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大道。

五,关于“天下之达道”,《中庸》中论述得很清楚: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公刘迷恋上古文化的训诂工作,但总喜好对这些流传千古的绝唱给予创新,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全新时代!

当然创新绝不能是盲目的,但也绝对不是不可能的!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得当不偏不倚地成为和平统一体,这是把天地的大道​位于其中,万物的大道孕育其中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