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考点2:君臣佐使
《医学管见》:
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
主治者,君也;
辅治者,臣也;
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
“主症”指“主要症状”,是疾病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疾病的主要矛盾。
疾病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决定了主攻目标和靶向。
君药是解决主要矛盾、针对主攻目标的药物。
而非泛泛地治疗所有疾病或所有症状,
处方时往往先定君药,再定佐、使。
这就要求君药具有较强的靶向性,
如乌头治疗疼痛,
煅龙骨、煅牡蛎治疗汗出,
炒枣仁治疗失眠,
半夏治疗呕吐,
百合治疗百合病等等。
当病情单纯时,君药针对的是主要矛盾;
当病情复杂时,君药针对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君药仅仅是对症状或病的针对性治疗,
因此,君药药性可以与疾病整体的寒热虚实相同,
也可以不同。
君药是处方不可缺少的。
有的处方单有一味君药,而无臣、佐,如独参汤;
有的处方则同时有两味君药。
而当处方较大时,
君药可不限于一两味,
可由某一组相同或相似功效药物,组成的功能团构成,
如清热解毒功能团,活血功能团;
君药在处方中并非固定不变,
可随主症或主病即主攻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如汪讱庵解释六味地黄丸的君臣定位谓:
血虚阴衰,熟地为君;
精滑头昏,山萸为君;
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
小便淋沥,泽泻为君;
心虚火盛,及有瘀血,丹皮为君;
脾胃虚弱,皮肤干涩,山药为君。
再如麻杏石甘汤,
主治喘症时麻黄为君,
主治咳症时杏仁为君,
主治热症时则石膏为君。
“佐君之谓臣”,
表明臣药是辅助君药者,
如果说君药,
是针对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那么臣药就是辅佐君药,
解决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活血化瘀方中常以行气药为臣,
因气能行血,加强活血作用。
如葛根汤方,以葛根为君主治“项背强几几”,
而以麻、桂为臣兼治太阳表症;
再如白头翁汤,以白头翁清热解毒止痢为君,
而以黄柏、黄连清热燥湿坚阴为臣,增强止痢。
与君药相似,
臣药亦主要取其功效,
故其药性可与病性相同,
也可能与病性相悖。
八纲,
指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属性,
决定了治疗的总方向。
中医的特色在于:
对症治疗之外,
针对病性寒热虚实等的辨证治疗,
如腹胀之虚实,腹泻之寒热,汗出分表里。
确定君药,通常是把能够解除或减轻,导致病人痛苦的突出症状(主症)作为靶点。
选择君药时,其寒热温凉的药性,若能和证的寒热辨证相符,最好。
若不相符,但其作用又无可替代时,则佐药的配伍,便格外重要。
这时佐药起到协调全方治疗方向的作用,
以防止出现“虚病实治”“寒病热治”等治疗方向上的南辕北辙。
如《伤寒论》大黄附子汤证,
证属寒实结聚,应急速温下,而通下者以大黄之力大。
故以之为君,然病性本寒。
故又以温热之附子、细辛佐制大黄之寒。
因而整方药性仍属温热;
再如茵陈术附汤
治黄疸非茵陈不可,故方以茵陈为君。
但此黄疸为中焦阴寒所致,
故方中又以附子、白术、干姜、肉桂等温热之品温散中焦阴霾,
同时佐制茵陈寒凉之性。
佐药的确定一般是在君、臣之后,
视君、臣之药性与疾病之病性而定,
但其在处方中并非必需,
有时君药能够兼顾功效和病性,佐药则可不用。
使药的作用,是引药达于病位,
如普济消毒饮中的柴胡、升麻即是引药上行;
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于温热药中加一味性寒凉者,目的是防止久病拒药,使温热之品顺利达于病位。
一个方剂中,既要分析每味药的君臣佐使作用,
同时还要关注整个方子的“方势”,
引导方势的药,是最大的使药。
真正的使药,是引邪出表或引药入病。
比如病在表,用麻黄汤,
麻黄可以既是君、臣药,
又是使药,引导病邪从表出。
再如,承气汤中的大黄,
引邪下行,故既为君药,又可作使药。
使,
可以是某味药的药势,
也可以是整方的方势,
临床组方配伍时,
把握方势,往往更重要。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君臣佐使理论的再理解及其在现代临床处方中的应用 仝小林 刘文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1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