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陵霄综评中诗网·云南频道第一期同题诗:期待那一句好诗
箭陵霄,原名箭庆国,汉族,生于1978年。辽宁丹东人现居云南,从事诗歌写作18年,自2013年开始投稿,作品散见《星星》《山东文学》《辽宁诗界》《参花》《朔州晚报》《曲靖日报》以及当地报刊杂志入选过合辑出版物。现为云南都市时报专栏作家。
期待那一句好诗
——综评同题诗《六月的雨》(出题:浦绍华)
箭陵霄
在网站里,本来每首诗后面我都做了点评,也许雨太大,把我耕种的痕迹涂抹了。
细读文本,个性化解读,是我评诗的切入点。因为稿件众多,现在不能一一点评。只能做个综诉。
整体看下来,我们的诗人都颇费了一番心力与笔触。诗人笔下的雨:空灵,飘荡,唯美,精致。如果是诗歌爱好者这样一个要求来看,是过关的。
对诗或者诗技有更高追求的诗人,会把自己的诗篇做出衡定:我的诗会触动读者内心吗?会令人过目难忘吗?会令自己反复把玩倍感真切吗?
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递进诗的本质。我想这已经成为当下一个常识性观念。举个例子,设想杜甫笔下的雨必然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李白自然是: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之好,诗之于心灵的惊动,是诗人的使命。
技艺衡量诗的品质。技艺很具体:审美愉悦,意境营造,修辞手法,语感语调等等。
因此,具体来说,技艺要求诗人是否能推陈出新。比如美感经验,在古诗哪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体系,《诗品》论诉的很详细了。比如意境说,《人间词话》也是一语道破了。现代诗的难度正是在此:在基本不变的事物那里,积累了五千年高峰,另辟蹊径显然是投机取巧,更高的诗一定在更高的山峰上。
我们的写作策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该如何建立呢?就是回到最基本的。回到“身体”,回到“语言”,回到“在场”。
身体就是一个人的全部,精神,灵魂都在身体里。身体能创造一个人说话的方式,语调,语气,语感都源于身体的独特性和无法复制性。
指证缺失也需有所创建,揭示基本也需洞见变迁。千古美句,耳口相传,语出惊人,清壮可穷,羚羊挂角,吐纳珠玉,舒卷风云,景语不隔,情语无碍——仍可为有所作为者之最高理想。
回到这次同题诗来看,无疑,我所说的最基本的,大家都有所把握。遗憾的是,把握的力度,程度,深度还有待提高。我希望下次能见到:过目难忘的一句诗。这一句诗一定不是散文化的,也一定不是未经心灵侵染过的,一定也不是不打动作者本人的,无论是苦吟抑或张嘴呼出,这句诗一定是身体里喷薄而出的。
附录:(点击阅读原文欣赏)
【中诗网·云南频道】第一期同题诗活动作品展示及综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