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效果最理想?
作者/晴晴同学
排版/晴晴同学
文章字数/1844字
阅读时长/3分钟
1
今天来聊聊读书学习的事。
步入职场之后,边工作边学习成了很多人的常态,经常听到同事吐槽,哇,这本书知识点太多了,记都记不住,就算记住了时间久了还是会忘,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自学的方式不对。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得先聊聊我们的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是为了考证,答案当然没错,但进一步来说,我们的目的是为己所用,不论是哪种方式的学习,目的都是如此。
换句话说,在工作中,熟练地运用自己的学到的东西,就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标。
以前读书时,我的学习方法是这样的,一本教材翻开,按照顺序一页一页去看,听课做笔记做习题,等一本书讲完学完了,然后投入题海,一直做做做。
这个方法让人看起来很努力,但很显然,这个方法并没有让我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学到的只是部分、零散的知识,如果继续沿用这样的方法无疑是低效的。
2
那究竟怎样学,效果最好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心理表征,意思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事物、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
这样说有些难理解,举个例子,拿我们用键盘打字来说,如果让我们说某个符号的按键在哪里,我们可能一时说不出来,但只要手放在键盘上,我们便可以熟练地打出字,这就是一种很强的心理表征。
再比如,我们拿到一个羽毛球拍,知道怎么发球,能直接发球,这也是一种心理表征。
不同的是心理表征的数量和质量,这也是大神与普通人的最大区别。
而我们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创建和改进心理表征,将浅层的心理表征推向深层的心理表征。
所以,如果想要使学习的效果最佳,创建良好的心理表征即可。
3
这需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 快速建立整体认知
拿到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顺序式学习大概是很多人的做法,今天分享一个新的方法大家可以试试看。
首先,我们先阅读目录,然后绘制一张思维导图,了解整本书的大概。
其次,速读。快速地浏览,建立对知识的初步认知。
再次,重新阅读目录,然后合上书凭借记忆画出一张思维导图。
最后,对比之前画的导图,修改优化。
几个步骤操作下来,我们能基本了解这本书的主题内容是什么,有几个方面,在大脑中产生整体认知。
拿我最近看的《高效写作》来说,第一步操作完,我的思维导图是这样的
第二, 以问题为导向,感性了解知识点,初步构建网络
首先,搜集案例,尝试解决问题。
其次,复习模糊的知识点,并再次解决问题。
最后,写下所有的知识点。
这一步骤的核心是做中学,通过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我们要学习word,可以根据书中的案例提示,去打开word并新建一个文档,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案例的实操,在实操的过程中我们会清晰地了解到这个知识点,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这可能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我已经大致了解某个领域,现在已经有很多疑问了,这时候直接带着问题去书中找答案就可以。
比如在写作时,我遇到的问题有:文章结构如何设置,文字怎样写更有吸引力,新媒体文章该跟传统文章有什么不同?在读一本书之前,我已经有了很多这方面的疑问,这时候,我只需要直接找答案就行了。
在我读完《高效写作》这本书后,我知道了我大概需要为写作做些什么。根据书中的内容,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六章我只需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重点是三、四、五章内容,有关写作的具体练习,于是有了第二张导图(这是针对我已经了解了一部分内容做的图,如果是个新领域,需要记下所有的知识点)
第三, 刻意练习
在做刻意练习之前,我们需要回归原本,按照顺序去阅读,补充知识点;知识点汇总后,再进行刻意练习。
需要注意的是,知识分为记忆类、操作类和逻辑类。比如书中我需要记忆很多的金句,这些都是记忆类的知识,逻辑结构,这些是需要理解、吃透的知识,而刻意练习是主要针对操作类知识。
在刻意练习之前,我的思维导图是这样的
再举个例子,如果是学习word,那么可以将知识点列为下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将一个大任务拆分成了几个小任务后,难度直接降低了,目标清晰可见。
根据《刻意练习》中提出3F原则:专注的,有反馈的和有改进的,进行不断地练习。
在不断地重复改进中,大脑便会逐步创建心理表征,当心理表征足够多,质量足够好,以达到随时调用所学知识的程度,我们的学习效果便达到了一个高的水平。
针对不同难度的知识,刻意练习的时间也不同。关键在于我们要跳出舒适区,定一个超过自己目前水平的目标,然后去一次次地完成并改进。
最后借用《刻意练习》 里的一句话来结尾:
天才是刻意练习的产物,大脑和身体具有适应能力,你也可以成为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