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去哪儿了》:就喜欢看名导把“时间”放飞

成熟的电影人大都是从短片练手起家,没玩过短片的电影人在操持长片的时候,整体感和想象力总是特别欠缺。短片是个特别能让创作者放飞自我的训练,玩不转短片的人就只能去做工业流水线上的技术员。正因如此,那些邀请已成名导演来制作的短片集锦,往往特别好看。10月19日要上映的《时间去哪儿了》就是一部这样的短片集锦。从中,我们又能体会到名导们在同题创作下的惊喜。

很多名导都是靠个人风格成名的,比如担任《时间去哪儿了》监制,并执导了中国部分的贾樟柯。在他们的个人独立作品里,他们挖掘的是个人迷恋的主题,用的是个人擅长的风格。但是如果他们想走入商业、走入工业、走入主流,就往往要去进行一些同题创作。事实证明,很多名导在同题之下,都难以发挥他全部的才情。不过短片却是例外,虽然《时间去哪儿了》给五位金砖国家的名导也设置了主题——时间,但是却并没有给予类型、卖点、卡司等环节上的约束。五位名导在“时间”这个宽广的概念下,可以充分地将主题放飞,再辅以个人风格,就形成了迥异的五部短片。

来自巴西的沃尔特?塞勒斯拍摄了《颤抖的大地》,一个寻找父亲的小男孩牵动着观众的心;来自俄罗斯的阿历斯基?费朵奇科拍摄了《呼吸》,白雪覆盖的大地上一阵奔跑打破了静寂;来自印度的马德哈尔?班达卡拍摄了《孟买迷雾》,把村子里的平房和城市里的高楼放在了同一个镜头中;来自南非的贾梅尔?奎比卡拍摄了《重生》,激烈的枪战场面令人感到窒息;来自中国的贾樟柯拍摄了《逢春》,奇妙地把人拉回到了《新龙门客栈》的记忆岁月。

同样是探讨时间主题,五个名导展现出的画风完全不同。其中《呼吸》和《重生》的气氛营造最出色,也能带给观众最大的触动。《颤抖的大地》和《孟买迷雾》则特别符合观众对巴西电影和印度电影的印象。两位导演很好地传承了各自国家的电影传统。《逢春》则完全是贾樟柯的个人风格,随便哪个镜头都能让人想起他的“世界”。从5个短片中,观众不仅能看出5个导演的心思,还能看出5个国家的文化。

由于短片时长的限制,往往只有两三个大情节点就得直奔结局了。在缺少铺垫和复杂情节的情况下,要想把主题挖掘得足够深,必须运用大量的省略、暗示和象征。有限的那两三个情节点也会被精益求精地打磨,务必做到一击即中。这个过程是特别能刺激创作者脑细胞和想象力的。《时间去哪儿了》播了一颗种子,在5个特性不同却同样肥沃的土壤中,结出了5枚特产。每一个都值得你细心品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