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宁卫:朱子棹歌遐想
前言:前天总算是打完了防疫针,与第一针不同的是,这次多少有点反应。除了胳膊上起了个大包包,痛感明显;还有,就是整个人晕乎乎的,两天来注意力分散,精力怎么也集中不起来。希望这是产生抗体的症状吧。晕起来就思维不大灵光,看书时,眼睛在一片字上面盯来盯去,不知道何意。脑子转不动了。因夜里梦到一首曲子,清婉动听,但不知何名。醒来时还依稀记得旋律,于是打电话问一位琴友,哼给他听,对方就发来了琴谱,真不愧是“万宝如意囊”。(我不大喜欢应酬,朋友不多,但神人级别的倒有几位,这一位就是音乐方面的万宝如意囊;还有一位,学术界的,没有人家不知道的学问,我平时不认识的繁体字、风俗、典故等,只要信息过去,几乎秒回,有时甚至回的是专业综述,我私下尊称为“知乎先生”,有时戏称“百度先生”......悄悄说一声你可别笑,我朋友圈里也有“冬烘先生”,哈哈。)晕乎间,对着谱子摸索琴弦,慢慢练习起来,不知过了多久,手腕很累,就停下来。又很心疼地检查了一下胳膊上的包包,越看越象“冠状”,忍不住笑起来。于是想拍照研究研究,刚拿起手机,就收到邱先生的这篇《朱子棹歌遐想》。赶紧发出来跟大家分享。邱先生文笔细腻,情感幽深,思维悠远,又有武夷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原本该认真写个小序介绍的,因这几天神志不老清,就不敢下笔了。邱先生全文如下:
《朱子棹歌遐想》
棹歌,亦称船歌。顾名思义,就是行船的人在船上唱诵的歌子。缘由概是行船中为了交流,或累了打气,再就是坐烦了为遣怀而歌之。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不影响它的一个重要宣传,即它是以船为载体的行旅者之歌。言之曰棹,许是行船之时击棒为节拍而歌之,以不失其旋律。
棹与歌,在天地山水间,在无尽行旅中,相融而和,令旅人心悦之。
武夷有棹歌,文载曰自朱熹始。
遥想当年之武夷,崇山峻岭,群山环抱,避秦人的桃花源到了近代则是封闭、愚昧的代名词。其时,唯一能通往外界的就是大山中无数条如人体血脉一般流向山外世界的没有航标的河流。
南宋高宋赵构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暮春,十四岁的朱熹初逢丧父,稚气的脸上,满是庄重的神情。从建州(今建瓯市)出发,溯流而上入崇阳溪(建溪的上游武夷山至建阳部分,曰崇阳溪),投奔武夷山五夫镇的义父刘子羽。那是人生第一次的武夷山之行。乘的一定是船!彼时,没有哪一种交通工具比舟船更合适,满载朱熹母子二人全部家当充满内心的痛楚和对未来人生的些许迷茫。
四十年后,孝宗赵眘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琴书相伴,研学传道,完成了当初的懵懂少年到一代宗师的华丽转身。是年农历夏四月,武夷精舍落成。他终于在武夷山这个真正属于他的故乡完成了他筹划已久的书院建成。每每想到八百多年的那个盛夏,尽管很闷热,但我仿佛能听到朱熹看着刚建好的精舍长嘘一气的慨叹。
精舍既成,事业初毕。经过一年酝酿,于次年完成《九曲棹歌》十首。
公元1962年,崭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4个年头的11月底。初冬时节,著名学者郭沫若来游武夷,写下了《游武夷泛九曲》,头两句便是“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朱熹”。朱熹首制《九曲棹歌》后,八百多年来,和《九曲棹歌》者历朝历代计有二十人、二十首。而诗咏武夷九曲者难以计数,至今不绝。
穿游武夷九曲清溪两岸山水之间,仰望绝壁之上四千年前古闽越人的船形制楠木悬棺,浮想闽籍祖先们依山而居,遂水而生的情景,船歌一定是少不了的。所以武夷文人棹歌自朱熹始,而斯山斯水斯人之棹歌,四千多年前已然在九曲两岸回响于山水之间。
提笔之时,恍惚看到少年朱熹走进武夷时的情景,船工们一定是亮着噪子,唱响了棹歌,悠扬歌声中洋溢着行人归乡的喜悦。那歌声冲散少年朱熹原本阴郁的心情,他心头一震!到家了。
趟徉武夷四十一年后,朱熹完成《九曲棹歌》十首,对朱熹来说到底有何意味呢?初读朱熹《棹歌》,至今已近三十年。当时便觉文字优美,但又总给人欲言又止,言之未尽的古奥之感,这些年来,反复认识了解武夷九曲,反复诵读《九曲棹歌》,初时之感不但未随时间的消逝渐渐淡去,却似陈年之酿,那种古奥之感愈加浓郁,挥之不去了。让我每每念及朱熹的《九曲棹歌》,都像是经历一次隔夜的宿醉,一阵迷离,直到猛然间感悟到解开这一宿醉的办法便是来一次真正意义的武夷九曲之旅。既此,让我们一起拨动岁月的年轮,会朱熹的《九曲棹歌》一起走进九曲胜境吧!
九曲溪是水,武夷是山。九曲与武夷仿佛是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一同长大的恋人。从地质生成而言,九曲于武夷有再造之功,武夷山成长于九曲溪为主的深沟巷谷,武夷山能美至今日,九曲溪恰好是给予武夷灵感的缪斯。用大家口上常念的那句话,九曲溪是武夷的灵魂。古人常云,山因水而活。灵动的九曲溪让寂静的武夷大山的每一处都跳动着生命的音符。在中国众多的大山中,没有哪一处如武夷山水如此能360°全景无死角进入的,又最能让中国文人感受到天地行人完美合一的天然山水画境。来!让我们一起舟行画中……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棹歌一)。
棹歌声起,山回水应;自然造化,钟灵毓秀。中华人文初始,充满智慧的古闽越人即已生活在总面积约70多平方公里的武夷丹霞地貌的核心区。于是,这里开始有中国精通炼养文化的彭祖和他的两个儿子彭武与彭夷。他们让这座山有了武夷这个名字;这里有传说天上下界统箓地仙的武夷君;这里有古越城村汉城的魏王骞开始修行于武夷昇真洞;这里有东汉福州张垓在此修成仙蜕(不朽肉身);其后有名,无名的修行者相继前来……到了朱熹时代的武夷,儒、释、道三家求道于此者,已蔚然成风,武夷自古即为仙山,灵气尤盛。峰岩概有三十六峰、六十一石、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峰峦岩谷间水脉纵横,尤以一溪萦九曲的九曲清溪穿行山中最为殊绝,灵动的溪流冰冷而清澈,恍如智者的妙思源源不断。大自然对武夷的宠爱,道隐文化的生根发芽及儒、禅文化的不断积淀,让武夷文化精微而广大,前来武夷的客人们若要真正领略武夷三三九曲水、六六卅六峰的奇妙极致的至美境界,请诸位看官且淡定,悠闲自在的听我朱元晦为大家棹歌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棹歌二)。
入山寻幽,一般是从下游往上游溯源而行,这是由山外向山内深处行走的一个常识。寻访水流之来处,登高山之峰巅,共天人之际会。故言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从山外的度假区崇阳溪畔公馆村方向遥望武夷之门户,狮子峰、大王峰赫然为门户之两大柱,正中即是玉女峰。奔山而来,第一站即是溪口滩前的山前渡。此处正可上朱熹精舍的渔艇(小型轻快的渔船)。有朱子《渔艇》诗可证,“船头一摇桨,船尾万波随。闻道山中乐,空潭无钓丝”
乘得艇来,抬首一望幔亭峰与大王峰,屹然并峙,近见晴川渚葱郁之树木,环渚之清溪倒映着幔亭的影子与晴川之风景交融一处,恰似是一块翠碧色的一抹茶芝士,清甜可口,迷人心目,让人一时分不出哪是幔亭,哪是晴川?忽然间,猛的一醒,想起了秦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搭虹桥宴请武夷山民及诸仙于幔亭峰顶彩屋之内,仙凡共乐,太平天下;千年盛会,亦只一瞬;今虹桥已断,桥板犹存,消息再无。一曲溪头望去,层峦叠嶂,万壑千岩,苍翠欲滴,白云飘渺,烟雾缭绕,那些令人神往的消息又像是深锁在千层翡翠,万朵烟云之间,诱人前往。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棹歌三)
由一曲进入二曲,两岸峰岩耸峙,便直热闹起来,左有止止庵、水光石、铁板嶂,右有大小观音岩、兜鍪峰、勒马岩,皆为山中胜处;然溪水于此突的开阔起来,且一面如镜,令人不得不安静起来,正中只一玉女峰,峭拔独立,水面相映衬出两座玉女峰,不辨真假,其他峰岩恍若隐去。让客人心中只有玉女了。玉女倚门含羞,插花临水,默默无语,是为展示惊世之美颜,还是为了铁板障隔着的大王哥而独自相思?
此处实是武夷千年洞天的正大门的位置所在,铁板障这一大铁门已打开。左侧有儒巾石,上有蔡沈题写的“千岩万壑”四字,右有兜鍪峰,紧挨着兜鍪峰的是勒马岩。正是文武大臣位列两旁,左文右武,立于洞天门口,至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故曰勒马岩。而玉女峰正是洞天门开门见山的风水照壁,无数求道者至此洞天仙府大门口,不是图一睹玉女芳容,而是为道而来,洞门已开,道人们兴致勃勃的进仙府去了。前山一重又一重的翠峦深处才是道人们心慕之所在。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棹歌四)
三曲是一个舟行可至,登山难到的热闹去处,从玉女峰侧身而来,一路左为仙榜岩,右侧仙馆岩,有翰墨石(亦称花瓶石),有三杯石,有水乐石,此处正是“受上帝命,统箓群仙,授馆于此”的武夷君仙学馆所在,仙榜记名,仙馆学习。但这些个热闹都不及紧挨着的小藏峰重要。小藏峰,亦名仙船岩。临溪东壁隙间横插虹桥板,上搁二艇,半在隙内,半悬于空,历风雨不毁,是架壑船(形制为浙江,广东都常见的乌篷船)。北壁有石穴,世传武夷十三仙蜕骨藏其中,名飞仙岩。外面再热闹也无此处重要。外面是学习,这里才是学习的目的地,拿文凭的地方。学习的成果要看最终能不能飞仙啊!所以朱夫子请大家认真看看架壑船,尔辈凡人怎能知晓仙船停棹于此到底有多少年?(当然按现在考古的鉴定概为四千年上下),先辈们求道跨越无数海桑至今又当如何呢?慨然面对生命之短暂,恍如水中之泡沫,亦似风前之残烛;而理想之光炽然,事业功成之未竞,又岂敢独自哀怜!棹歌声中听到了朱熹心脏跳动的声音,生固有涯而生命之精神勃发不止。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㲯毵;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棹歌五)
四曲东西两石岩,仙钓台与大藏峰矗立在溪岸的左右两侧,是进入四曲的重要门户。这里仙钓台与大藏峰皆有古闽人的虹桥板与架壑船棺,且大藏峰船棺数为山中之最。若以小藏峰为仙学馆内的小藏经阁,则大藏峰自然就是大藏经阁了。大藏峰下临深不可测之卧龙潭,岩壁隙削,横亘百丈。岩壁洞穴甚多,深幽难测,以金鸡洞、鸡巢岩最为称著,大藏峰上旧有仙史馆,又有鸣鹤峰、凝真洞、仙机岩等众多峰岩洞穴向世人揭示着大藏峰的秘密。大藏峰头稍覆如檐,其上垂露之岩花,㲯毵之碧草都像是要将大藏峰的秘密遮藏住。金鸡洞内,鸡巢岩中,金鸡高唱,“风雨如晦,鸡鸣不己。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前人创业之艰难,今人何以见之。月光充满了静寂的空山,碧水盈满莫测的深潭。当此静默无言中,品希声之大音。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棹歌六)
五曲是九曲两岸唯一一块地势宽旷的所在,此处背靠隐屏峰,前对文峰(更衣台)、天柱峰(酒坛峰)、紫石屏(晚对峰)为九曲之正中,正是朱熹营建武夷精舍(后称文公书院、武夷书院、紫阳书院)的位置,此处又称小九曲,右傍云窝(曾为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修行九年的“白云深处”)。书院前即是丹壁平林,和平林渡口,日常即是山高地奥,云蒸霞蔚,烟雨蒙蒙,林密而幽暗。而朱熹筑精舍于此,不为独爱山水之清丽,更为践行人生的理想,实现君子之三不朽,辛苦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事业。平林之间客来客往,莘莘学生来而复去,去而复来,又谁人识得?又谁人识得?欸乃声中,棹歌声里,谁识得万古心在。五百年后的理学传人,清代学李光地一句“仰止方知万古心”与朱老夫子应和之,万古心在!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棹歌七)
六曲是一个以天游峰(两侧又称仙掌峰、晒布岩)为核心的区间,由于六曲与五曲处于一个通透的空间。故往往七曲下苍屏峰和响声岩夹峙,溪折处开始溪六曲至老鸦滩一过就算进入五曲。所以朱熹六曲起首便言苍屏绕碧湾。又古人认为天游为全山弁冕,堪称诸峰岩景致之领袖,因称为武夷第一胜地。
从五曲过来,到六曲,即隐屏到天游之间,有儒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建立的紫阳书院及理学二代传人游酢的读书处水云寮。有茶洞内武夷山全境记载的第一座佛教寺庙石堂寺旧址,更有历代各著名高道修行的云窝道院,天游道观、清真道院、棘隐庵、桃源道观等众多场所,很显然以六曲为座标是三教高人皆认可的最理想的修行场所。所以“茆茨终日掩紫关”,各位高人到此修行,闭关止语,入另一番境界去了!来客若能会得此境界,自能倚棹静看岩花飘落,静享此时猿不哀嚎,鸟不乍惊,春意自闲的美好状态。每每读到“客来倚棹岩花落”时,我总是感慨,像朱熹这样的众多的在武夷漫长人文历史长流中徜徉的高客,总能以空灵虚静之真心,深会武夷自然无言之美,透视出生命自我的真谛。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棹歌八)
《山志》载:“溪自此以上,滩多陡迅,溯流牵挽颇艰”。故朱熹有“七曲移舟上碧滩”句,到得七曲滩多流急。常需上岸牵舟而行,七曲最重要的山峰为三仰峰,三仰为武夷第一高峰。处群山之望,辟如人生六十之后有一个满甲完成,也就相当于到了人生的一个最高处,六曲到七曲的溪右岸为下城高岩和上城高岩,中间夹峙着太姥岩,此处正暗喻人生至此应坐拥城府之间,注意观内!六曲往七曲,滩多流急,道路愈加艰阻,回首来时路,更加留恋隐屏峰和仙掌峰经历的神奇美景,昨夜的雨洗却峰头的尘埃,又添得飞流几道,清寒之味道非言语能表。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回;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棹歌九)
舟行至八曲,微风吹拂着,烟雾渐散,溪流潺湲,形势逐渐开阔起来。此曲最核心的山峰为鼓子峰、鼓楼岩。鼓楼岩映衬着碧水深潭,最令游人难忘的便是八曲回首望金龟,上下水龟石在潆洄的溪流间自在的嬉戏着。这里风景众多,有大小禀石,环佩岩、三教峰、观音石、紫芝石、紫芝峰、獭控石,一时难以胜数,游人往往因七曲行舟之难便折回了。实则行舟之难恰似人生逆旅,忍得一时之艰,方会无限风光。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棹歌十)
到得九曲,行程将尽,便是一番新境界,穷尽九曲溪,一路上村落连片,依次为星村、黄村、曹屯,是为九曲平川。自古是稻花飘香、鸡犬相闻,酒话桑麻、雨顺风调的富庶之所。举目望平畴沃野,山川茅舍,正是一派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避秦人所居之桃源胜地。此时方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妙在“坐看”,难到还需再寻桃源路,再思别处天否?
棹歌声起,棹歌声落,朱熹的棹歌声在武夷九曲清溪的山水间,在一片片飘流的竹筏上,在竹篙轻点石岩的脆响声中,在艄公拭擦的汗水珠里,在来而复去,去而复来的游客赞叹间回荡,经久不息。
20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