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个人荣誉与能力引发的思考

(一)
最近,一朋友向我吐槽了这样一件事:
XX部门一“知名”教师被他们学校邀请进行有关XX内容的讲座活动,她慕名而去。因为在之前的活动宣传页上,该教师简历上赫然写着这样的一大串头衔和荣誉:XX名师、XX优秀教师、XX学术技术带头人、XX特级教师、XX教育教学专家、XX正高级教师……
朋友说,看到该教师如此多的头衔和荣誉,突然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感觉。因为这些头衔和荣誉她居然一项也没有,因此决定去好好听听该专家的讲座。然而,当听完该教师的讲座之后,她发现自己好像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受,因为该专家的好多教育观点和教育理念根本就听不懂,而且讲座主题和宣传的内容也不太一致,听完都不知道讲的是啥。她还说,该教师讲课时始终是坐着讲的,讲课方式比较生硬,很多时候是自话自说,自问自答,现场几乎没有交流与互动。现场的好多教师都在“扣手机”,或者窃窃私语,或者左顾右盼,或者一脸懵懂的样子。
朋友吐槽完之后,我开始以为是朋友自身的问题。后来私下一打听,才知道大多数参会教师听完后基本上都是懵懵懂懂的,不知所云,不明就里。由此看来,朋友的吐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真实情况。
(二)
一名教师拥有如此多赫然头衔和荣誉,这是何其的荣耀啊!在我们的身边,估计好多教师一辈子只要获得她的其中某一项荣耀就已经难能可贵了。然而,该教师能够把几乎教师应该拥有的至高头衔和荣誉居然都“占有”了。这样的教师,应该是绝非等闲之辈,至少在学科教学或者学术研究上出类拔萃、卓然不群的。
然而,讲座的实际情况居然是“一地鸡毛”,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疑惑:这些头衔和荣誉与个人实际能力之间差距也太大了吧?当然,我们不能无端猜测这些头衔和荣誉的来历,更不应该随意否认该教师的努力。而我们宁愿相信该教师讲座前没有充分备课,或者不了解老师们的需求,或者与学校对接不通畅……
对于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冲着讲座专家的头衔和荣誉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一般而言,一名教师的头衔和荣誉越多,说明该教师的学科能力越强,学术水平越高。但是,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听讲座,真正需要的往往不是什么专家的“名头”,更不只是盯着各种熠熠生辉的头衔和荣誉,而是真正的有所得、有所获。也就是说,我们中小学教师挤出宝贵的时间听讲座,是希望从专家的讲座中真正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听专家在那里闲扯,更不是听一些所谓的“大道理”。若然,那么中小学教师就只能“用脚投票”了。
我们认为,教师听不懂讲座,恰恰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专家的问题。就专家而言,不能总是端着架子高高在上,更不能弄一些学术语言或者专业名词“忽悠”一线教师。真正的专家,讲座内容应该是接地气的、听得懂的、满足教师某种需求的、注重互动与交流的,当然也是平等的、愉悦的对话,真正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
就学校而言,往往请一次外面的专家为老师们讲座不容易,一般都是精打细算出来的,有着一定的培训针对性和目的性。那么,能否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主要就是看专家的培训能力了。当然,教师的现场配合也是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学校领导和老师不会当面吐槽,但专家走了之后一定会引起大家的议论纷纷,各种吐槽随时都有可能会发生。
(三)
由此,我们不免有这样一个疑问:你的头衔和荣誉与个人实际的能力成正比吗?显然,上述教师的头衔和荣誉与个人实际能力是难以匹配的。也就是说,某些教师尽管拥有各种金光闪闪的头衔和荣誉,但与其个人实际能力却大相径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我们的身边,就不乏有这样的教师真实存在着。
当然,我们身边还有一种真实情形的存在,即他们很少有什么耀眼的光环或者头衔和荣誉,但课讲得特别好,讲座也能够与老师们产生共鸣。我就认识一名教师,他就没有什么至高的头衔和荣誉,但每次讲课或讲座都非常具有针对性,而且提前与学校沟通,做足功课,因此每一次的讲座效果都特别好。
显然,头衔和荣誉与个人实际能力并非完全匹配的。前者的头衔和荣誉要远远大于个人实际能力,而后者恰恰个人实际能力不需要任何头衔和荣誉的支撑。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部分教师顶着一大堆头衔和荣誉去讲课,无形中就会有一种压力感和负担,因为这些头衔和荣誉会带给听课老师们更大的期望值。为了满足老师们的期望,讲座过程中就会不由自主的自我施压,有时就会身心疲惫,那么讲座就往往难以令人满意。相反,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头衔和荣誉,讲座时就会更加放得开,就会降低老师们的期望值,就会充分展示个人能力,讲座效果往往就会比预期要好。
孔子云:“德不配位,必有遭殃。”某些教师顶着各种的至高头衔和荣誉,但其教学能力或学术水平却比较低下,这种不匹配现象必然会遭到身边人或者熟悉人的各种鄙夷和不屑。如果再出去堂而皇之地开讲座或者上公开课,那么丢人可就“丢大发”了。事实上,这些头衔和荣誉对该教师而言,带来的不是什么荣耀,而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和重负。久而久之,就会对该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各种伤害。若然,这些头衔和荣誉不要也罢。
俗话说:“无官一身轻。”相反,没有这些至高头衔和荣誉,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就会自由自在,不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更不会为各种头衔和荣誉所累,这样才能活出自己真实的样子来。
结束语
当然,为了晋级晋职的需要,我们教师可能需要其中的某些荣誉,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常的合理需求。但如果一味地、不择手段地追求某些至高头衔和荣誉,而个人实际能力却不能得到及时提高的话,那么就会出现头衔和荣誉与个人实际能力不匹配的现象,这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果我们把头衔和荣誉比作鱼,把个人实际能力比作熊掌,那么二者兼得和匹配自然最好。但如果二者不能兼得,那么我们教师就不应过于追求那些头衔和荣誉,而是应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专注于教育教学工作,专注于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和学科教学能力才是立足之本,才是正道。
我们不希望老师们头上顶着一堆的至高头衔和荣誉,而实际能力却被人诟病,甚至被人耻笑;我们希望更多教师没有这些所谓的至高头衔和荣誉,而个人实际能力却得到广泛地认可或褒扬。当然,如果我们教师的头衔和荣誉与个人实际能力能够完全匹配,这是一个完美的结果,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