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B类人群的防疫逻辑及难点

*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致敬!

现阶段,新型冠状病毒防疫阻击战中“防”为核心,难点在于B类人群的筛选确认。

—01—

就此次阻击战而言,我们把人群分成了A、B、C、D四类。A类为有疫区(武汉)接触史的人群,B类为A类在春节旅途中遇到过的所有素未平生的人,C类为A类到达目的地后接触的所有人,D类是居家没有外出的安全(未被病毒感染的)人群。

防疫阻击战中“防”的目的即是防止病毒蔓延,具体措施便是:确定A,关联C,制止D,寻找并控制B。通过交通大数据A容易确认,C也可以关联确认,一旦确认迅速地对其进行隔离及医学观察,有症状且确诊的立即医治,14天之后无症状者解除医学观察。春节“大长假”期间禁足在家,且没有接触其他外人的D类人群,继续禁足在家就是严肃地参与防疫战役。

防疫工作的难点在于B人群的筛选确认,因为B人群根本无迹可寻,没有人知道谁是B,B类人群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B。如果B类人群没有被病毒感染,他们和D类人群的状态一样,除了近14天内接触过外人。一旦B被感染了,只能等到Ta有症状表现了才会被发现,而未发病时Ta可能接触了D人群,已经把病毒传播了过去。这种不发病却时刻会把病毒传播扩散出去的情境,使得预防无处着力。

—02—

即便如此,防疫狙击战仍要坚定地打下去,而且要打赢。

既然无法主动找出B类人群,那么就被动的通过时间来筛选,病毒潜伏期“不超过两周”,只要大家能坚持在家禁足两周时间(从最后一次接触外人计算),第一波由A产生的B就都能发病暴露出来。如果禁足期间自己安然无恙,一切都好;如果确有感染症状,也是在最大程度地减少与D人群的接触,不至于大面积产生新B,使病毒扩散。

按照这个逻辑,只要有足够长时间的禁足——大家呆在家里禁止外出、禁止来访——等所有被感染的B纷纷暴露出来,医务工作者进行强干预——隔离、观察、治疗,这样便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B类人群将病毒再次传播出去。被发病暴露出来的B,在禁足期间的亲密接触者——家人(若在家),也会有专业医务人员协助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如果未被感染,寻个医学判断心里踏实;如果被感染,则会得到及时救治。这样的措施,便可以把病毒的危害降低至最小。

为配合禁足,国家层面延长假期,大家先安心待在家里隔离着;企业分批次延迟复工时间,避免聚集到办公场所造成集体感染。社会组织管理(政府)层面,大到“封城封省”,小到封村封路,公共交通停运,力求拉长隔离时间,以实现B类人群的筛选确认。

—03—

按照时间推算,第一波与A接触的B类人群,如果有被感染则会在2月8号之前陆陆续续全部发病暴露出来,只要对应的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及治疗,病毒传播的高峰期就能过去。如果一切进展顺利,防疫阻击战可以取得阶段性胜利。

然而不得不承认,发现B类人群的这个过程并非容易。因为B类人群可能涉及的人数多、范围广,而医务人员和执勤组织者力量有限,逐个进行排查显得势单力薄。这就需要全民参与:一则,一旦获得有关于B的消息,要及时上报;二则,自己或亲近的人存在成为B的可能时,要主动上报;三则,无论是B或者接触过B,都需要配合医务人员的组织和安排接受隔离观察或治疗。

就近一段时间关于寻找B的信息来看,针对第一则,大部分人多能做到,虽然呆在自己家里,但是只要看到谁的消息里涉及B的可能,迅速举报,越是周边越是机警,为自己、为家人、也为社区。针对第二则,反应出来的问题较多,对疫情的传染性及危害有正确认识的人,当处到第二则涉及的情境时便能迅速上报,不能正确认知的,便会力图否认自己经过疫区、或与疫区有关人员接触过,觉得自己不会有问题。也因为这类“觉得自己不会有问题”的人,导致了第三则涉及到的问题的出现——我没有问题,我为什么要听你(医务人员)的去隔离,我不去!

—04—

寻找B类人群时遇到的隐而不报是防疫的难点。

即便我在媒体里听到了从某某菜市场确诊了一列,我正好去过那个菜市场买菜,但是我现在觉得我没有事,那我就不可能是B,很自然地我就不会上报说“我可能是B”。

哪怕卖给我菜的老板提到了我,医务人员到了家里,我也不见得配合他们进行隔离。

后者“不配合”好应对。在危及社会秩序的重大疫情面前顾不得个人的自主权,如果好声相劝未果,那么就强行控制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毕竟,在明显地公众利益与个人自主权冲突时,社会组织管理者(政府)通过强制手段来维护公众利益,是合乎社会运作规则的。

前者“主动上报”是难点,当“我不认为我可能是B”的时候“我”怎么会主动上报呢?“我是去过那个地方,不过我没事啊”……于是就试图不了了之。如果14天之内,确实没有任何症状,最好;如果出现了感染症状,病发时周边接触的人和环境都会被感染。如何提早防止这类问题的出现是难点,也是重点。

—05—

疑似B类人群不愿意主动上报,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其一:侥幸心理,“我不可能有事”;其二,对病毒危害的认知不到位,“大不了我玩完”;其三,对上报后的隔离治疗认知欠缺,“谁知道会把我怎么样?”。

如果能抓住这三点进行地毯式紧锣密鼓的宣导,使这类群人在认知层面高度重视起来,主动上报及积极配合的可能性就会提升。具体的操作可以类似如下:

针对第一点,一个核心的观点“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与病毒携带者接几十秒、说句话、共处一个空间都可能被感染,所以若有相关行迹,就一定需要寻求专业医疗人员来指导做隔离观察,以确保自己是安全的,若不安全便可进行及时救治。

针对第二点,“不光为自己,更为亲人性命”,如果自己感染了,哪怕出现意外也认了,但是病毒并不会善罢甘休,通过你感染给你自己爱的人、关心的人,使得你一家人全部遭受病痛和生命威胁。为了更多家人安危,即便疑似,也得主动上报。

针对第三点,告知隐藏的B类人群,上报之后进行隔离的地点、方式、环境、方式、医护人员配给等,让他们知晓自己在隔离期间如何被安排、常规生活(吃住取暖网络)能否能保障。如果隔离观察一切正常,如何恢复常态,如果发现症状,将被如何救治……让其自主上报无疑虑。

如果疑似的B类人群对此类信息有更多的了解,报与不报,两害相权取其轻,上报的可能性就能提升。这对防疫阻击战总体进程将起到促进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