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课:核心素养应落实在课堂上

时间:周四上午第二节课

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

教材:部编教科书一年级下册

授课人:丰产路小学朱瑞芳老师

课文内容:《小猴子下山》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认识生字词环节。在讲授本课生字“掰、扔”时,朱老师要求孩子们组词,于是孩子们纷纷举手并站起来积极给这两个生字组词。其中有一个孩子发言说“掰树枝”时,朱老师先是肯定组词是对的。但朱老师话锋一转对孩子们说:“我们掰树枝行吗?”孩子们齐声说:“不行!”朱老师随之附和着说:“对,生活中我们不能掰树枝,这个习惯不好。”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接着对生字“扔”进行组词,其中一个孩子说“扔垃圾”,老师也是首先赞同这个组词。但同时朱老师抛给孩子们一个问题:“公共场合可以扔垃圾吗?”孩子们纷纷举手,朱老师提问了其中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站起来回答说:“公共场合扔垃圾不好,大自然会被污染的。”朱老师赶紧说:“对,垃圾是不是要扔到垃圾箱里啊?”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是!”孩子们的声音整齐而响亮。

不言而喻,这是本节课堂上的精彩一幕,温馨的一幕,也是本节课堂上的一个亮点之一。在组词的过程中,朱老师并不仅仅让孩子们学会了组词,而且通过“掰树枝”“扔垃圾”两个事例让孩子们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应该怎么做。这看似简单的师生交流过程,却传达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吗?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通过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我们把朱老师课堂上的“掰树枝”“扔垃圾”两个事例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比照,其中体现了“社会参与”方面的“责任担当”内容:“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和“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朱老师的这两个事例,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怎样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们认为,朱老师的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不应该是“突发奇想”,也不会是“偶一为之”,而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性有意识、有目的地落实、渗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真正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国家督学成尚荣在《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四句话》文章中,特别提到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所有的课都应当是政治课,所有的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所谓都是政治课,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政治课,而是所有的课都应当从学科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自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样,所谓都是语文课,也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语文课,而是所有的课都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至少有两点相当重要: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少不了思想品德素养和语言文字素养;二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越学科的,应当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统领各学科教学。因此,学科教师既要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又要关注、研究、把握和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当然,不仅要把握共同的、一般的核心素养,还应当研究和把握学科本身的核心素养。”

目前,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行动中。但我们发现,如何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还有待于改进。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是口号喊的多,行动的少;二是行动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行动的多样化还不够;三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结合不够,尤其是学科渗透核心素养还不够;四是应试教育还比较突出(尤其是中学阶段),对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和落实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还任重而道远。

我们认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个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在各级各类课程里,落实在日常的具体教育管理活动中。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科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