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式智能运输系统 车用通信系统 应用层及应用数据交互标准二期
最终的标准包含了三部分主体内容:17个一期典型应用场景,支撑这些场景的应用层交互数据集,以及API、SPI接口。
标准虽然这样编写,但我们试图从整体上去认识V2X应用层,并理解和应用这样一个标准时,我建议将顺序反过来,从后往前地去解读。
图:应用数据交换服务(ADS)层
在对应用场景的讨论中,安全类场景总被提到最核心的位置。而在技术实现之前,能够明确V2X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辅助中的定位,往往显得更为重要。相比于雷达、视觉等自主式感知手段,V2X技术的优势在于信息丰富且准确,并且对中远端以及盲区环境的感知能力尤为突出;缺点也很明显,信息交互毕竟是一个离散的过程,数据具有非实时性和间断性。
基于V2X的安全辅助技术,其核心可以概括为“防患于未然”,基于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互,将危险状况提前识别锁定,并尽早化解。对于那些眼前的威胁,则主要交给基于自主式感知的安全辅助系统解决,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正如人不可能仅通过“喊话”来确保所有的行动安全,V2X技术与自主感知技术在未来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场景中,势必也会越来越融合与互补!
进而,就可以解答V2X应用领域一直在讨论的一个问题:标准中提出的100毫秒时延是否过大,难以满足安全类应用?诚然,交互时延肯定是越小越好,但用传统ADAS思维去考虑V2X的时延也不甚妥当。下图就给出了一个典型的基于V2V交互的碰撞预警模型。其最终结果是:主车利用t1时刻远车的运动数据和t2时刻自车的数据,在t5时刻进行运动预测和碰撞检验,并在t6时刻输出结果。信息交互环节和它的时延在这一过程中竟然没有任何作用!事实上,在该应用系统中,GNSS的采样频率、精准度,以及预测算法精度才是最核心的影响因素,而交互频率以及交互时延,则只要和GNSS采样大抵匹配即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