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月饼的来历和典故
当我们说到月饼的时候,总会觉得这类的糕饼口感非常甜美,别有一种风味。很多时候,我们不禁会思考月饼这个词语是怎样来的,它起源于什么时候,这种美味点心的背后有着怎样饶有趣味的典故呢? 本文就娓娓道来月饼的传奇历史。
月饼这个词语起源于南宋,在《梦梁录》中就提到了当时汴京市中出售各类点心,“枣箍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他还特意注明这些食品一年四季都会出售,不一定是节日期间。这里的汴京应该指的就是北宋都城,作者大概是说,北宋时期都城就出售月饼,他的记载应该是正确的。在《武林旧事》这部书籍中提到了“月饼子”,属于蒸作从食,类似于蒸饼类型的饼子。到了明代以后,人们过中秋节比较普遍一些,配备的食物主要是月饼和瓜果。当时的诗词就有“月上孤棱色似银,家家瓜果竟铺陈;夜阑賸得中秋饼,留作团圆贺岁新“这样的句子。据说,明朝宫廷,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月饼和瓜果,还要在月下进行焚香这样的虔诚活动。然后,焚香结束,人们就开始享用月饼和瓜果,直到夜晚为止。如果还有剩余的月饼就留到这一年的岁末,就是除夕,或者过年时期再次品尝,这就被称呼为“团圆饼”。在清代前期和后期的一些小说中就反映出人们过中秋节的一些细节内容,其中的瓜果和螃蟹是不可缺少的,还有美味的菜肴。明代宫廷过中秋节的一些细节在《明宫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当宫中欣赏海棠花和玉簪花的时候,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就有出售月饼的人。他们把月饼、西瓜和鲜藕送给宫廷。宫中还喜欢吃螃蟹,蒸熟到五六成,然后人们开始品尝,还会佐以醋和蒜来饮酒。吃完以后,人们还会饮用苏叶汤,喝完就洗手。一般剩下的月饼就存放在干燥的地方,等待在岁末时再次品尝,可能味道也有一些不同。
在清代晚期月饼就有豆沙馅的,有人曾经提到一个叫王刺史的人,能够制作非常美味的豆沙月饼。后来,一个姓戚的临汾典史,传扬他的月饼做法。戚典史罢官后,就住在平阳地区,竟然自己卖月饼赚些费用,实际上,很多人都知道他豆沙月饼的做法源于王刺史,只不过区别比较小而已。在古代人的心中,八月十五日是祭祀月亮的日子,所祭祀的果子和饼一定是圆形的,上面雕刻有莲花瓣花纹。那一天,市场上还出售月光纸,绣有满是月亮的形象。月光纸精美的有着类似金碧辉煌的感觉。在家中,还要设置月光的位置,对着月亮供奉而礼拜。拜完,就焚烧月光纸,然后摆上水果和月饼,饼的直径有二尺长。这一天也是已经出嫁女子回娘家的日子,家叫“团圆节”。据说,澎湖地区古代有一个习俗,就是新生儿满月以后,亲戚朋友还会送月饼。在《明神宗实录》中记载,神宗在中秋节那一天赏赐辅臣露酒和月饼,同时还赐给大臣每人银五十两,彩色的缎四表里。在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提到了“花边月饼”,其中的做法有些复杂,需要用手雕刻出四边的菱花纹样。袁枚吃过后,觉得月饼甜而不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