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力太有意思了,玩上拉力再也不想玩场地了 」

今天的标题同样出自一位拉力车手。

在不少玩家心里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对于一般的爱好者及业余玩家来说,练习场地是有用的,练漂移偶尔也能找到个空地,练拉力就找不到地方玩了。

带着类似的想法,我在成都赛车学校和几位拉力赛、场地赛的前辈们学习拉力了。

1600cc前驱小车,除了安全性装备外没有太多的性能改装,永远抓不住地的街用胎,雨中的泥泞与坑洼,朦朦胧胧的车窗外看不清多少东西。地面情况堪比龙游。在这样的环境下练车,真是再好不过了。

相比于积雪的柏油地面来说,坑洼不平的泥水地对车手观察、技术及反应的要求更高一些。在积雪地面上,附着力不稳定,但地面基本上还是平坦的。

车手的注意力主要是用来通过手、眼、脚、臀感受附着力,寻找临界的状态。同时注意观察地面的情况,避免压在积冰上。

在满是泥坑的赛道上驾驶时,车手的注意力则需要用在更多的方面上。驱动轮的附着力、后轮的滑移、积水对车子的减速效果、积水对轮胎花纹的清洗效果。

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控车,也影响着成绩。在毫无规律的坑洼地形上找到一条相对合理的走线是其魅力之一。

走线要尽量平坦,要尽量适合过弯,其上的泥水等污染物还要尽量少。有时可能需要主动压水清理一下轮胎,有时则要找干燥坚硬的区域保持节奏。进弯区域的积水坑越来越深,走线上的土层越来越软。

每一圈的地形都不同,每一圈都需要临时思考,没有太严格的走线及控车方法。

拉力赛中的走线,多数时候是看路面情况。

路面上的土堆、石子、落叶分布在自己计划走线的左边还是右边?积水下的坑洼有多深?这些情况一方面是靠车手的观察,另一方面是靠车手的经验。

比如在一些附着力很差的弯角,根据自己对前边一个发车车手驾驶风格的了解,猜测出他可能会在哪里清扫出一条还算干净的路线。再想想自己要不要追走他的路线。

如果压到了积水,轮胎除了变得更湿滑外,还会迅速降温。随着赛程,避震液的温度会升高,阻尼也会出现变化。

在一个微小的擦碰后,可能车身空力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是需要车手当时的感知。然而,在持续颠簸的情况下,车手的感知输入并不准确。

眼睛看到的路面可能是附加上了角度的。

身体的晃动和扭曲会导致背部、臀部、手臂等部位出现疲劳疼痛,通过触觉对车辆姿态和动态感知的不准确。在持续晃动的情况下,前庭对头部角度和运动速度的感知也会是混乱的。

需要观察需要考虑的事情多了,就容易手忙脚乱了。只有练好了基础操作才能在颠簸的赛车里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对于一台前驱小车来说,在一些低速大角度的弯角处利用载荷转移来进弯的方式和利用手刹锁后轮进弯的方式同样重要。有了熟练的肌肉记忆才能在泥泞坑洼的复杂地面上更从容一些。

也才能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观察地面寻找走线上,控车多凭条件反射。

拉力赛道上没有足够的时间留给车手思考如何救车。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养成条件反射很重要。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条件反射容易让车手思考应变的能力降低一些。

以至于在这些拉力视频中,经常能看到用力过猛的救车。

比如:进弯前看到了碎石,就把刹车踩重了一些,但方向盘的角度还是按照之前的肌肉记忆推的,刹横了。出弯时看到路面宽度不够了,用手刹拉出了上坡回头弯的肌肉记忆,甩尾了。

在平时的训练中,如果经常练习同一种附着力、同一种速度或“失控”程度下的救车,就可能在实际比赛中不经思考就直接按训练时的幅度、力度、深度和速度救车。

所以在训练中应该主动设置出不同或随机的状况,让自己保持敏感。比如换用特性不同的车子训练,或者让技师调出不同的胎压和悬挂数据,自己在训练时临场感受。

在严重颠簸和大G值的情况下,即使有拉力座椅,有紧紧的安全带,车手手脚的操作也可能会不标准。当时正好晃了一下,方向盘就推多了。

刹车时候轮胎压上了个凸起,车头一抬,刹车就踩多了。没抓住,手刹就拉少了。即使是对于职业车手来说,这些情况也经常会在拉力赛中出现。

在车身扭转比较严重的时候,除了悬挂外,一些操作结构之间的配合也可能会出现差异,导致换挡等一些操作的手感不稳定,进而导致车手操作上的失误。

 Mor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