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垣备忘 ║寻找石湖峪口(后续更新)

根据独善其身老师意见,更新和修改了寻找石湖峪口的内容,包括:

1、修改之处:

长城遗产网261敌台两侧的260、262两座马面,葛老师认为应当是战台,不是炮台,原文根据记忆描述成葛老师的观点为炮台,不妥,特此更正,并向葛老师致歉!

2、更新之处:

独善其身老师的观点,石湖峪口应当在264敌台处,即黄花城长城与二道关的三岔结点处;并且此处为石湖峪口的上口,其下口当在此处的上兵道往下的沟谷之中,可能建有水关。

3、删除的内容:

更新版删除了与石湖峪无关的内容



萧艾老师曾提出一个问题:石湖峪口在哪儿?

《四镇三关志》说:石湖峪口,正德八年建,缓。

《西关志》载:石湖峪口,正城一道,水门一空,城铺一间。

撞道口以西,没有高度相符的关口,没有明显关口建筑,没有城铺,没有明显的水门,而且各个垭口地势都还挺高,怎么会设有水门呢?

(一)怀柔261敌台西侧垭口 

1、261号敌台

261号敌台保存相对较好,楼体框架均在,楼顶的铺房残墙仍在,不设上楼蹬道,通过中室使用木梯或绳梯上下。

这座楼门窗皆为拱券结构,奇怪的是,门窗的券顶皆遭破坏。应当是这一带海拔较低,质量较好的石材,被拆下用作民居的建材了。

 

2、261敌台西侧垭口

261敌楼西侧,是一处垭口。

 

此垭口处,倒是地势低洼,有贯通的沟谷通南北两侧,内侧沿沟谷1或支沟通石湖峪村。支沟与墙体相交处,即261敌台。

 

261敌台旁边,恰好有一上兵道,与下方的沟谷相连。

 

敌台南侧沟谷地势:

 

敌台北侧沟谷,与撞道口并行,可通鹞子峪。

 

那么,石湖峪口,会是这儿吗?

如果是,水门呢?城铺呢?

 

3、260马面(炮台)

长城遗产网标注的260号马面,台顶比墙顶略高,与257号马面及其他地方所见马面不同,他处马面,与墙顶同高。

独善其身认为这是战台。

(距离起点1.43km 当前海拔462m)

4、262马面(炮台) 

262马面,与260马面相同,地面高出墙顶,与一般马面不同,也是独善其身老师所认为的战台之2。

 

一个垭口,守口有敌楼,两侧各布置一座战台,可见此垭口的防御相当重视。敌台有上兵道通石湖峪,而不是撞道口,方位也符合。

会是石湖峪口吗?

还有一点不符的是:石湖峪:缓,而261敌台附近,则应定义为冲。

萧老师意见:此处或为一处关口,只是紧要程度没有那么高。

至于261敌台处,是重点防御之处,但志书并未记载设关,只是防御重视程序高,因此该关口设敌楼,旁边有上兵道可快速调兵,再有就是两侧各设战台1座用于加强防守。另外,鹞子峪在二道关内,如果有敌后从此处进攻,首先得攻破二道关上的鹞子峪口。



(二)264号敌楼处 

从东侧看,残存不堪很不起眼的这座楼子,其实是黄花城长城与二道关长城的三岔结点。

 

从正面看,其实这座楼还是挺壮观的,东西狭长,很是体面。

 

楼南侧有上兵道,可通石湖峪村。

 

上兵道下方的沟谷,即是下图中的沟谷1,其与边墙相交处,即是三岔结点的264敌台。

 

这儿会是石湖峪口吗?

独善其身老师分析认为:此处正是石湖峪口。原因如下:

264敌台正当黄花城与二道关的交点,敌虏无论是攻破二道关,还是从主边墙外进攻,这个结点都极其重要。因此此处设有上兵道,通过下方沟谷,直通石湖峪村;水口就在下方的沟谷之中。264敌台当为石湖峪上口,沟谷中的水口,当为下口。

这个观点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类似的关口还有一座:擦石口关与擦石口城墙,就不在一条线上,擦石口关,嘉靖二十三年建,那一带的边墙,系嘉靖三十年建,后期隆庆、万历年间重修,空心敌台系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建。所以,擦石口在耷拉边与“秦皇旧址”长城之间的山口或更南侧的“名关”处,而后期所修的连续的边墙,却在庄户村南,北京结向西的这一段。

在嘉靖三十年修连续的边墙之前,明军以守口为主,从石湖峪村看,264敌台通往下方的沟谷1,是重要的关口,因此,在沟谷接近内侧之处,修有石湖峪口,建有水口。



(三)276号敌台东侧垭口

资深长城研究者虫子拍到了276敌台东侧的垭口,有一处闇门:

 

如下图所示,水门或者叫闇门位置在276敌台东北侧墙体转变处。

 

但是,有几处不符:1是此处外侧是悬崖峭壁,敌虏基本无法自此处攻入;2是此处距西水峪口过近,关口外侧与西水峪相通,应当属于西水峪的防区;3是内侧沟谷与西水峪村及西水峪堡非常近,离石湖峪村较远,并且石湖峪没有设城堡,无法对该口防御进行支援,一旦有敌情,还是要靠西水峪堡的驻军。

因此,闇门处只是一个隘口,西水峪口所属的隘口,而不是独立的关口。



(四)274号马面东侧垭口

 

274马面东侧有一处垭口,此处的墙体,真的是很奇怪:一段拼接的墙体,西侧整体用大条石垒砌,东侧为城砖筑成,拼接的茬口鲜明。

黄花城一带的墙体,基本都是砖墙,即使用条石,也只是墙基部分,不会整面墙全用条石。

此处出现整面墙的条石,估计应当是以前是关口,关口两侧均用条石。后来关口撤了,用砖把关口封堵,保留了关口西侧的条石,因而形成现状。

 

《西关志》记载石湖峪口建于正德八年,即公元1513年。而根据黄花城城工碑,在万历七年(1579)前后,黄花城一带长城仍在重修砖墙,此时新修砖墙高大坚固,对于本就是悬崖峭壁的关口外侧,基本没有防守的任务。明代城墙设关,主要是防守的,不是攻击的。此处外侧为险峻悬崖,本就不是蒙古骑兵进攻之处,再加上新修砖墙高大坚固,悬崖之上有三四米高的墙,不是重点设防的口了,所以把这个口撤了。



小结:遍寻不见的石湖峪口,随着明代后期不断修筑长城,已经发生了变化,原关口的位置仍然会在,却因遗迹难以寻找,存在争议。我个人更怀疑274马面东侧的拼接墙,独善其身老师的观点却也非常有道理,而虫子发现的闇门也无权威的证据予以否定。 

2020-91初录,5日更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