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建筑享受了史无前例的三个“第一次”
2016年3月24日,我应邀参加了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总工联席会举办的《应用新能源、新设备、新体系,促进住房供给结构转型》,我在联席会上代表卓达集团作了《卓达绿色装配式建筑体系介绍》主题演讲。
会上我有一段即兴发言,谈到目前绿色装配式建筑及钢结构建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并在中央政策层面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三个“第一次”……。
2016年3月30日,我在国家会议中心作《卓达绿色装配式建筑体系介绍》主题演讲时就把这段即兴发言正式写进了我演讲的PPT中,其主要内容如下:
我国建筑业一直是高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和建造过程相对粗放,资源浪费非常严重,每年消耗12亿吨水泥,6亿吨石灰石,开采天然砂石约55亿吨,消耗水约840亿立方。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配套制度等方面都没有实现有效供给,目前的现状是:
■产业结构基本是钢筋混凝土建筑一统天下;
■生产方式基本是现场手工湿作业,看天吃饭;
■标准、规范仍然是以现场施工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
中国经济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抓紧时机进行结构性改革,打破落后的、产能过剩的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卓达集团作为住建部确立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和发改委确立的“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近年来紧抓城镇化发展战略机遇,在绿色装配式建筑住宅产业化方面异军突起,向全国推广应用先进的绿色新型建材和绿色装配式建筑,走在了住宅产业化革新的前列。
目前,绿色装配式建筑及钢结构建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并在中央政策层面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三个“第一次”:
■第一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层面提出要发展绿色建材和钢结构建筑;
2015年1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要结合棚改和抗震安居工程等,开展钢结构建筑试点。扩大绿色建材等使用。
■第一次在中共中央层面提出要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我在很多场合说过,发展钢结构建筑,光靠技术专家是不行的,一定要政治家出手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这次果然政治家出手了,而且是密集的同时出手。
n从正面来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对建设行业的关心;
n从反面来看,一定是建设行业自身出现了重大问题,而且是出现了建设行业自身已经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
建筑行业出现的重大问题就是目前中国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造方式过于单一,钢筋混凝土建筑一统天下。
过去20多年来建设行业也确实在进行自救,希望能够依靠行业自身力量来解决混凝土建筑一统天下这个问题,但收效甚微。
没有办法,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不得不出手来帮助建设行业来解决混凝土建筑一统天下的问题。
那么,混凝土建筑一统天下有问题吗?肯定有。已经有很多人从正面回答过这个问题,我就不重复了。我只是从反面来谈一谈,为什么发明混凝土建筑的发达国家没有出现混凝土建筑一统天下的局面?因为混凝土现浇建筑一统天下会对环境、资源造成重大破坏。目前除了中国大陆,全球很少有混凝土建筑一统天下的地方。
钢筋混凝土建筑一统天下的危害如下:
n原材料(水泥、砂子、石子、螺纹钢):采集、制造和运输等都对环境、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
n建造: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建造过程粉尘飞扬,严重污染环境;
n使用:钢筋混凝土建筑不保温,运行费用大,不节能;
n报废:钢筋混凝土建筑建造和报废所产生的垃圾不但是中国难题,也是世界性难题。
因而可以肯定的说:钢筋混凝土建筑全生命周期都不是绿色的。
所以,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才不得不出手,希望通过发展钢结构建筑来帮助建筑行业去解决钢筋混凝土建筑一统天下的这一世界性难题。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发展钢结构建筑的困难绝对不是技术问题,如果仅仅是技术问题而影响钢结构的发展,建筑行业自身就能解决,根本就用不着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一起发力这么大动干戈。
当年发展二弹一星时遇到的困难要比这个困难更大,也没有同时惊动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
最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撰文写道:
“阻碍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根本原因是传统住宅产业链的既得利益。
成本和技术问题只是传统建筑业消极对待装配式住宅产业化的借口,它们都可以在实施中逐渐解决,而真正阻碍装配式住宅产业化的根本原因还是传统住宅产业链的既得利益”。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国人虽然“原创”能力不足,但是“照抄”的水平还是很了得的。
30多年来,纺织行业、家电行业、汽车行业、IT行业等,都“抄”得不错。
但是,怎么一到建筑产业,就不会“抄”了呢?
不是不会”抄”,而是有“人”不让“抄”。
这些“人”就是 建筑行业(全产业链)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会异口同声的说:钢结构建筑国际标准不适合中国国情(可是他们自己却不会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钢结构建筑标准),并以此来软磨硬泡的抵制发展钢结构建筑。
目前的状况是建筑行业(全产业链)既得利益者都一致对外,寻找各种理由来抵制发展钢结构建筑、预制建筑、集成建筑,其中的官员们则在那里空喊口号,不做事实。
所以逼得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不得不出手来帮助建筑行业解决钢结构建筑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非技术行问题。
我们回过头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纺织行业曾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就是产品不是适销对路,产能严重过剩。但却没有同时惊动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而是由纺织行业自身通过“供给侧”改革,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压锭、减员、去库存”的艰巨任务,不但解决了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也解决了全世界人民的穿衣问题。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在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的强力推动和帮助下,建筑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一定能够成功,中国的钢结构建筑一定能够取得飞速的进步,甚至比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还要快。
纺织行业压锭减员增效益
1999-11-29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纺织报记者 田丽
本报记者武勤英
记者日前从纺织总局获悉,纺织行业在继续压锭、减员的同时,加大调整力度,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今年1至9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纺织企业净亏损已降至6.9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亏38.6亿元。自6月份当月实现盈利以来,国有纺织企业已连续4个月保持盈利,9月份当月盈利2.6亿元。全年可实现整体扭亏为盈,从而结束长达6年之久的亏损局面。
作为我国传统支柱产业的国有纺织工业,进入市场经济后,难以承受内部沉重的负担和外部竞争的压力,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0%以上,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国有企业的平均负债水平。离退休人员比例过高,劳动生产率低下,初级加工能力过剩,高档次、高效益的产品少,致使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纺织全行业曾连续6年亏损,其中的1996年净亏损额高达78亿元,成为我国国有企业中困难最大、亏损最严重的行业之一。
1998年,中国的老纺织工业基地上海敲响了纺织压锭第一锤,从此,拉开纺织“突破口”序幕,即在3年时间内,全国国有纺织工业将陆续敲掉1000万纱锭,分流人员120万人,实现整体扭亏为盈,为整个国企改革解困起到重点突破、取得经验,带动全局的作用。
压掉1000万锭,就意味着要减少四分之一的生产能力。东部沿海的许多地方,敲掉的都是正在运转中的“热锭”。然而,产品的趋同化造成的产品大量积压和低水平竞争,迫使纺织行业必须作出壮士断腕般的牺牲,以达到压缩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的目的。
经过两年来的努力,目前,全行业已累计完成压缩752万锭的任务,其中浙江、福建、黑龙江、宁夏四省区已提前完成了所分配的压锭任务。新疆、山东、江苏、河北等地也接近完成计划,近日内又压缩13万锭。
一方面,压锭重组,使国有纺织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全行业分流安置职工超过100万人,行业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明显好转。
纺织突破口从压锭减人开始,然而,压锭减人不是突破口的最终目的,如果仅仅停留于为减量而压锭,必然造成总量下降,企业生存出现危机。对于“人员分流安置”这一系列最难解决的问题,国家为纺织行业采取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主要有:压锭财政补贴(每压1万锭,财政补贴300万元,并给200万元的贴息贷款),主要用于压锭后下岗职工的安置,到目前为止,我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程进展顺利,职工有的提前退休,有的转岗重新创业,人员通过合理流动终于较为成功地走出来了。
由于政策措施得力,为纺织“突破口”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最为明显的几项是,核销银行呆坏帐准备金,减轻了国有纺织企业的历史包袱;实行棉花体制改革,使纺织企业原料成本大大下降;将被动配额分配给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使企业能够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几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增强了出口竞争力。
国有纺织行业作为国企改革的突破口,正在继续向前推进,在破产、销号了200多家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的同时,将优良资产、优势资本和优势技术装备重新组合,培育出一批优势企业。
据有关人士介绍,为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纺织行业的竞争力,明年,我国将继续对纺织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压缩大路纺织品的生产规模,增强精细产品的生产能力。可以预见,我国纺织业将在新的改革之后,削肿去浮,轻装上阵,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