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者丧尽其哀——《论语》悟读【475】
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
《论语》第十九篇第十四章:
【原文】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就可以了。”
【悟读】
水源木本承先泽,春露秋霜展孝思。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不忘初心,慎终于始。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慎终追远,敬天法祖”的优良传统,“敬天”敬的是自然法,“法祖”法的是习惯法;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 ,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至今保留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也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
本章言居丧之礼也。居丧,或称守丧、值丧、丁忧,是人们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而产生的一种习俗,涉及饮食、居处、哭泣、容体、言语、衣服、丧期等。
古人心地厚道,这种哀戚之情如果没有一个节制,就会伤害身体,这不是圣人所希望的。于是,毁不灭性,成了儒家丧制。《孝经·丧亲》:“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毁不灭性,“毁”作死字解,死者不可伤害生者;“性”,自性,人之本性本真。真我本不生灭,那么毁坏的就一定是自己的身体;此言的意思是,人有父母之丧,当致极哀,不得过毁以至灭性,灭性则非孝。
儒家何其如此重视丧事?所谓人生,只有生与死两件大事,即生命的两头,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问题的重点,在于养生送死。
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本章子游的思想是根据夫子的传统延伸而来,他对于当时社会风气中,对丧礼过分之铺张,有一个修正的论调,认为丧事诚心哀痛,足矣,表面铺张隆重,内心毫无哀痛,非丧礼之精神;而哀至于伤,更非儒家之文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