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秋 | 月的二三事

(今天的画事由小林带来,大约4500字)

每到中秋时节,月亮成为热门话题,它是这个重要节日的主角,承载着我们最能体会的思念之情,也传递着中国独特的文化与记忆。
盛唐时,张九龄望着海中明月,感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北宋时,苏轼又看着杯中月影,轻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时今日,不知是月还是节,将关于离别与团圆的感情与我们相连。
01
早秋夜泊
众多有关月亮的画作中,有一件《早秋夜泊图》,最令我印象深刻。那是一幅团扇,描绘了江边的一个秋夜,讲述了一段短暂且失落的爱情。
南宋·佚名《早秋夜泊图》
楼台深锁,烟柳迷离,江畔停泊着两只客船,一只在前,一只在后。船中各自坐着一个人,一位穿着红衣,手抱琵琶;一位身着青衫,侧耳倾听。
透过迷人的画面,似乎能够听到琵琶声传来,伴随着船只轻微的摇晃、树木在秋风中窸窣摇摆。又因为听见这些声音,画面反而显得更加安静,使人不免联想:如果自己置身在这江畔,要在何处倾听琵琶的低语?
顺着高高竖立的桅杆,上方高悬一轮明月,画家用了明媚的鹅黄色,又通过周围的渲染将它衬托得更亮。月亮与船中的两位主角构成一个三角——似乎它也是主角之一,但它更像一个观众、一个见证者,在这场微妙的相逢中充当默然无语的看客。
显然已是深夜了,女子当然是有意弹琴,男子当然也是有意倾听,这却不是一场有意的相会。两人身份不同,女子乘坐的船只画着虎头、首尾高高翘起,上层装饰成楼阁的样子——表明它是一艘“花船”,也就是妓船;另一条船则低调许多,透过舷窗能看见船舱里摆满书籍与古器,那兀自倾听者想必是出身富庶的文士,或者宦游此地的官员。
知道了这些,想必你的心中已然有了故事:可能是时近中秋,所以倍感形单影只,孤独的船妓倚坐窗边,弹奏起伤心的琵琶;同样失落的文士被琴声吸引,对坐倾听。这场景让人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人都在潦倒的境遇之中,中秋的明月又为这场不约而同的幽会增添一丝离愁别恨。
假如换一种可能,同样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可能两人是曾经相识的故人,甚至曾两厢情愿,却因为种种变故——例如礼法的束缚、时势的逼迫等等,总之他们久久地分开了。原本以为此生再不会相见,不料在这个悄然的夜晚,他(她)就停泊在自己身边。
过去已然过去,此刻只有无言。我们作为观者无法看见也无法听见的琵琶声,似乎因此变得哀怨——相逢却不能相识,这比前一个故事更令人伤心。
历史上,文人面对失落的窘境常常把自己比作伎女。可能因为后者代表了飘零与沦落。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被贬的官员与一位伎女虽然都身不由己,程度却大不相同——文人似乎更容易保住尊严,伎女才是真正的无依无靠。但在这幅画中,两人是如此的平等,画家神奇地画出了他们的心境,在那轮明月之下,爱情里没有地位的高低。
不止是明月,让我们来看看,画家是怎样把这场相逢塑造的如此迷离、如此引人入胜——作为一场典型的非正常约会,发生的场所非常重要。故事发生在夜泊的船只上,本身就暗示着此夜过去、各奔东西。岸边的杨柳显然是有意安排,这种勾引离别之情的树木,最适宜渲染低愁之景,引人想到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树背后的城楼,据考证是金陵的龟伏楼,那么这条河流很可能就是秦淮河。秦淮河因为杜牧的《泊秦淮》闻名,作为这场相会的舞台再合适不过,而蜿蜒的城墙,隐现在夜色中的屋顶,又进一步烘托出无依无靠的感情。
在以上诸多意象的加持之下,画家借用诗意、借用带有特殊含义的环境,将这场沦落人的巧遇渲染得堪称完美。我们不得不感叹一个距今八百年的古人,是怎样用画笔演绎一段感情,它难道不就是王家卫的电影吗?不就是那个永恒打动人心的主题——
爱,而不得。
02
月下行旅
第二幅与月相关的画作是《月下行旅图》,来自元代。

元代·佚名《月下行旅图》

如何用最少的笔墨描绘一场月下行旅?只要看看这幅画便知。画面中只有一轮明月,两条山径,一主一仆走在山径上,身后是几笔挥就的山峰。画的元素极其单纯,画意却非常开阔——这是一幅禅画,如同佛偈一般,目的在通过蜻蜓点水般不经意的故事或场景,引发出观者心中的禅机。
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我们都在一条漫长的路上,正因如此,行旅是文学艺术不变的主题。画中的旅人勒住驴子,他站在一条山径的转角,望向下方的另一条山径。
他可能刚刚从那里走过,这次短暂的回顾令他感慨:原来我已在高处,如水的月色中,走过的道路多么曲折、又是多么朦胧。又或许那是他的前路,通向不可知的远方,令他心生疑虑。
与宋代绘画中宏大山水下渺小的行旅不同,这幅元代绘画中,得益于牧溪等人建立的传统,景物被极大省略了,画家不必着力于创造一个近乎真实的世界,而是仅仅展现画意——他想画的只是一个旅人,走在月下的山径上。
正因如此,旅人不是点景,而是主题,为了这个主题,画家搭建了一个简单而巧妙的舞台——
这是一场山中行旅,画家却没有描绘漫长的山径,相反只露出两段既无来处、也无去处的转角,已然暗示道路曲折;旅人使人感到渺小,但使他渺小的并非《溪山行旅图》那样高耸的群山,而是一片旷远夜空;为了使天空比平常更加旷远,明月降落到画面的中部,地平线也随之下降了,画的上方不赘一笔,却令人觉得很高;甚至连山峰也只用露出一角,我们自会在脑海中补全它的高峻。
不知为何,这幅来自元代的佚名画作,令我想起卢梭《睡梦中的吉普赛人》。同样是月下的旅人,两幅画有一些相似:它们都用了单纯的绘画元素,以简单地几何形状构筑背景,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

19世纪末·卢梭《睡梦中的吉普赛人》

The Sleeping Gypsy
对于绘画的主题,《月下行旅图》的元代作者显然看得更远,他很可能是一位禅僧,因而羚羊挂角一般轻松,就将绘画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也由此使之成为一种心灵的艺术。《睡梦中的吉普赛人》当然也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但它蕴含的更多是卢梭作为一位巴黎人对于异国情调的好奇,以及他所处的文化所孕育出的浪漫叙事。
如果对这种区别加以解释:在元代画作中,观者只要稍微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就能从中意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诗意,月亮在此意味着永恒,意味着人生之旅“不舍昼夜”。卢梭则着重描绘危机之下的浪漫——这比安全的浪漫更迷人。
看看卢梭的这幅画吧:旅人在睡梦中紧握手杖,一旁放着她的鲁特琴,表明她吟游诗人的身份,水瓶则象征着她的智慧;竖起尾巴、轻嗅旅人的狮子眼神不安,它简直是19世纪末法国人的化身——对于这些流浪的吉普赛人,这一时期的巴黎人既驱逐他们,又为他们的神秘而着迷。
这月光下令人感到危险、却又无比浪漫的场面,流露出一种中西差异:欧洲人隐喻现实,我们则在暗示中揭示哲理。中国画追求的“意”是形而上的,我们的虚构是为了达到超然之境——意境;西方的虚构则隐喻现实关系,无论是内心感受还是社会潮流,他们不介意显得自己活在当下,不像我们的古人,总要追求永恒的哲理。
正因如此,《月下旅人图》之美,源于画中超然的意境,如果跨越文化,在一个法国人眼中,这可能只是一种“异国情调”;《睡梦中的吉普赛人》非常浪漫,但如果不通过阅读,我们可能也很难理解背后的隐喻。但巧妙之处在于:他们都用了月亮作为舞台——这个为夜晚带来光明的天体跨越所有民族与文化,也许它才意味着真正的永恒。
03
时光之月
最后一幅画,话题回到中秋——来自沈周的《中秋赏月图》。

明·沈周《中秋赏月图》

中秋之月象征着团圆美满,也最能引发人们的思念之情。而艺术之所以伟大,即在于能够将个人的情感升华——例如苏轼,面对中秋圆月时,他想起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又例如沈周,在这个特殊的中秋节,他想到的是流光易逝、人生苦短,是谁都无法避免面对的时间。
成化二十二年的中秋,这一天好友浦正等人来访,众人相约沈周的庄园“有竹庄”,共同欣赏一轮明月。触景生情,寄情于画,沈周画下这幅《中秋赏月图》,卷后题写的长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对时间的感慨:
月圆还似故人圆,故人散去如月落。
古今换人不换月,旧月新人风马牛。
以一轮月亮勾连起故人与新人,在时间的单行道中,新人总会成为故人,故人却永远只是故人。正如千百年来中秋的传统从未被遗忘,当你在此夜仰首感叹月圆时,那一轮自亘古高悬的明月,早已见证了无数人的来来去去。
想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与宇宙相比,我们连一瞬都算不上——看吧,这就是我们的艺术,我们总是追求上升到宇宙的思考与表达,反衬出自身的脆弱与卑微。
但这幅画又是如此的平静,既没有“眼中渐觉少故人,乘月夜游谁我嗔”的哀伤,也没有“青春白发固不及,豪捲酒波连月吸”的激昂。画中的庭院静悄悄,碧波流过石桥,一只仙鹤立在桥头,望着竹林间的草亭。亭中,沈周与浦正席地对饮。竹影婆娑中,小童正走过蜿蜒小径,端来新添的酒水。小径上方,明月皎然。
在这幅平淡的小画中,看不出激动的情绪,也绝称不上悲伤,谁能想到就在数月以前,沈周的爱妻陈慧庄病逝,他悲痛欲绝,写下:“生离死别两无凭,泪怕伤心只自凝。”谁又能理解一个六十岁的老人,面对阖家团圆的中秋明月,想起自己亡妻的哀伤。
但是,这些情绪没有流露在画中,画家把个人的悲伤投射进时间,死亡是不可阻挡的,一切只在于毫不留情带走一切的时间。沈周在诗中表明了这些,但他毫不畏惧时间,也不因为既然一切都会被时间带走而感到沮丧,他依然能够振作,甚至说道:“老夫老及六十年,更向中秋赊四十。”
——这也是我们的艺术:认清自己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然后更加热爱、更加不愿虚度。正如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认清生活的真相,然后依然热爱生活。”而那轮跨越时间与空间,从未改变的明月,正是它的见证。
文章最后,不妨用现代文重温一遍沈周的中秋诗,诗中跌宕的感情,也许会在你心头荡起涟漪。
我少年时分不清中秋的月亮,觉得与往常没什么差别;
如今老了反而留恋月亮,或者说是留恋这中秋佳节。
已是老人了,还能有几回中秋?那流光飞逝,不可挽留。
古往今来,月亮还是那轮月亮,人儿已不是那个人儿。
既然壶中还有美酒,就喝吧!既然轮到自己,就别再推辞。
月圆还像古时候那样圆,故人却如月落纷纷散去。
眼中故人啊越来越少,乘月夜游又为谁怨恨。
高歌李太白问月的诗句,看着白发诧异青春何处去?
青春白发固然不相及,大口卷起酒波喝月影!
别看老夫我都六十啦,我还要向你中秋再借四十年!
小林的公号
珍宝馆的小林

发现艺术,发现美
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月到中秋分外明

          秋风萧瑟,秋水易寒,秋花落去,秋叶飘零:唯有皓月当空分外明.       华夏儿女,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此时思乡,思亲情深意浓.       每到这时,我看到月亮,心自然就静下来.摆一盘各 ...

  • 月迹

      月迹 打开家门,一道刺眼的光芒照耀.进了我的眼睛,是什么?路灯?不是.手电筒?不是.汽车尾灯?更不对了.这束光是多么的和谐呀!我抬头一看,发现一轮明月半遮着脸,斜斜的对我微笑.只可惜这大楼挡住了它 ...

  • 聞鍾記郵 | 中秋明月分外明

    聞鍾記郵(1855)中秋明月分外明 举头望明月-- 明月出天山-- 明月几时有-- 月是故乡明-- 我心寄愁与明月-- 月光如水水如天-- 云破月来花弄影-- 海上明月共潮生-- 数不尽的诗句,抒发了 ...

  • 【中秋特稿.宋季珊】中 秋 月

    <文艺众家>第一期主题活动"秋.月"征稿启事: 时间:2016年8月28日至9月28日.内容:关于秋或月.形式:诗歌 散文 小说 书法 绘画 摄影.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 ...

  • 中 秋 月

    中 秋 月 月亮是中秋节的主角.这一天微信朋友圈里最多是月亮图片,都想照出最美的中秋圆月,借了各种的景致来衬托:云.山水.建筑,也有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月亮,各地有各地的月亮. 以前生活在广东,曾 ...

  • 中 秋 月(外一首)丨夏至华

    中  秋  月(外一首) 文/夏至华  图/网络 中  秋  月 最是这十五的月亮 好像你深情的目光 最是这中秋的夜晚 直叫游子思念家乡 最是这一阵秋风 催断了千般柔肠 最是这万家团聚 伊人却在水一方 ...

  • 【生活志 · 品秋】桔子二三事

    今天继续说说关于桔子的那些事儿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经霜后,树丫丫上便挂满了秋季里最美的果实,桔黄橙绿是最美的色儿,醉了眼眸,温润了心涧,怡悦了缤纷生活,着着实实过上一个丰盈的秋. 所以小编连续 ...

  • 中 秋 月 亮 歌

    中  秋  月  亮  歌 颠  叟 又见中秋月亮圆,       市上桂饼大如天①. 彩云追月藏金屋②,     商家索值数十万. 年年秋节老匠心,       千奇百怪翻波澜. 趁月挥师攻城去,  ...

  • 关于秋白茶的二三事,我把它们详细总结在这里了

    午后下雨了. 先是淅沥,再是瓢泼,最后转为缠绵. 有点李易安笔下"点点滴滴到黄昏"的感觉. 院子里的紫喇叭花开了又谢了.倒了橘子树,散发着莫名的芬芳. 想起前天去海边,路过一片又一 ...

  • 日趣∣10月二三事

    我向来是很重视读者意见的,马上问他:那我应该写什么呢? 继续写生活日记吧. 好的. 平台赏粉 最近又多了几个新粉丝,像我这种公众号,居然会有陌生朋友的关注,总是令我费解.我跟吴老板说:你知道嘛,我的粉 ...

  • 【学生作品】付秋涵:“然姐”二三事

    "然姐"二三事 西安爱知中学2021届17班  付秋涵 我们班可谓藏龙卧虎,曾提到过一位,姓王名欣然的.大概是由于与一位之前在校会上上台讲话的初二姐姐同名的"尴尬事&qu ...

  • 沧浪亭和蒋吟秋的二三事

    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园林,也是苏州四大园林之一.沧浪之水,便是围绕沧浪亭.逶迤而行的这条葑溪了. 河清水静,细碎的波纹映着粉墙.黛瓦.漏窗.古树.以水为墙的复廊是独一无二的别致.廊外,延伸出一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