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的分界线是超越原生家庭认知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500篇原创内容,2020年第9篇。
第500篇内容的诞生,是一个值得庆贺的里程碑。2018年和2019年的内容,都列在了这两篇全年内容目录里:时间投入是最大的付出(公众号内容目录)、时间投入是最大的付出之二——2019年内容目录。
日积月累的点点滴滴,每段文字记录的时光和岁月,每个主题带来的启发和收获,都将描绘出终身成长的独特轨迹。再下一个500篇的里程碑,想必是2023年的事情了。
不畏惧未来如此多内容如何可以更好完成,而聚焦于当下每一篇内容的构思和写作,这才是做好一件事最可取的心态,也是唯一抱持才得以做好一件事的心理表征。
这么重要的里程碑,总得写点特别的主题才能配得上。想来想去,关于终身成长与原生家庭的话题,应该是很合适的。
在我眼中,真正的成功和成长是超越原生家庭认知。
这是说起来好简单的一句话,理解起来也不难,做得到却非常不容易。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演进,具体到家庭这个最小社会单元,必然表现为一代比一代强。但这种代际成长,分为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两种。
连续性,就是在上一代的认知范围内的成长。比如,父母是大学普通老师,子女成为大学教授。父母是普通公务员,子女成为领导干部。父母是企业普通员工,子女成为企业管理层。
非连续性,就涉及认知的跨越。最典型的是,父母是普通农民,子女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相对来说,连续性的成长,是容易的。
因为父母不但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会对子女终身的重大选择起到关键性影响作用。
子女努力的领域在父母认知范围内,这样从小就接触了相应的环境、建立了相应的思维方式,比其他人能够更早适应。同时父母也可以在关键时刻给予子女重要参考意见,确保子女在所有可选项中,选中那个最利于长远发展的。
例如,作为大学老师的父母,自然会知道大学期间成为学生干部对留校很有意义,读研读博对于成为大学老师是必选项,找到一位好的导师很关键,多发表论文、参与学术会议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父母不但可以给出意见,半生积累的人脉资源还可以直接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在竞争中很容易处于有利位置,有更多的条件在选拔中脱颖而出。
例如,作为企业管理者父母的子女,自然就会知道逢年过节会有人来家里看望父母,他们都是如何对待自己父母的。当这样的子女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在岗位职责之外的其他方面,能够很早认识到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什么。
对于子女来说,如果会喜欢父母从事领域的事业,那一定更大概率可以取得更高的成就。
例如,我所知道的一个省委书记,祖父是同盟会成员,父亲是解放前的大学生,后来担任过一个地级市的副市长。他能够登上封疆大吏的岗位,就是在祖辈、父辈的认知和积累边界内的成功。例如,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美团的创始人王兴,父亲就是已经很成功的企业家。
但,现实世界更多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大多数人不会在父母的领域内努力,或者无法在父母的领域内取得更高的成就。
原因主要有三类:
第一,父母是农民或者最普通的工作者。
第二,厌倦于父母所从事的领域。
第三,父母取得的成就太高了,无法超越。
就第一类来说,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身,无论我们有多优秀,多愿意努力,我们都只能以父母为起点,开始自己的奋斗。正因为如此,我对那些出身农村的成功者,有着更多的敬佩。
第二类,其实是很常见的。一方面很多的父母会基于干一行、厌一行,因为过于了解所在领域的苦和累,就不想子承父业,而想要让子女进入自己羡慕的行业。一方面子女会对自己从小耳濡目染的东西毫无兴趣。比如一个体制内的父母会厌倦过去无所不在的尔虞我诈、政治斗争,想让子女多读书、走进相对纯洁的学术圈。比如我的吉他老师的儿子,从小见过了太多的吉他和乐器,反而对吉他和音乐毫无兴趣。而他的老婆出身体育世家,对体育很厌倦。
第三类,现实中也很多。官二代、富二代们的压力,其实是巨大的。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比普通人更优秀,因为有着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但却更自卑,很难找到自信。现实环境的逼迫使得他们,要么安于享受、要么铤而走险。当然最好的其实是能返璞归真,回归生活本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人生一开始就带有悲剧色彩,因为除非能取得超越父母的成就,否则一生被介绍的身份都是:某某的孩子。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同时大树底下也是不长草的。
这三类当中,第一类和第二类更为普遍。我相信会看到这个公众号的人,绝大多数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
认知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鸿沟。
认知的差距,会导致对事物的看法完全相反。
想要超越原生家庭的认知,是极难的一件事,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很多很成功的人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一旦超越原生家庭认知,就意味着父母完全不理解自己的事业和选择。这带来的情感挑战,往往胜过其他任何困难。而最终成功是一个结果,过程是漫长的。如何在这样的过程中保持好的状态,迎接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有的父母在过去的环境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留有遗憾。于是就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子女完成这个遗憾。过去写过一篇内容:曾经拥有的价值,其实很适合来解读一些父母的想法和做法。
比如有的父母习惯于体制内的稳定和福利,对于创业和经商完全无法理解。在他们看来,只有按时到账的工资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保障。他们无法考虑到时代的变化、行业的变迁、企业的生命周期。其实,往回看二十年,当时最风光的单位和部门,现在差不多都已经不存在了。往后的十年、二十年,又会有哪些现在被趋之若鹜的环境,是会被淘汰的呢?
比如有的父母错失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就一门心思想着让孩子读更好的学校,获取更高的学历。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以此作为对于子女人生选择的底层标准,就会出现很多悲剧。
比如有的父母因为家庭出身成分不好,错失了在工作单位成长和提职的机会,一直在最基础的岗位工作。他们就会认为管理者手握权力、无限风光,就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为管理者。他们却不知道,任何的权力都对应着责任和风险。不能驾驭和匹配,一样会出现悲剧。
就我自己来说,我2018年从原有环境主动离开,父母不仅仅是极力反对那么简单,他们认为我疯了,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变化。对我来说,最难的不是放弃了什么,而是如何面对父母。现在我的父母已经能够理解和接受我的选择了,我是幸运的。
日新投资创始人郭祥虎曾经有过一段这样的往事,大概2006年的时候,他看好合肥早餐市场,想低成本创业介入其中,一边做实业累计资本,一边投资。介入早餐行业是高大上的说法,接地气的说法就是去蒸馍来卖。他母亲得知后连夜打电话给他,阻止他做这件事。老人家的道理非常简单,如果蒸馍,她就可以教,为什么要去上大学?郭祥虎最终放弃了这样的打算,否则今天的日新投资,就不是现在这样了。
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实现终生成长的人来说,超越父母的认知,会被父母严重不理解,都一定会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惧怕和回避这样的阶段,就无法实现更多的成长。
在这个意义上,有没有曾经不被父母理解,可以成为检验是否超越原生家庭认知的标准。
前段时间听到一句话,很伤人但很值得思考:在中国,只要你的父母不是体制内的领导干部或者企业家,你的人生重大选择,一定不要听他们的意见。
这是一句大多数人在情感上不能接受的话,但是传递的思想却值得很多人思考。不得不说,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
父母都是爱子女的,但有多少悲剧是以爱为名的伤害呢?太多太多了。
在生物学思维中,保护是一种伤害,只有破坏才是一种成就。
最后,希望本文能够带给那些正在做、打算做父母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朋友,一些鼓励和安慰。这也许正是你们终身成长的必经阶段。
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多一些对子女的尊重和理解。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完整走完自己人生路的,只有自己一个人。对自己负责永远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