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被职业打假人发文抨击
沉寂了多年的职业打假人王海在临近双11之际突然发表文章,抨击网购假货泛滥。对此,天猫双11发言人迅速做出正面回应,电商大数据能力已具备每秒分析实时数据1亿次的能力,仅2015年就拦截涉假商品1.2亿余件。但是要彻底消灭假货,离不开对线下售假、制假者的追踪与处罚。
最早听到王海打假的消息,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感激。毕竟,现实生活中能够扮演职业打假角色的人很少很少。王海能够站出来,投身于职业打假之中,对广大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一件大好事。
但是,打假也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智慧和策略、谋略和胆略的事。如果总是局限于对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的打假,找几件商品曝曝光、亮亮相,甚至带有某种个人利益,打假就有可能陷入到另一种怪圈,另一种不良状态。
在临近双11之际,职业打假人——王海,突然抨击网购假货泛滥,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为什么会在此时发布这样的言论。网购商品的假货,难道比实体店多吗?应当不是。退一步讲,就算网购商品的假货比实体店多,这些商品又是何处而来呢?没有企业生产,假货能够注入到市场,产品能够变成商品吗?显然,问题的焦点不在网购商品假货太多,而是对生产假货的企业没有监管到位。
我们并不否认,电商企业具有抵制假货、遏制假货进入网络销售的责任。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相关的电商企业,也都在积极地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网购商品的质量把关工作,甚至比相关职能部门还要用力、还要投入多、还要监管严。但是,如果源头不控制,单纯依靠电商企业来控制假货、打击假货,显然是本末倒置,是抓错了方向。要消除假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源头,遏制假货的生产制造窝点。
对于职业打假人来说,在打假的初期,把眼睛盯住流通领域,应当没错。毕竟,尚没有多少打假的经验。更重要的,尚没有职业打假的氛围。如果直接渗入到生产领域,还有可能使打假工作难以进行。但是,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广大居民对商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职业打假也应当有所转型,从单一的流通领域打假转向生产领域打假,实行流通领域与生产领域共治的格局。那么,这些年来,王海进入生产领域打假的纪录有多少呢?
我们注意到,这些年来,一些有正义感的媒体记者,却经常深入到生产领域,了解和掌握生产领域的制假制劣情况,了解生产领域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工作,从而在源头对商品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显然,这样的方式,比王海只把眼睛盯住流通领域要强得多,更有效率和效果得多。
我们说,流通领域的打假需要,而且要狠狠地打。但是,生产领域的造假更需要,要往死里打。恰恰是,这块打假成为了打假工作的软肋,成为了流通领域打假工作难以事半功倍珠主要障碍。殊不知,一旦企业生产的产品变成了商品,打假的难度就要大几倍、几十倍,甚至更高。因为,对一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打假,抓住一家,就是抓住了很多假冒伪劣产品。反之,如果流入到市场,就不是一家企业那么简单,而是数家、数十家、上百家、上千家,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要呈几何级数增加。那么,为什么不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精力用于生产领域的打假,而始终眼盯流通领域呢?假如王海能够每年打掉几家生产假冒伪劣的生产企业,可能比他在流通领域转几年都有效率。遗憾的是,这一次,王海眼睛盯着的,又是流通领域,而且是在双11尚未到来的时候,就贸然对网购商品发出假货泛滥的言论。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更不像是一名真正的职业打假人。
如果王海真的想打假,笔者建议,一方面,可以多往企业跑一跑,看看有哪些企业在制造假货;另一方面,也可以观察一下相关职能部门有没有履行好打假责任,从而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假打进行监督。如果做好了这两方面的工作,职业打假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职业打假,不能眼睛只盯着流通领域、盯着商品,而应当更多的盯着生产领域、盯着产品以及产品背后生产企业的行为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