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我不吃,我不喝,我就要蟒!
德云社大小姐的最新烦恼:我爸老逼着我给他做“蟒”!
前不久郭麒麟上网综《拜托了!冰箱》,并且稳定发挥了德云社一贯把钱镶在肾上的风格,成功从节目组哪里“讨”到了5年视频网站VIP。友商们纷纷闻风而动,向郭麒麟送上自己的各种礼物。目的我们也懂,就是营造一个话题、增加一下曝光,毕竟这种宣传人畜无害还皆大欢喜。、
郭德纲也“趁机”跟已经能买得起豪车的儿子伸手,表示“爸爸也要”!
郭德纲想要的当然不是什么普通的戏服服装,而是“蟒”。关于这个执念,郭麒麟在以往的采访里已经提到过好几次郭德纲明示暗示地求“蟒”,就连跟老爹聊一下自己喜欢的球队,也能从球衣颜色强行引导到要“蟒”这件事上。
郭麒麟为了应付自己爹,微博转发还艾特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节目“梆子营”的账号,像极了休息日的中午你躺在床上却对你妈说早就起床吃完饭的样子。
说实话,郭德纲这个要求,对网络综艺、甚至是大多数一般综艺节目来说,都太难了。因为他们身上带的是互联网的基因,它们可以在短视频平台搞所谓戏曲国风,但也仅仅只停留在变装拍照这样的层面上,本质还是猎奇。
我在相关的品牌群里问:“所以,最后谁也没送郭德纲想要的蟒么?”(有家没听过的汉服店转发了,但这真的是两种东西)结果做互联网知识社区产品的人甚至没反应过来,因为他们以为郭德纲真的只是想要个戏服而已,至于戏服里的分类和讲究他们是不了解的。
不过我也送不来郭德纲想要的“蟒”(这种好事就应该留给他那群儿媳诸葛钢铁们呀),但我能介绍一下这个让郭德纲惦念不已的“蟒”到底是个啥!
多少件“蟒”才能填满一个郭德纲?
郭德纲要的是戏曲里的“蟒袍”,它不是某一件某一款的戏服,而是某一类的戏服,光从颜色说就有很多种,且很多角色都会用到,所以他才不停生出新的欲望,难以满足。
郭德纲的心情就好比,你想要认真化妆的时候就觉得买过多少只口红都刚好缺适合今天的这个色号。
所以,别看小黑胖子个头不大,其实多少件“蟒”都填不满他的需求。他的“麒麟剧社”老开那种不常见的本子,他就永远能想起自己缺件“蟒”。
△ 《六国封相》剧照,图源麒麟剧社微博
在戏曲的服饰体系里,“蟒”几乎就是最高级别的服饰了。款式就是圆领袍的式样,只不过到了清代的舞台,已经变得“僵化”,但依然保留有一些传承关系上的痕迹。
早年古装剧总也做不好圆领袍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使用继承自戏曲的制作方式而企图去够服饰史里的样式,最终闹了笑话。
在有皇帝的年代里,戏台上的皇帝不能也真的穿龙袍,所以就用“蟒”来代替。不过大家心知肚明,叫你“蟒袍”就是用来替代“龙袍”这个称呼,所以服装上的纹样依然会被叫做“龙”,于是就会出现叫做“团龙蟒”、“行龙蟒”这种看似矛盾的称呼。
郭德纲在求“蟒”的微博里,选用了自己前不久演的《北汉王》的剧照(这戏我没看过),还下了一丢丢小心机呢!他演的是后汉隐帝刘承祐,被宠妃父亲设计谋害,被皇后派遣的将士搭救,但最终因昏庸无道被逼自刎。
△ 《北汉王》剧照,图源郭德纲微博
剧照看起来是接近尾声,所以郭德纲将皇帝标志性的黄蟒脱下了。配合在线求“蟒”,真是个平平无奇的配图小高手!
上图中跪地的大臣穿的也是蟒袍,因为除了皇帝,戏台上的王爷、宰相、驸马、将帅,还有高级官员,都可以穿“蟒”。像京剧这种剧目偏多历史题材的,各种各样的“蟒”几乎就是必备衣箱,反之就是越剧这种偏多才子佳人的,就不常见有什么角色需要穿“蟒”。
戏曲根据角色的身份和性格来决定“蟒”的不同,区别主要在颜色、颜色和装饰的繁简。比如皇族人物穿黄色,其中皇帝穿明黄,亲王之类就会选杏黄这些偏一点黄色;位高权重的多红蟒,武将多绿蟒,白色粉色这样小清新一点的颜色就会给一些少年英豪。我们比较熟悉的包拯,穿的黑蟒,显出人物的刚烈。
△ 《六国封相》剧照,图源麒麟剧社微博
以前的文章里就多次强调,戏曲服装是有一定的程式规范的,这些便是。这些颜色,其实是遵循了色彩心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那么死板,是可以改动的。
“蟒”和“龙”之间差的只是爪指头?
在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听到一个简单的区别“龙”和“蟒”规则,就是数爪指头:四个是蟒,五个是龙。这充分说明了一件事,到了后期“龙”与“蟒”的形象已经无限接近了。
“蟒”这种形象在服饰上泛滥,主要源自于明朝的赐服制度(相关文章见《朝鲜赐服:明朝用服装再造一个“小中华” | 旁听服饰史》)。赐服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神兽,比如飞鱼、斗牛、麒麟,但不管它们过去是啥样的,进入赐服以后就跟龙越来越像了,以至于需要数爪指头、看尾巴、看龙角这种十分局部又很细节的地方才能分辨(具体分辨方式见《究竟是皇帝的沦丧?还是平民的意淫?请看本期《那个穿蟒袍的日本“皇帝”》》)。
这里面最最像龙的,自然就是“蟒”。不仅如此,在明代蟒很早就有五爪了,捎带这飞鱼、斗牛也纷纷五爪,这便宜不占白不占嘛!清代规定的依然有四五之分,但实际操作中根本就拦不住,所以形成了另一种区别方式,根据穿着者的身份反过来区别五爪的到底应该是龙还是蟒。所以,数爪指头这种事,也就是欺负欺负老实本分的人而已。如今戏服里的蟒服,龙也基本都是五爪。
从纹样的角度上来说,蟒服的样式不应该只有戏曲里的圆领袍(戏曲里其他款式的“蟒”也有,但不多见),因为这个名字就像“飞鱼服”一样(相关文章见《锦衣之下:锦衣卫制服“飞鱼服”何以成为古风爆款?| 剧说服饰史》)取名来源于纹样,它就应该可以是任何款式呀。
这就要说到,在戏曲里的“蟒”其实已经很难完全等同于“有蟒龙纹的袍服”,而是逐渐变成了部分角色身上的圆领袍的代名词了。女性穿着的“蟒”许多是没有蟒龙纹,但不妨碍我们一口一个“女蟒”这样去称呼它。
女蟒要比男蟒短,下面可以露出马面裙来,并且两侧没有摆,有时候会搭配云肩。图案上可以是凤、鹤,还可以是牡丹。颜色上除了常规色,还有一种黄绿黄绿的秋香色,是老旦常穿的颜色。其实这个搭配结构,也是模仿明代和清代汉命妇的装扮。
△ 《济公活佛》剧照,图源麒麟剧社微博
△ 《北汉王》剧照,图源麒麟剧社微博
由此你就会发现,戏曲的“蟒”是有它自己的定义的,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蟒袍,也不能粗暴地等同于圆领袍。
不仅如此,戏台上的故事虽然各朝各代都有,但是衣箱却是相对固定的。不管你是汉朝的故事还是明朝的故事,穿的是一样的“蟒”,不会再根据朝代像古装剧一样考证出当时的服装来参考了。穿着场合也并不真实,皇帝一般除了“蟒”就是“帔”,除了永远黄袍在身(相关介绍见《海上牧云记:让任何一部东方魔幻都欲罢不能的是皇帝的黄袍 | 剧说服饰史》)衣服的款式也就这些了。了解这些戏曲服装的规律,其实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装剧的问题,尤其是早年拍摄的那些。
小结:宁穿破,不穿错
关于郭德纲的渴望,相关产业里只看到一家没听过名字的汉服店响应了,但这蹭的有点生硬啊,毕竟各方面的区别还是挺大的。单说制作层面,各自偏好的就不一样了。
从拥有这些服装的主观需求来看,差别就更大了。
郭德纲喜欢唱戏,麒麟剧社差不多也算是他私心搞出来的,并且多次表示不挣钱。所以他攒“蟒”的心理可以参照《鬓边不是海棠红》里的商细蕊,有钱了就想砸在行头上,毕竟相声大褂真的不太好砸(相关文章见《大褂:带着相声艺术一起撩拨少女心!》)。
△ 《鬓边不是海棠红》剧照/豆瓣
但是汉服作为一种创造出来并且主张要成为民族服饰的,像蟒袍这类赐服是否应当被归入体系之内是有争议的。在一般的传统服饰对标现代服饰的语境里,传统服饰是会自动“升级”的,也就是说普通的庶民服饰便足以充当礼服了,那原本的礼服是否过于隆重了呢?
很多人会举明代服饰满地僭越的例子,但这一切的背景是赐服的赏赠并无规章,经常由着自己的性子滥发,而民间就开始仿制。这种跟风本身,是否健康理性,是否是对帝制的膜拜,这些还有的扯皮呢。
不论如何,郭德纲是不会穿着“蟒”上街瞎晃悠的,明朝人其实也不会,他们也得抓着个啥吉庆的当口,女人还要坐个轿子啥的。这篇文说的是戏曲服装,它很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宁穿破,不穿错”,穿衣的规范在戏曲里是无比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