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去的孩子经常挨打挨骂,现在的孩子却打骂不得?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来源:男孩派(ID: boy666dj)
当孩子活成父母的面子,孩子只会在父母的攀比中迷失。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01
“你看见文文了吗!有没有来你家?”
我表示否定,连忙问她怎么回事。
原来,这几天放假,闺蜜的儿子文文每天都沉迷于看直播,昨晚更是怎么喊他睡觉都不理人,闺蜜一气之下,忍不住扇了他一巴掌。
没想到文文含着眼泪跑出了家门,闺蜜以为文文只是出去转转,没想到孩子一直到半夜也没回来。
闺蜜这才慌了神,发动全家去找文文。
早上7点,闺蜜打来电话跟我报平安:
“孩子找到了,跑附近的网吧里待了一宿,幸亏有认识的人看到了,吓死我了......”
末了,闺蜜忍不住抱怨:
“你说我们小时候那会,三天两头的挨打,照样活蹦乱的,怎么现在的孩子就打也不行,骂也不行呢?”
我仔细想了想,好像还真是这样。
02
浙江的11岁男孩小波因为玩了半小时手机,被母亲大骂“不争气”,还被罚在院子里跪了2个小时。
结果小波毅然决然地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了。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太玻璃心了。
别说动手打了,就连骂上两句都容易崩溃,不是抑郁就是要死要活的。
可是记得我们80、90后小时候那会,犯错误了,也会被父母拉过来揍一顿。
虽然简单粗暴,但也确实管用。
每次都是跟小伙伴出去疯玩一圈,一直到饭点才回家,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后,就啥事都没有了。
为什么同样是挨打挨骂,两代人的差距,却如此之大呢?
我想,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马斯洛有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一共分为五层。
下面的两层分别是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
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今天晚饭是什么,我要吃的饱饱的。
那个时候的孩子,只要有家回、不饿肚子就很快乐、很满足了。
而现在的孩子生在一个物质生活丰盈,不愁吃饱穿暖的年代,一出生就基本满足了这两种需求。
所以他们开始往上面三层寻找更多的需求,比如爱与自由,比如尊重,比如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能轻易打骂的根本原因。
因为他们的世界已经彻底变了,他们早已不满足于物质需求,更多的是考虑精神层面的追求。
03
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了。
去年5月,西安一名9岁的女孩,因为没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家里一跃而下,当场身亡。
事发当天下午四点,小女孩还发语音和妈妈说,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写一页半,5点交,感觉自己完不成了。
可是妈妈没太在意,还催女儿快点写完。
等到了六点,孩子爷爷进孙女卧室时,发现孩子不见了,窗户敞开着,才知道悲剧已经发生……
书桌上还留下2张“诀别信”,字字锥心泣血,击中了每个父母的心。
一张写着“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 另一张写着“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这一代的孩子太不容易了。
我们上一代小时候没有那么重的学业压力,每天做完作业,总有大把的时间去玩耍。
而现在的孩子则要面对愈演愈烈的教育内卷,每天承受着极大的焦虑和压力,不得不拼命努力。
我们那一代人多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还要忙着养活一大家人,没空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孩子身上。
而现在的孩子从出生那刻就承载着几代人的关注,被父母的攀比心绑架着,背负着全家沉重的期望前行。
我们小时候,基本都是被父母散养的,从小到处野惯了,也吃过各种各样的苦,能平安长大就是福。
而这一代孩子又大多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长大,仿佛温室里的花朵,没经历过什么风雨,娇弱易碎。
所以,这种环境就很容易导致一种结果:
那就是当今的孩子们压力很大,但抗压能力却极差,平常又几乎没有什么宣泄出口,内心脆弱又敏感。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再对孩子惩罚、恐吓、动辄打骂,就相当于在他的痛苦上不断加码,孩子很容易心生绝望,走向极端。
04
我认为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激荡的大年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 这一代孩子所面对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世界,诚心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够读懂这一代人。
教育学家张文质曾经在《奶、蜜、盐》一书中提及:
每一个孩子的一生,都需要奶、蜜、盐这三种营养物质,缺一不可。
在我看来,这三种营养,也对应了新时代这个大环境下教育孩子的三个关键词。
奶:
以父母之爱为出发点的“奶”,意味着父母无条件的爱,与高质量的陪伴。
武志红老师说过:
“爱和陪伴远比教育更重要,一个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才是一个孩子人格的基石。”
尤其在孩子12岁前,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会决定他一生的心理健康。
见过这样一位爸爸,经常给孩子买很多玩具,周末也会一家三口去游乐场玩,可是孩子却始终对他保持距离,不愿意和他呆在一起。
就是因为这位爸爸看似在陪伴孩子,实则不是在一边玩手机就是忙于自己的事情,孩子喜欢玩什么,在想什么,他一概不知。
不是给孩子提供了优质的物质条件就叫“尽全力”培养,更不是呆在孩子身边就叫陪伴。
现在的孩子生活空间被压缩,几乎没有朋友、没有倾诉对象,大多数内心是很孤独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经常陪他聊天,用真诚搭建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千万别让你的孩子活成一座孤岛。
只有在童年时期喝饱了“奶”的孩子,才能真正独立,内心强大,在未来的每一刻充满安全感。
蜜:
以鼓励和赞赏为主的“蜜”,让孩子永远肯定自我的价值。
在当代教育的隐形竞争之下,“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成为广大父母的共识。
于是,孩子们从一出生就处于各种比较中:上了哪所幼儿园,学了哪种乐器,补了几门课程……
《小舍得》中,南俪为了不让自家孩子落后,逼女儿欢欢进行地狱式训练,还不断地贬低她。
结果原本自信开朗的欢欢不仅变得抑郁,甚至还想离家出走,远离父母。
而最好的教育是把鼓励和赞扬当作成长的养料,用一双“温柔的手”引导孩子前进。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爸爸,为庆祝儿子考了7分,竟然放了一车烟花来庆祝。
原来,这个孩子成绩一直不太好,考试经常得0分,这次竟然考了7分,在爸爸眼里也是一种进步。
于是,为了激励孩子,爸爸便买了一车烟花燃放。
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孩子变得十分懂事,下一次就考了57分。
教育不是一场急功近利的竞赛,只有用欣赏和肯定的目光激发出孩子好的那一面,才能点燃孩子的自信和价值感,持续不断地取得进步。
盐:
最后,不要忘记喂给孩子以培养“抗挫力”为核心的“盐”。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节节攀升,甚至出现了低龄化趋势。
其原因之一,就是太多的父母教会孩子如何成功,却很少去教他们怎样拥抱失败。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的孩子应该学会去面对风雨,这样才能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始终保持内心的坚定,走得更稳更远。
想要培养孩子的抗挫力、让他变得坚强,首先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贵州妈妈姚美龙就曾把3个孩子赶到农田里插秧,为的就是让他们“体验一下劳动的辛苦”。
教育就像是炼钢的过程,只有吃过苦、流过泪、受过伤的孩子才能在一次次挤压摔打中,变得坚硬无比。
其次,父母也要注意平常让孩子多运动、多走到大自然中,让他们的童年“野”一点。
为什么过去的孩子经常挨打挨骂,却甚少有心理问题?
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过去的孩子有发泄渠道,他们经常跑跑跳跳、在外面疯玩,浑身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孩子生命力更旺盛,内心也往往更强大,不会轻易被一时的痛苦和挫折打倒。
05
管得重了,怕孩子心里想不开;不管孩子,又怕孩子将来走上歪路。
其实最好的教养方式,就是记住一句话:
永远温柔而坚定。
平常多鼓励他、尊重他,发现他的闪光点,哪怕是批评他的时候,也要注意场合,尽量温柔有耐心,不要打他骂他,也不要吼他、打压他,更不要对他一味说教。
与此同时,态度一定要坚定,如果孩子违背了底线和“约定的规则”,就要坚定的对他说不,让他知道“虽然我爱你,但是不可以”。
当我们把心态放平和,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选择、引导孩子的行为。
你会发现那个曾经浑身是毛病的孩子,终有一天会长成一个阳光温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