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享 | 中国职业生涯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作者简介

周文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

李硕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管理和组织行为学。

李梦宜,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管理、幸福感和积极情绪。

冯晋,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冲击事件和职业生涯管理;

徐颖,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主动性和人力资源管理。

研究缘起 

在我国,学者们对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几乎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同步。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就业制度是国家“统包统配”,个人职业选择的自主权很小,基本没有职业流动,更谈不上职业生涯管理。职业意识淡薄、职业生涯管理实践和研究的缺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但是始于 1978 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人传统的职业生存状态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从职场上的“铁饭碗”“大锅饭”到“自主择业”“下岗”“跳槽”;从终身在一家组织就业到无边界职业流动再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时间节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项重大政策和举措,都对个人的职业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改革开放带给个人职业选择的自由时,如何求职择业、如何规划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增强自己的职业胜任力、如何获得职业成功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个体职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从介绍西方职业指导理论开始,中国学者们开始启动职业生涯领域的研究。转眼四十年过去了,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也成为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主题,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职业生涯领域的研究现状还没有系统的梳理。因此,借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对职业生涯领域的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研究致力于实现以下三个目标:第一,描述。通过对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的分析理清中国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第二,解释。分析职业生涯研究现状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第三,展望。探索未来职业生涯领域的研究方向。

研究现状 

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学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职业生涯这一研究领域,发表了多少文章,研究了一些什么样的主题,关注哪些人群的职业生涯,研究质量如何,都是哪些领域的学者在做职业生涯领域研究等一系列问题来描述中国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的现状。

总体看,1978-2018 年(截止到 11 月份)CNKI 期刊库中共有 33702 篇职业生涯相关文章。职业生涯领域的主题较为分散,为了能够获得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我们在CNKI 期刊库的高级搜索中,以 35 本重点期刊为来源,选择以“职业”“职业生涯”“生涯”为篇名、主题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1978 年-2018 年 11 月),在逐篇浏览文章标题,删除和职业生涯不相关的文献后,得到 752 篇职业生涯领域的相关文章。进一步对每一篇文章进行主题词的归纳、排序,最终得到职业生涯领域受关注较高的 15 个研究主题。它们依次是职业发展、职业倦怠、职业选择(决策)、职业成功(职业成功观)、职业生涯适应力、职业认同、职业生涯管理、职业价值观、职业刻板印象、职业承诺、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职业兴趣、无边界职业生涯、职业压力以及职业成长。

本研究对 752 篇职业生涯领域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学者背景进行了统计。随后就中国学者国际发文情况进行了分析:2008 年以后国际发文数量虽然不是线性上升,但总体还是不断增加。从发表的主题来看,受到关注最多的三大研究主题分别为: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感知组织职业生涯管理(Perceived OrganizationalCareer Management)和职业满意度(Career Satisfaction)。

研究结论 

通过对中国职业生涯管理四十年研究状况的描述性统计与内容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国内职业生涯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和西方学术界的研究相比,我国职业生涯领域研究起步较晚。这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事实上在学术研究领域,概念的提出、热点问题的涌现,都是实践提出的要求,是现实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在西方,职业生涯管理的实践最初以职业指导的形式出现,它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职业分化、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就业难问题的社会应对措施。

2. 研究内容较为广泛,追随西方的特点比较明显 

20 世纪初,职业选择和职业兴趣相关的研究最先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在 1950-1980年间,西方学者对这两个概念的测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Wang &Wanberg, 2017)。整体上来看,我国职业生涯领域热点主题和国外热点主题的出现顺序一致,但在发文时间上整体滞后于西方,追随西方的特点明显。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还存在差距,进而对职业生涯领域相关主题的研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3. 研究更加严谨规范,量表修订及验证性研究增加,但缺乏本土化研究 

在职业生涯研究的初期,相关文章大多是对西方理论、概念、实践经验的介绍,也有许多议论性文章,但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是这个研究领域的短板。随着定量研究方法被广泛采用,职业生涯研究论文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得到较大提升。但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本土化的研究十分鲜见。中国的职场环境与西方有很大不同,中国人的职业心理与行为也有自己的特点,在职业生涯领域的研究亟需从简单模仿、验证西方的构念和理论到立足本土进行创新,做出中国本土化的研究。

4. 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互动开始形成,但中国学者的创新和影响力还是瓶颈 

2007 年之前,中国学者在国外期刊发表的外文文献数量较少,自 2008 年开始,中国学者在国外期刊发表的外文文献逐年上升,2013 年发表的较少,2015 年发表最多,之后有所回落。虽然有学者基于中国情景提出了新的构念,并编制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测量工具,但这类研究的影响力还比较微弱。

研究启示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遗传算法之父”John Henry Holland 指出,“理论很重要。人们往往在无意识中有洞见,但这不是常态。没有理论,我们就像无头苍蝇,对未知领域做大量无效的尝试;拥有理论,我们就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理论是路标是向导,拥有它,我们才能明白事物的本质和因应方法。”(Holland,1995)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可能产生新理论的时代。面对充满动荡、模糊、复杂和不确定性的 VUCA 时代,职业生涯的研究应该关注现实问题,采用更综合的多元化研究方法,聚焦理论创新。

1. 关注现实问题 

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包括两类:一类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崭新问题,需要我们投入精力进行研究,找寻答案;另一类是一些老问题,由于环境的变化需要有新答案。面对未来职业上的种种不确定性,个体应该如何应对,应该采用怎样的职业发展策略?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自雇佣者、自由职业者、平台组织上的员工也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过去紧密依附于组织的员工不同,这些劳动者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定义和重塑自己的身份,如何追求职业成长和成功?这都是学者们未来可以关注的问题。我们希望未来的学者能够在关注职业生涯中积极现象的同时,也对其“阴暗面”进行研究,进而对整个职业生涯领域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还有一些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可能会有不同答案。例如尽管新时代职业生涯变得更加复杂,但中西方的文献都表明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的中心仍然是就业能力和职业成功。就业能力和职业成功是职业研究中最常见的结果变量,是个人在其职业生涯中所做的努力和追求的目标。在新职业生涯时代,就业能力和职业成功的标准、影响因素都会发生变化,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2. 采用更综合的多元化研究方法 

职业生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很难明确界定其研究界限和研究内容,同时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也很多,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组织环境因素等,内部因素包括人格、自我效能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职业生涯,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难以厘清,不同因素的作用机制和路径以及交互作用呈现十分复杂的状态,因此研究难度很大。未来研究应该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揭示职业领域的复杂现象。可以采用跨层研究将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变量结合起来考量。还可以在一项研究中使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混合方法,克服单一研究方法的不足。

3. 聚焦理论创新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形成理论,以便我们能够借助理论描述、解释和预测现象。理论一旦被人们接受,就会变成改变世界的力量。这也就是说理论不仅能解释世界还能改变世界,理论对世界的改变是通过接受理论的人来实现的。职业生涯研究的目的也是如此,通过发现职业生涯管理的一般规律,建构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指导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指导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实践,是这个领域学者的使命与追求。

职业生涯管理系统的研究发端于美国,职业生涯领域的主导理论成型于 20 世纪中期。我们现在常常谈起并不断引用的理论如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霍兰德( Holland)的职业生涯类型理论、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克鲁姆伯茨(Krumboltz)的生涯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施恩(Schein)的职业锚理论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现代人所处的职业环境与这些理论提出时的职业环境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从一而终、线性发展的生涯状态早已被无边界、易变性、多元化的职业状态所取代。一些经典的理论在解释现实的情景时就会遇到许多挑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这说明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任何理论最终都会消亡并为新的理论所取代(塞缪尔,2010)。

职业生涯理论的产生需要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有现实需求,二是有知识积累,三是有相关工具。我们建议新职业生涯时代的学者从两个方面聚焦学术和理论的创新。

第一,对已有理论进行修订补充。创新从来都不应该也不可能割断学术历史传统,而应该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检验和修订补充。第二,从内涵和操作性方面提出新的构念,建构本土化的职业生涯理论。

目前国内的研究大部分都在跟随西方,将西方学术研究的热点照搬引进。中国的文化历史传统不同于西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更是世界上极为独特的历史进程,因此中国人的职业选择、职业发展问题也必然有不同于西方的特点。根植于中国人的职业生涯实践,开展本土化的研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学者们应该从本土的职业现象观察中提出概念,形成理论框架、模型,创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理论,推动中国本土组织和个体的职业生涯管理实践,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理论创新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相结合,通过多次的检验和修正,逐步产生。科学需要忍耐和坚持,职业生涯领域的研究难度较大,也缺少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还需要广大的职业生涯领域研究者能够耐得住寂寞,坚持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开创本土化的职业生涯研究,逐步构建完整的职业生涯领域研究体系。由于人的本性相同,真正的本土化研究也一定是世界的。

原文引用

周文霞,李硕钰,李梦宜,冯晋,徐颖.中国职业生涯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一项基于文献( 1978-2018) 的研究2020.23(4):213-22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