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王娟《一个吃货的成长史》(下)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娟《一个吃货的成长史》(上)

文/王娟

【作者简介】王娟,四川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字工作多年,曾任报社记者、出版社编辑,作品散见于各类刊物,策划出版图书多部。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从成都到重庆

我一直觉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高中时的雪、静儿,大学的流氓、小C,以及404宿舍的三姐妹,我们相识在不同时期,她们性格迥异,却都成了我一辈子的好朋友。在成为吃货的路上,我不断结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而从未感到孤单。

于是,在成都读研时我又和晓语姐姐一拍即合,迅速成为金兰之交。她是另一个身材娇小却食量惊人的典范。那时川大的食堂远不及川农,于是我们吃遍了校内外各美食店。东一食堂上的红茶馆,小北门外的自贡菜、老妈蹄花、711烧菜,南门外的钵钵鸡、成都冒菜,九眼桥的苍蝇串串儿……很快成了我们的常驻根据地。对了,还有在zhuangbility道路上一直钟爱的老树咖啡和良木缘。

成都美食讲究氛围、概念,也颇有种浅尝辄止的节制。通常七荤八素地来一大桌,被我风卷残云地一扫而空后,依然有着深深的失落感。成都人精致、小资,对分量貌似没需求,那时我爱吃校门外的武汉热干面和沙县水饺,每次都会一份面或水饺搭配另一份水饺或面,再来一盅汤。时常见娇俏可人的成都小妹儿飘入店中,甜甜地一句“老板儿,一份青菜”或“一两面,少面多蔬菜”,然后吃得优雅温吞,偶尔眼神掠过我的桌面,也许是晚熟青春期的觉醒,那一瞥竟然会令我有种low到尘埃里的自卑感。

毕业后,我到了重庆,见识了真正的粗犷豪放。我几乎是一下子就爱上了这座城市,而80%来源于它的美食和饮食理念。虽然前半年我也有过不适,尤其是对着“少放辣椒”的凉面和“微辣”的火锅泪流不止时,可这里那种“人生得意须尽吃”的饮食江湖令我着迷。时常在路边老火锅店里见打扮入时清纯有加的女子与同桌吆喝着划拳拼酒,也总能见到人气爆满的苍蝇老店门前坐满吃完一轮等二轮的人们。在重庆几年,我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吃经”——最好吃的小面是两路口的胖妹,最好吃的串串是血库旁的何王氏,最好吃的牛排是观音桥店的布龙阿努,最好吃的香辣虾是陈家湾的千美,最好吃的美蛙是福利社的红蜻蜓……至于火锅,储奇门的坝坝老火锅曾一度在我心中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直到搬家后吃到了附近的牛香坊,哈哈,从此天下无火锅!而《舌尖2》中令人热血沸腾的晓宇火锅,尽管在重庆火锅中排名第一,可那燥辣的感觉、提前几天的预约、局促的就餐环境,却貌似不是我的菜。

在重庆,我又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每每小聚,都觉得是极好的从口至心的享受。

从黑暗料理到初级厨娘

2012年,我的人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我开始学着自己做菜。从自己爱吃的学起,依然是重口味。我记得学做的第一道菜是土豆烧排骨,戴着耳机一边听朋友的电话指挥,一边手忙脚乱地对付油锅与菜盆。一个小时前,那人在电话里匪夷所思地大吼:“你连逛超市都不会?!”仿佛我是来自星星的怪胎。第一道菜不出意外地失败了,土豆烧成了泥,排骨煎糊了,青椒还带着生味,可我依然吃得锅干碗净。突然觉得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妙感受,也许只有食物才能带给我切切实实的安全感。即便在我担心一个人生活会不会饿死的时候,即便口味不甚完美,我依然可以创造它、掌控它,无须患得患失,不是么?

那个冬天成了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我得感谢生活,也要感谢吃货的自己,幸得有这一嗜好,使我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都不曾想过放弃。“吃遍天下美食”是我一直的夙愿,一个人生活后,发现这一愿望似乎更容易实现。曾有好友无奈取笑:“明明两个人的时候才更有爱,为何能做出各种食物的时候,却已经是一个人了呢?”呵呵,饮食男女,饮食,男女,或许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吧。

也许是量变引起质变,似乎是一下子,我发现自己突然会做不少东西了,且口感、品相都过得去。有时会半夜想起做一个蛋糕,或者炒一份乌冬,也买了许多猫猫狗狗模具,想着哪天做一份可爱的寿司便当带给自己,也发愿数次要六点起床为爸妈做一份爱心三明治……

幸而有食物,爱食物,它使我忘记生活中最初感受到的困难,懂得如何活得更有质感,然后,像个旁观者一样,对一切艰难视若微尘。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