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养生】(八)——艾灸养生
艾灸养生
灸法即选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借助材料的药力与热力给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作用,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目的的一种常用疗法。菊科植物艾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易燃烧且火力温和,因此,多用艾叶做原料,制成艾绒、艾柱或艾条进行燃烧,故一般称为艾灸。它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养生、延年益寿的功效。
经典名录
1.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2.《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3.《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4.《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5.《皇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6.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7.《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
8.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9.《宋史_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艾叶草
艾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用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症。
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
艾叶草是我国南方几乎到处都有的一种植物,在广西桂林,更是直接用艾叶草的叶子包米饭来做着吃的。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中医临床上常用的艾灸方法
悬灸
是用艾绒卷起来的长条状圆柱艾条施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距离施灸部位一定高度进行熏烤,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每次灸5~10分钟,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以出现红晕为度。操作时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
2.艾灸器灸
又叫温灸器,根据不同的艾灸器具,可分为温灸盒、温灸筒、温灸杯等。它的优点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操作方便,刺激作用温和。
3.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作为间隔的物品通常有姜、蒜、盐,药等,分别称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灸等,因为间隔的物品不同,治疗作用也就不同。
4.直接灸
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也叫艾炷,直接放于身体穴位和病痛处点燃施灸的方法。一般艾炷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为黄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皆为上尖下大的圆锥体,便于平放和点燃。直接灸分为两类,灸后不留瘢痕的称为无瘢痕灸;灸后皮肤出现化脓甚至结痂的,称为“瘢痕灸”。
小故事
绍兴间刘武军中步卒王超者,本太原人,后入重湖为盗,曾遇异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润。辛卯年间,岳阳民家,多受其害,能日淫十女不衰。后被擒,临刑,监官问曰∶汝有异术,信乎?曰∶无也,唯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岂不闻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死后,刑官令剖其腹之暖处,得一块非肉非骨,凝然如石,即艾火之效耳。——《扁鹊心书·住世之法》
现代研究
近代对于灸法做过许多科学研究工作,国内外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证实:艾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养生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却病延年。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律、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红细胞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有学者研究还发现:灸法能抗休克、抗感染、抗癌,对心脑血管疾病、桥本甲状腺炎、硬皮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乙型肝炎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实验研究证明艾灸可以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功能,活跃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END
小编 | 安齐文
指导老师 | 谭备战
图文|谭论古今团队
编辑|谭论古今编辑部
投稿|1115702100@qq.com
微信|谭论古今(gujinzhongwailuntan)
特别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