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加献:我们还相信未来吗|随笔
文/郝加献
【作者简介】郝加献,北京密云人,自由撰稿人。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的创作。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征文优秀奖,20余万字的《中国散文》在《散文在线》连载发表。《我读毛泽东诗词》于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出版。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我们还相信未来吗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
这首题名为《相信未来》的诗,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著名诗人食指于1968年写下的;1998年被评为“文友文学奖作品”,而获奖者食指是在京郊一家精神病院里接受这个他文学生涯的第一个奖项的。据说当年江青给予的评价是: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一个灰诗人。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诗作扑面而来的强烈的震撼。
前不久,这位老诗人同“脑瘫”诗人余秀华打了一通“笔战”,各自的价值观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会统一。但部分人认为,食指诗人老了,《相信未来》也随着那个时代的终结而走进了当代文学史,更有主张“活在当下”的人认为,本没有什么未来,更不会相信未来。
我们真的不再相信未来了吗?
一场突然而至的风暴,让独自穿行大漠的探险者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装干粮和水的背包不见了,翻遍了所有的衣袋,探险者只找到了一个泛青的苹果。
他惊喜地喊道:“哦,我还有一个苹果。”
探险者攥着那个苹果,艰难地在大漠里寻找出路……饥饿、干渴、疲惫使他有好几次觉得自己快要支撑不住了,可看一眼手里的那个苹果,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又添了几分力量。
探险者又继续跋涉,心中不停地默念着:“我还有一个苹果,我还有一个苹果……”
三天后,探险者终于走出了大漠,他那个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苹果,已经干枯得不成样子了。
春秋战国时期,一对父子出征打仗。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边仿佛嗖嗖的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战斗打响,佩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他呼地一声拔出了宝箭……
一支断箭,箭囊里装着一支折断的箭。
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情节。
未来,可以是探险者手中的那个泛青的苹果,也可以是精美箭囊中的断箭,还可以是那最后一片始终没有掉下来的叶子。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未来!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食指的《相信未来》依然会鼓舞和激励更多的人相信未来、开拓进取并走向美好的未来。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