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连载」陈英俊 李克聪|击水(七) 2024-06-20 09:34:09 作家新 干线击水(七) 第七章 三十三 北上施工 那天上午,王连长从团部开会回来,把一纸文件拍到了陈泽黎面前:“通知各排排长来开会,咱们要奉命调往晋北开凿坑道了。”“啊?”陈泽黎看过文件,马上意识到要拔营大转移了,就问:“就咱们连?”王连长说:“整团都去。快去通知吧。”陈泽黎说:“是。”便跑步去叫人了。会议很简单,让战士们收拾好自己的行礼背包,随时做好出发的准备。开完会,陈泽黎在连部收拾好有关物品和文件,全部进行了打包。回到宿舍,他收拾完了行礼,已到中午开饭时间了。吃过饭,他总觉得还有一件什么事没有完成似的,想了想,哦,该给杨梅写一封信的。他伏在桌上上,在信纸上写道:杨梅你好:来信收悉。不知你最近是否有什么变故,话说得含糊其辞,令人费解。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咬紧牙关挺过来。我部队最近有调动,请暂时不要来信。祝好。泽 黎黄昏时分,集结号吹响,号声在军营里嘹亮起来。战士们背上背包,迅速在场子里集合。王连长站到队伍前,声音严肃地说:“我们要向晋北开拔。路上大家要一切行动听指挥,注意安全。现在我宣布:出发。”一辆辆军车从军营里开出来,驶向了火车站。当晚,战士们坐上闷罐车,在夜色朦胧中,在火车有节奏的响声中,一路向北开进。晋北阳方口一带古代为军事重镇、交通要地,历朝历代均有军队驻守该关口。宋代因杨家将驻防于此,因而称“杨防口”,后简化为“阳方口”,素有"山西第一关口"之称。陈泽黎所在的连队在山中一个小村庄安营扎寨。村中有四五十户人家,有几座明清时代遗留的老宅,而大部分村民都住在窑洞里。3月份的气候乍暖还寒,而在这山中几乎还没摆脱冬天的尾随。山上除了稀疏的一些青松外,其它杂树的叶子都凋零无遗,枯萎的茅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丝毫不见返青的迹象。间或有鸟儿飞过,也只是啾啾几声鸣叫,似乎在悲叹着漫长冬天的无休无止。连部扎在了一座破旧的四合宅院里,宅主姓冯,老两口和一个小女儿在家生活,听说解放军要借用他们家的房子,就自己搬到东房里,将三间北房和西房腾了出来。王连长和指导员住进北房,陈泽黎作为连队军械员兼文书住进了西房,连队的战士们则在施工附近的山沟中扎起帐篷,打上地铺,算是安置好了住宿。第二天,王连长带着几个排长和陈泽黎去察看施工地形。站在一道梁上,他们看到前面迤逦的大山如群雄逐鹿般地簇拥着。王连长指着两山之间的一个地凹处说:“我们连就在那个地方开掘坑道。开凿这个坑道主要用于防御苏联对我国北部边疆的侵略。这是国防工程呀,不能麻痹大意。”一位排长说:“连长,我们步兵连,搞这坑道施工是外行呀。”王连长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会干的,我们可以学习呀。团部已经让工兵连着手搞培训了,我们连每个排抽调八名战士去学放炮技术,抽调八名战士去学打钻技术,你们回去后赶快抽好人员报到连部。”几位排长不约而同地说:“是。”回到村庄,陈泽黎带着各排报回的技术培训人员名单,又叫了几名战士坐着一辆车去团部了。报了名单后,他们领回了风钻、钢钎、火药、平车等工具。陈泽黎知道,国家还很落后,以前在家乡建水电站靠的是人工,现在部队打坑道施工也没有多少机械,主要还是靠风钻打眼,装药放炮,拉渣排石进行掘进。陈泽黎的主要职责是看管武器,领取、保管、分发施工工具和爆破用品,统计上报施工进度。由于他在家乡修建水电站时曾当过爆破手,就经常到工地把自己的一点家底向战士们兜售出去。一有空闲,他就帮着给老冯家挑水、喂猪、扫院子。冯大娘说他,比亲儿还亲。有一天早上,陈泽黎在院子里刚刚发放完工地当天使用的炸药雷管,冯大爷着急地对他说:“解放军同志,我老伴病了,叫村里赤脚医生看了,人家说治不了。这可咋办?”陈泽黎一听,就说:“走,大爷,进屋看看去。”他走进房间,见冯大娘躺在炕上,脸上直冒虚汗,就问:“大娘,哪儿疼?”冯大娘有气无力地按一按肚子。陈泽黎不懂医,马上说:“大娘你等一下,我去叫连队卫生员。”掀开门帘急匆匆走了。不一会儿,他领着连队的卫生员来了,卫生员按了按肚子,拿听诊器又听了听,说:“可能是急性肠炎,先吃一片药止疼,得马上送医院。”冯大爷说:“咱这村不要说有什么车,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怎么送?”陈泽黎说:“别怕。我背上大娘走。”也只能这样了。冯大爷和女儿扶起大娘,陈泽黎背上就走。一路上,春寒料峭,山道弯弯,陈泽黎却走得满头大汗。实在累了,他在大爷和他女儿的帮扶下把大娘放下来,歇息一会,继续再背上走。那一刻,他想到了自己的姥姥,姥姥摔倒那会,自己还小呀,要不,自己也会背上姥姥去看病的。走了五里多山路,在路边拦下一辆运送物资的军车,直接将冯大娘拉到了部队驻地野战医院。大娘在医院经过抢救,脱离了危险。冯大爷对陈泽黎说:“解放军同志,多亏了你呀,要不我就见不上老伴了。”陈泽黎说:“咱们军民是一家。这是我应该做的,大爷不用谢。”坑道掘进非常艰难。这里的山体地质情况复杂,每天只能掘进一两米深,但上级要求的工期又很短,这让各连队的首长很着急。王连长召集各班班长来开会,说是三个诸葛亮顶个臭皮匠,大家研究研究怎样能提高施工进度。大家分析了施工的各个环节,认为最影响进度的就是放炮之后的排渣,由于坑道狭窄,使不上劲。连续作战战士们很疲劳,要加快进度又确保安全,就是把三班倒变成四班或六班倒,减少每班工作时间。王连长一拍大腿说:“就这么定了。每人每天上两次班,由每班八小时改为四小时,昼夜加班干,加快进度。”他又对参加会议的陈泽黎说:“陈文书,你给编点快板,到施工现场鼓鼓劲。”陈泽黎说:“好。”起初几天很顺利,施工进度明显加快了,一天下来,掘进速度增加了半米,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陈泽黎带上快板,每天到坑道口进行宣传。打竹板,响连天,大家驻足听我言。今天不把别的谈,单说咱连红一班。红一班是模范,打眼排渣总领先。班长动脑肯钻研,战士甩开膀子干。……说完快板,陈泽黎又帮助干了一会活。没想到,就在他返回村庄的路上,听见了隆隆的塌方声,回头一看不好,赶紧又往工地跑。到现场一看,已是一片狼藉,大小石块滚滚而下,他随即和战士们投入到了抢险的战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力抢险,有五名战士不同程度负伤。面对血淋淋的场面,陈泽黎震惊心痛不已。他和战友们把负伤的战士送到团卫生队,又拿出自己的津贴费给他们买了补品。因塌方造成施工减员,影响进度。陈泽黎主动要求顶班干活。王连长说:“你可以去干活,但你手头的其他工作不能耽搁。”陈泽黎说:“没问题。”从此,他早上发放了施工材料,就去工地帮助打风钻、装填炸药,还帮助拉渣的战士推车。晚上,他回到住所,又加班加点整理工程报表,上报团部,几乎把一天的时间都用尽了。三十四 北京培训秋季来临了,本来就凉爽的山中,早晚有了冷的感觉。那一天吃过晚饭,陈泽黎披着棉衣正要整理报表,东屋的冯大爷叫他:“小陈,你给帮个忙。”泽黎一听让帮忙,赶紧从西屋跑了出来,问:“大爷,你说干嘛?”冯大爷说:“给我念个信。”泽黎说:“好。”就跟着冯大爷去了北屋。原来冯大爷在外的儿子寄回了家信,冯大爷本来就不识几个大字,又眼睛昏花,就想等着晚上找小陈给他念。泽黎进屋,见大娘坐在炕头,桌子上放着一盏油灯,油灯的光亮下躺着一封信。泽黎叫过大娘,说:“谁写的信?”大娘说:“我那大小子,在大同市上班呢。”泽黎说:“噢,那我给你念。”便拆开信封念起来。信中首先问候了二老,接着说了自己的工作情况。陈泽黎由此知道了冯家儿子是在建筑公司上班的,现在正在建一座五层大楼,工作任务很重,但自己干得很顺心,请二老不要为他操心。信中最后说,他给二老寄回了二十元钱,请二老保重身体。信念完了,冯大爷为难地说:“这个钱还得到县城去取呀。”陈泽黎说:“大爷,改天我去县城给你取。”冯大爷说:“好,好。”那一晚,陈泽黎忙完后睡下,在窗外明月的清辉照耀下,他想起了杨梅。他在这里打坑道,部队有规定,地址是不能对外公开的,所以很久没通信了,她现在怎样了呢?冯大爷的家信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想给杨梅写封信,把地址和收信人写在冯大爷家中。没几天,团部下发通知,说是军委做出了决定,以后不再从战士中提干了,要通过考试并经过军队院校培训才能提拔。陈泽黎是在给连长收拾办公室的时候看到这个通知的,他有点失落地说:“我这也是锅沿上的米,快熬出来了,政策却又变了。”当时小王也在场,王连长就对他俩说:“政策是往好的方向变啊。是骡子是马,你两个也拉出去遛遛呀。”陈泽黎说:“好,那我报名参加考试。”小王也说:“那我也报考。”九月中旬,连队七八个报名的战士统一去师部参加了军校考试。就是这一次出山,给冯大爷提了儿子的汇款,并给杨梅发出了一封信。之后,他便有了期待。杨梅感觉自己就是河中的一根草,没有一点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只能顺水漂流。父母给人家回了话,答应了人家婚事。不久,她被通知去信用联社上班。她不想去,给同当服务员的小霞说了自己的苦恼事。小霞说她:“你傻呀。这么好的事比考上大学都幸运,坐享其成,你还有啥为难的?”杨梅说:“泽黎那里怎么交代呀?”小霞说:“你真死心眼。又没订婚,就算是谈一场恋爱,也有可能谈不成呀。再进一步说,就算结婚了,不是还可以离婚嘛。机遇难得,你可不能错失了。”报到的那天,杨梅两腿沉重地走进了县信用联社的大门。杨元热情地接待她,并领着她去见领导、填表,接着被安置到办公室管文件资料。她在县城没有住房,杨副主任就在单位给她安置了一间宿舍。那天晚上,杨元来找她,叫她去看电影,杨梅不去。他围着杨梅甜言蜜语,说了一堆话,还不时动手动脚要抱她、亲她。杨梅有些害怕,叫他走,他也不走。谁知杨元竟强行脱下她衣服进行了强暴。杨梅身子小,虽尽力反抗,但整个身子却杨元压在了体下,木已成舟,她觉得这事没法对人说,只好顺水漂流了。只是想起泽黎,心中充满了愧疚。一个月后,她和杨元结婚了。彩礼很阔绰,婚礼很排场,赢得了村里乡亲们和许多同学的羡慕,也转移了人们对她和陈泽黎曾恋爱过的视线。杨副主任鼓励她学习财务知识,半年后又把他调到了信用联社出纳的岗位。从此,她过上了正式上班、为人妻、为人媳的优裕生活。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 杨梅下班后骑着一辆凤凰牌女式自行车在街上买了一些菜,进了家门,将菜从车篓里拿出来,准备去厨房做饭。杨元从卧室走出来说:“你过来一下。”杨梅不知何事,放下菜跟他进了卧室。杨元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啪地拍在桌子上,怒目而对地喝问:“谁给你写的信?”杨梅愣住了。信口已被拆开,再看那字迹,她明白了:是泽黎的信。她往起拿信,却被杨元挡住了,再次问她:“谁的信?”杨梅冷静地说:“是我同学吧。”杨元说:“你同学?同学说话咋那么肉麻。你们什么关系?”杨梅面对只有肉欲而不懂感情的丈夫,只好说:“这个同学以前追求过我,但后来他当兵去了。现在他不知道我结婚了……就这些。”杨元说:“那你给他回信,告诉他,你结婚了,以后不要再纠缠了。”在杨元的监视下,那天晚上,杨梅给陈泽黎写了一封再简短不过的信:陈泽黎你好,我已结婚,希望以后不要再打扰我。祝好。杨 梅第二天,杨元亲自将信寄了出去。那一天陈泽黎正帮助冯大爷家挑水,村里的生产队长从公社里回来碰到他,就说:“小陈同志,冯家的信,你给捎回去。”一听说信,陈泽黎马上兴奋起来,担着水桶往队长跟前走了几步接了过来,一看那字迹,知道是杨梅回信了。一溜小跑着往冯家赶,水桶里的水花溅出来湿了裤腿,他也顾不上了,倒了水,便迫不及待地拆开看信,一看,立马傻眼了。信短得只有一行半,话说得又是那么干脆绝情,他几乎不相信这是杨梅写的,可这白纸蓝字、尤其是那秀丽的字体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哪里有错呢?他又看了一遍,那一行半字像一根木刺一样扎进眼里,穿在心上。快两年没见了,杨梅变得模糊起来,陌生起来;而自己在这山沟里一待也大半年了,外面的世界怎样变化,他不清楚,仿佛与世隔绝了一样。心爱的人结婚了,自己连一份祝福都没有送上,而现在,人家不让再打扰了,连写信的机会也没有了!陈泽黎想着,心里充满了悲酸,他真想一个人跑到山沟对着山崖大吼几声,可是,他又怕别人看见了说他发神经。他只好不让自己闲下来,不是跑到工地干活,就是给老百姓帮忙,用劳和累驱赶着内心的痛苦。寒风一阵紧似一阵在山间肆虐,终于在一个夜晚迎来了第一场雪。陈泽黎一开门,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远处的山上,近处的房子上、墙头上、树枝上全落满了雪,世界变得一片银白。早上第一项任务就是给施工的战士们发放工具和施工材料,他赶忙来到隔壁的仓库,刚打开仓库门,已经有人来领取了。过了一会,连部的小王过来了,对他说:“陈文书,连长叫你呢。”他说:“知道了。”发完东西,他赶紧去连部。王连长一见他,就说:“陈泽黎,我告诉你个好消息!”可是接着却不说了。王连长说:“是啊。你是作为战士理论学习骨干被破格选拔推荐的。机会难得,可以到北京好好看看。你把文书的工作交给小王负责,抓紧准备,按时去吧。” 陈泽黎按照通知要求,戴上他从战友那里买的一块二手宝石花手表,从山沟里出发一路辗转去了北京。戴手表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时间,更是一种时髦和社会地位的象征。那块“宝石花”旧表,原价120元,人家卖给他42元,几乎花光了他在部队的所有积蓄,每天相差五分多钟,天天还要对表。那是他自己置办的第一件家当,虽然不准,也非常珍爱。八达岭一带崇山峻岭,万里长城在这里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山巅之上,构成了北京都城的重要屏障。历史上这里号称天下九塞之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陈泽黎这是第一次看到长城。培训期间,他去登了长城。站在城垛上,他向远处眺望,群山莽莽苍苍,巍峨险峻,长城蜿蜒伸向远方……“不到长城非好汉”。我终于登上长城了!他心中涌起了一股豪气。培训期间,他通过听课、听报告、阅读学习文件资料、和学员们讨论等形式,系统学习了十一届三种全会文件精神,对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他好像看到,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就要来临了。他每天早晨到八达岭去上跑步,风雪无阻。星期天的时候,他乘地铁进北京城参观故宫、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了解中国历史,探询自然规律,视野不断扩大,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一个月的培训很快就要结束了,陈泽黎在日记中写道:“这次学习,让我思想境界和政治理论都有了明显升华。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乱来;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有社会地位,就必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三十五 三喜临门当陈泽黎参加完培训,返回晋北坑道驻地时,这里的工程已经接近尾声。数百米的坑道以及藏兵洞、作战室、医疗室、军械库等各种军事设施,正在进行水泥硬化和防化袭击处理。在连部,陈泽黎向连长汇报了在北京的学习培训情况。连长听完后说:“现在正进入最后施工阶段,再有半个月就完工了。根据上级指示,我们要在火线发展一批党员,还要召开一次庆功大会。等咱们返回晋南驻地,再组织战士好好学习。”陈泽黎说:“是,连长。”冯家大院的北房里,二连党支部在这里举行支部委员会会议,拟定发展党员和立功受奖人员名单。王连长提议陈泽黎为入党候选人,并报请荣记三等功,支部成员都没有异议。第二天早上九点,支部全体党员大会在冯家大院举行,陈泽黎站在台阶上向全体与会人员宣读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接着入党介绍人王庆林连长和老党员普恒文介绍了他平时的工作表现和思想进步情况,最后全体党员举手表决,陈泽黎全票通过。陈泽黎用一个标准的敬礼感谢了大家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过了几日,团党委批准了陈泽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同时给予记三等功一次。王连长拍着陈泽黎的肩膀说:“你小子是双喜临门啊。”陈泽黎嘿嘿笑着说:“都是首长的栽培。”王连长招呼正在打扫院子的小王:“通知各排,全体党员明天早上十点到连部参加庆功会和新党员宣誓仪式。”小王勤快地答应:“是,连长。我扫完院子马上去。”第二天上午,阳光灿烂地映照着,驱散了山间的寒冷。冯家大院北房的中间挂上了一面党旗,前面的廊柱上贴上了两幅用红绿纸写的标语,营造了一派热闹的氛围。十点整,王连长站在台阶上说:“咱们先进行入党宣誓,再举行庆功会。现在入党宣誓开始——请陈泽黎、薛大勇、周世第、李力宏四位同志向前来。”陈泽黎几位同志马上在会场前站成了一排。王连长接着说:“请举起右手宣誓。”陈泽黎握紧拳头,举起右手,面对党旗,跟着王连长一句一句进行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宣誓完毕,陈泽黎脸上掠过了一片潮红,他觉得自己投入了党组织的怀抱,生命赋予了新的内容,一种高尚的使命感在心头澎湃!之后,庆功会开始了。连长亲自给他戴上了大红花,他和十二名立功受奖的战士面朝会场,指导员宣读了团部的表彰决定,会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晋北开掘坑道任务圆满收官,部队撤回了新田市原驻地。元旦过后,连队组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陈泽黎以教员身份进行授课辅导。一天晚上,王连长从团部开会回来,让通信员小王叫陈泽黎过来。连长满面笑容地说:“陈泽黎,你要请客了。”陈泽黎听不明白,就问:“为啥让我请客呀?”连长不紧不慢地说:“你小子鸿运当头,又有好事了嘛。”陈泽黎着急地问:“连长,什么好事呀。你就别卖关子了。”王连长呵呵一笑说:“你小子考上军校了。咱们连七个人,就你小子一个考上了。”“真的?”陈泽黎喜出望外,两手搓着。“那还有假。下午在团里开会,政委亲自给我说的。我开始也不敢相信,缠着政委把录取通知书给你提前带回来了。”陈泽黎自然很激动,答应一定请客。参训意味着提干,这都是战士们所盼望的。他拿着录取通知书,仔细看了好几遍。自己考试前填报的志愿是石家庄陆军学院,而通知书录取的却是省军区教导大队人民武装专业。虽然不是陆军学院,但能被录取总是求之不得的。通知书上写着4月1日让他到省军区教导大队报到,培训期是一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必须无条件服从。由于他参军三年都没有请假探过亲,就说:“连长,趁这机会,我回家探一次亲吧。”王连长爽快地答应:“好。给你20天探亲假。不过你还得完成一项任务。”陈泽黎又不解了:“连长,这探亲还分配任务呀。”王连长说:“你小子老大不小了,这次回去把亲给订了。”“这……”他想到了杨梅,心中有点踌躇了。“怎么,有困难吗?”“噢。我尽量吧。”陈泽黎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每走一段,他都要抬腕看手表。 越接近家乡,越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那里有他童年的苦难,也有他成长的快乐,有他艰苦劳动的收获,也有他折戟沉沙的爱情……他像一只风筝飞向了蓝天,而放飞风筝的根则是他的故乡。当踏上古城村的土地时,他像一位荣归故里的大人物一样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欢迎和探望。父亲听说他考上了军校,就要去学习,脸上显出了言语不多却内心满意的表情;继母看见身穿绿军装、模样英俊的他,脸上露出了藏不住的微笑;四邻右舍、大队干部、原来民兵连的许多同事,听说他考上了军校,就要成为一名军官了,都在探望他时,向他投来羡慕而敬佩的目光;一些人知道他教战友学文化的事迹上了战友报,都称赞这娃有出息,忙着为他张罗对象,有些姑娘甚至给他写信主动示爱……陈泽黎除了热情接待探望的客人,也主动去看望亲朋好友。他去了大姨家,大姨乐得脸上开了花,夸他:“我泽黎有志气,有出息,能给你妈交代过去了。”去了二舅家,二舅夸他:“你姥姥没有白疼你,给你姥姥长脸了。”去了大队支书家,支书半真半假地埋怨他:“部队真是个大熔炉啊。把你培养成了,却飞不回来了。”当然,他也去了表姐家。表姐问他:“上学提干了,是不是就成了公家人,能挣钱了?”他哭笑不得。潜藏在陈泽黎内心的一个欲望是,他想见一面杨梅。可是他听同学说,杨梅结婚后被杨元看得很紧,一和男人接触,就遭到杨元的非打即骂,生活过得并不幸福。于是,他打消了见杨梅的念头,找到杨梅的闺蜜、也是他的同学李小霞,说了自己的情况,让小霞给杨梅带去真诚的祝福。一晃十天过去了,杨柳发绿,桃花吐蕾,亲友们最关心的是陈泽黎的婚事。他已经二十三岁了,在农村已是大龄青年,何况又考上了军校,有了前程,往村子里一矗,那简直就是姑娘们的偶像,再不找个对象说不过去了。十多天来,说媒的人很多,他都没有答应。继母是个有心人,也想对他好一点,弥补过去的亏欠。托人在本村初中学校里给他找了一位叫张英的民办教师。张英所在的村子在古城附近,父亲是多年的大队干部,家教很好。张英高中毕业不久就被安排到古城初中任民办教师,提亲的不少,女孩眼光高,都没有答应。继母委托学校李老师从中说合。李老师曾是陈泽黎的恩师,听说给泽黎提起,乐见其成,便对继母说:“你甭管了,这事我包下了。”下午放学后,陈泽黎如约来到了古城初中,他提了两盒糕点先去见了李老师。李老师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在一起叙了一会旧,便带他去见张英。张英单独住一间房,听到敲门,哎了一声便迎出来。陈泽黎一看,她穿着花格上衣,咖啡色长裤,身材高挑匀称,两条长辫子搭在肩膀两侧,一双大眼睛深情迷人,皮肤白嫩,脸上不施粉黛,却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第一印象如同一把大钳深深钳住了陈泽黎的心。李老师对张英说:“这是陈泽黎,从部队探亲回来的。”陈泽黎点头说:“你好。”张英回道:“你好。进来坐吧。”泽黎随李老师进了房间,坐在椅子上,李老师和张英坐在了单人床上。办公桌上教科书、教案摞在一起,钢笔、墨水瓶有序摆放,床头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上边盖着一个用钩针钩织的纱网样的织品,床尾一张旧课桌上摞着厚厚的一叠作业本,整个房间收拾得刮净利落。李老师说:“你们过去是同年级同学,好沟通,我就不多说了。泽黎的假期很短,你们好好谈谈,我先走了。”李老师出门,两人相送回来,坐下后却一时拘谨起来。陈泽黎略带幽默地说:“张老师,我先给你汇报一下我在部队的情况吧。”张英噗嗤一下笑了:“我又不是领导,谈什么汇报呢。”泽黎说:“那说不成以后你就是我的领导了。”接着他说了在部队的事,当然是亮点纷呈。张英说:“读高中时你我不是同一个班。你是学校名人,你的表现我都知道。”泽黎心头一热,微微笑了一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原来你是胸有成竹。那咱俩的事——”张英眉眼挑了他一下:“那你对我的印象如何?”泽黎单刀直入:“你长得漂亮,听说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干得好,我没意见。”几乎是一拍即合。三天后,在继母操办下,他们按照乡村风俗,由李老师领着拜见了双方父母。泽黎给女方家送了毛巾、肥皂盒、枕巾、一块布料等四样礼,在张英家吃了一顿饭,算是举行了订婚仪式。探亲假到期,陈泽黎要返回部队了。张英提出送她到县城火车站乘车。泽黎当然乐意。他们早早乘客车到了火车站,离开车时间还有三个小时。泽黎指着车站对面的小山头说:“咱们去那上边走走吧。”张英说:“好。”两人便去徒步登山。一路上,头上的蓝天飘着白云,周边的山坡上百花盛开,似乎在为一对恋人营造着优雅的环境。而他们,心中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只是社会还不太开放,残存的封建保守思想如一只天眼在监视着他们,令他们保持着距离,纵然内心如火,表面上却连手都不好意思挽在一起,更不要说相拥而吻了。在山头上,他们相对而坐,双目相望,在不多的话语里约定:“以后多通信,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三十六 军校集训返回部队交接完工作后,陈泽黎于4月1日前往省军区教导大队报到。这里依山傍水,沟壑纵横,登高可以瞭望,下沟可以藏身,是个天然的部队演训场所。陈泽黎背着背包和部队配发的用品前来报到,接待他的是一名年轻的部队干部。“你好。我叫陈泽黎。”他递上了自己的介绍信和录取通知书。“你好。请填一下表。”那位接待干部给他递过来一份表格。填好表后,接待干部告诉他说:“你被编入了一中队三区队九班。请到那边找宿舍先安排好住宿。”“好的,谢谢。”陈泽黎按照指定的方位找到宿舍,安顿好了住宿。开训典礼上,陈泽黎见到了负责他们教学训练的领导和教官。大队长叫王友,原是钢八连连长,个头不高,但眉宇间却透着一种军人的威武之气,讲话简单明了。教导员叫刘俊才,是从省军区调配过来的老同志,身材单薄,阅历却很深厚,说话平易近人。区队长和教官都是从各部队抽调过来的政治军事尖子。大队长王友在典礼上宣布,集训队学制为期一年。他要求学员,要在这一年里,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军事技术,军事地形学,班、排、连进攻、防御战略战术等专业知识。希望大家继续发扬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打硬仗、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积极学习训练,把自己锻造成一名优秀的军人和未来的军队干部。训练开始了。首先进行的是队列、刺杀、射击、投弹等复训项目。这些项目虽然学员们都比较熟悉,但在这里要求得标准比基层连队更高。陈泽黎全身心投入了训练。投弹时,他一次次反复投,胳膊都摔肿了,但他不叫苦,不怕累,最终一颗手榴弹投到了55米,达到了优秀。刺杀时,枪托把胯都拍肿了,但他依然不停歇,嘴里的喊声震天响。教导大队进行拉歌比赛时,陈泽黎发挥文艺特长,经常组织大家唱歌,拉歌,他所在的区队总是技压群雄。陈泽黎的刻苦训练,来自于内心的一种强大动力。有一天晚饭后,他正要回宿舍,碰到了教导大队的教导员刘俊才。刘教导员对他说:“咱走一走吧。”他说:“好,首长。”他们一同改变了方向,朝操场上走去。西边的天际还有一抹太阳的余晖,而头上,勤快的月亮已经早早出来了。边走,刘教导员边问陈泽黎一些个人的情况,他如实做了回答。李教导员语重心长地说:“据我们了解,你在原部队表现不错,是好苗子。在这里训练能否过关,是在部队能不能提干的前提。提了干部就不退伍了,就是以后到地方工作,那也是转业。可是训练要是不过关,提不了干呢,”李教导员顿了一下继续说,“那将来就得退伍回家了,也就是说,在这里训练,是一名军人今后生涯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所以一定要重视,一定要过关。不仅如此,还要在各方面给其他战友做出表率。最近中队要正式任命班长,你要积极表现,争取带好一个班。陈泽黎默默地跟着教导员走,听着他的训导。他觉得教导员的话语很温软,但句句都像一记重锤敲打在自己的心坎上。这不也是自己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吗?现在一只脚已经踏上了这个台阶,如果自己顺利提干了,那前程将会繁花似锦;如果提不了干,那明摆着就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古城村,继续当农民,甚至刚订婚的未婚妻张英也可能因此提出分手……这是多么不堪设想啊。每个人的奋斗固然有自己前途的考量,但作为一名军人训练不合格,那将是自己的耻辱,何谈报效祖国呢?陈泽黎从来都没有服输过。他对李教导员说:“您的话我记住了。我一定努力过关,绝不辜负首长的厚爱。”刘教导员拍拍他的肩膀,算是对他的鼓励。陈泽黎暗下决心,不仅自己一定要提干,也要带领全班学员全部提干!刘教导员和他谈话后不久,陈泽黎被宣布正式任命为三区队九班班长。全班12名学员来自天南地北,有江苏的,河南的,河北的……他把大家团结起来,不仅个人带头,每个科目考核都是优秀,还处处帮助其他学员进步,班级考核成绩在整个中队总是名列前茅。从野战军考进来的一个江苏小伙子叫康江波,圆圆的脸蛋,白白的皮肤,浓眉大眼,脑子很聪明,但训练怕吃苦,总是爱搞小动作,军事素质在班级里边是最差的。陈泽黎就和他结成对子,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陈泽黎白天带着他训练,晚上给他补课,出了问题,也帮他兜着。康江波对这位班长非常佩服,训练成绩也在不断进步。有一次,集训队搞手榴弹实弹投掷考核,一颗颗手榴弹在前方的沟里炸响,震耳欲聋。轮到康江波上场了,陈泽黎的心提了起来,便陪伴在他身边。按要求,手榴弹的拉环投掷前要求挂在小拇指上,在掷出时拉下即可。但康江波没有按规定要领操作,加上内心紧张,手榴弹拉响后胳膊发软未能投掷出去,竟掉落在地,六秒后即将爆炸!其后果不堪设想。千钧一发之际,陈泽黎往前一跃,飞起一脚,将手榴弹踢了出去,随即大喊一声“卧倒”!把康江波按在了自己身下,避免了一次事故发生。还有一次,晚上进行按方位行进,要求每人拿一个指北针,按指北针指示方向行进。根据考核科目要求,到多个指定地点拿回标志物。那天晚上,夜黑风高,山路崎岖,因为是单兵训练,陈泽黎有自己的训练任务,无法陪同康江波一起完成任务。结果康江波偷懒,没有走完全程找全标志物,受到了中队长批评。陈泽黎对中队长说:“报告中队长,是我帮扶得不够,马上弥补。”主动承担了责任,带着他又走了一遍,把标志物拿了回来。这一年八一建军节,省里决定在省城五一广场搞一次大阅兵活动。通知下发到教导大队,要求组织一个方队参加阅兵。教导大队召开了动员大会,大队长王友在会上铿锵有力地说:“我们的学员是军人中选拔出的尖子,没有理由不参加阅兵,更没有理由不拿出最好的方阵!大家有没有信心?”会场上想起一个斩钉截铁的回应:“有!”七月流火。训练场上战士们挥汗如雨,以最严格的标准进行着艰苦的训练……8月1日早上,晨曦微露,随着起床号的吹响,教导大队的全体学员们起床了。在操场进行了最后一遍阅兵训练后,他们步行来到迎泽大街列队,准备接受省党、政、军领导的检阅。陈泽黎告诉他们班的战士:“大家要保持注意力集中,一个都不能出错!”战士们各个点头称是。阅兵开始了,街头的喇叭里播放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和《检阅进行曲》,宽畅的大街上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车水马龙,代之而来的是一个个军人威武的方阵。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热情的观众,能亲眼一睹子弟兵的风采,令他们感到激动和荣幸。阅兵方阵由西向东走来了。全副武装的军人手持钢枪,昂首挺胸,迈着雄健整齐的步伐,以排山倒海之势经过五一广场。陈泽黎所在的教导方阵走进了检阅首长们的视界。带队的大队长发出口令:“正步——走!”只听咵、咵两声,整个方阵变成了正步走。嚓、嚓、嚓、嚓,战士们昂首挺胸,身形矫健,整齐的行阵,划一的步调,英武的气势,营造出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形象。检阅的首长在扩音器里喊道:“同志们好!”受阅的队伍里爆发出一声雷鸣:“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嘹亮的喊声如一片滚雷划过广场的上空。阅兵台上的领导颔首致意,军区首长敬礼。周边的观众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他们以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良好的形象赢得了省城人民的欢迎和爱戴。三十七 攻读刊大时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已经全然明了,那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知识,需要人才,于是在社会上掀起了青年补习文化知识的热潮。由于通过高考录取上大学的只是社会上一小部分青年,远不能满足广大青年的求知欲,《山西青年》杂志便开辟了“刊授大学”栏目,鼓励青年们自修汉语言文学等大学课程,立即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一天陈泽黎在翻看《山西青年》杂志时,发现了“刊授大学”招生的启事。他眼前一亮,又看了一遍,决定参加这个“刊授大学”学习。当年没有参加高考,对他来说,多少有点遗憾。可是,人不能同时跳进两条河里,自己走了当兵的路,也是一条光荣之路,而现在他在省城,又适逢社会提供了这么一个良好的机遇,等于是把两条路合在了一起,为什么不能同时走呢?陈泽黎几乎没有犹豫,就把杂志上报名一栏的页码剪了下来,填好信息后,寄去了《山西青年》杂志社。6月中旬,他收到了一个墨绿色塑料皮的烫金《刊授大学学生证》,学号为006280。他手捧这个还没有烟盒大的学生证,如获至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即将这一消息写成一封信,寄给了家乡的未婚妻张英。自从他来到教导大队,就一直和张英保持着鸿雁传书,彼此汇报着自己的工作、学习情况,倾诉着内心的思念,培植着感情的长城。很快,张英就回了信,鼓励他抓住这个刊授的机会和教导大队的学习训练双管齐下,好好充电,以后能更好地工作。信的末尾是“想你,爱你的英”。看过信,陈泽黎心头飘过了一片温馨的暖意。他轻轻吻了一下那个落款,然后将信纸折叠起来,放进了柜子里。他手头有刊授大学发放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公文写作等教材,还有刊授大学每期的辅导专刊,他觉得需要给自己订立一个学习计划,对这些课程进行系统地学习。于是他在笔记本上划了一个表格,填写了课程、学习进度等项目。此后,他除参加训练,就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抓紧学习,有时上厕所还拿着一本书,晚上熄灯号吹响了,他自个捂到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知识的乳汁一点一滴输灌进脑袋里,他觉得自己在渐渐成长。同宿舍的战友们都说,陈泽黎成个书迷了,甚至一位战友还调侃他说:“你这河东汉子,是不是想当文武双全的关公呀。”可是自学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拦路虎。尤其是古代汉语,那些“之乎者也”的句子,他常常都不能完整地理解意思,更不要说懂得那些“省略主语、主谓倒置”等等语法了。这让他有些苦恼,和一位也报考了“刊大”的战友交流学习时,他讲了出来。那位战友说:“我听说太原湖滨会堂周日有教授讲课,咱们去听课吧。”他喜出望外,立马说:“一起去。”就这样,每到周末休息,他揣上两个馒头,和那位战友一起坐上公交车到湖滨会堂听课。到了那里,他发现会堂大厅里已经座无虚席,连过道上也坐满了人,他只好在后边一个旮旯里站着听课,左手端着笔记本,右手做着笔记。这一天,教授讲的是现代文学,题目是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他看不清教授的模样,但能通过音响清晰地听到那饱含底气的讲解。教授说,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面旗帜,他的《阿Q正传》则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先生用幽默讽刺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贫苦农民的形象,他在社会的底层苦苦挣扎却无法改变命运,在受尽欺凌的时候只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陈泽黎觉得自己平时自学时,好像是在板结的土地上打眼,土地虽有松动,却难以融会贯通,现在听教授一讲,他觉得人家这是用拖拉机翻地,一下就贯通了,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那一次,他深刻理解了“精神胜利法”的内涵。阿Q不仅是中国农民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在世界上,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从此,陈泽黎每个周末都去那里听课。在那里还认识了一些学友,学友告诉他,山西大学里也有教授讲座,可以去听。他就上午听完湖滨会堂的课,下午又辗转赶去大学里听课。初次走进山大校园,他感觉自己就像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那一排排教学楼,那偌大的图书馆,那阔气的操场,那手捧书本边走边读的学子们,还有那学富五车的教授们,令他眼花缭乱而又不胜向往。他知道自己没有在这里读书的机会了,但能在这里听听课,也多少算一种补偿吧。在大学校园里,他听到学生们郎朗读念英语的声音,他就想,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以后肯定要和世界接轨,英语在将来一定会有用的。于是萌发了学习英语的想法。他去新华书店购买了一套初级英语教材,回到教导大队后,就找人教他。陈泽黎在教导大队每月的津贴只有九元,去除购买必须的生活用品,他全用于购买书籍了。远在家乡的张英听说他学习英语了,很为他高兴,就用积攒的30多元给他买了一台所能买到的最好的收音机,托人给他捎到了部队,同时还有一封信。陈泽黎打开包裹,惊喜不已,这真是雪中送炭哪!再看那信,张英说,收音机能收听广播英语教学,你收听广播学英语就方便多了。陈泽黎当时眼睛就湿润了,他感谢未婚妻,感谢她的善解人意。随后,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用诗的形式给张英写了一封信:我想你,是你勾走了我的魂,你就是,我朝思暮想的人。思念你,早晚期盼您回信。上帝有灵,知道我想你有多真;风儿有意,知道我想你有多困;宇宙有边知道我想你有多远;大海有底,知道我想你有多深。你总在我的眼里,我能否走进你的心?张英读了他饱含深情的诗,也是热泪盈目,很快,也以诗的形式回复他:我也想你。走在路上,想到你伟岸的身影;回到家里,想到你和蔼的面容;躺倒床上,想到你有力的臂膀;走进梦乡,想到你澎湃的激情。你是大树,我是缠绕你的青藤;你是花海,我是采集花粉的蜜蜂;你是河流,我是溅起浪花的石头;你是帆船,我是伴随你的微风。鸿雁将浓浓的爱意播洒到两方的心田里,爱情像一株小树在这盛夏里茁壮成长。8月中旬,就在陈泽黎阅兵完毕休整之后,张英也正处在暑假期间,他约张英来并州,张英欣然同意。陈泽黎赶到火车站去接她,出口见面,陈泽黎激动不已,张开双臂想抱她,张英不好意思地躲开了。陈泽黎带她去晋祠游玩,在古柏苍翠间,在晋水流淌中,他们一同参观了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拜谒了晋国始祖唐叔虞。而在游览的过程中,他们牵起了手,进入了如胶似漆的境界。爱情的力量可以无限地放大。陈泽黎在爱情的滋润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汉语言文化课,他所做的学习笔记摞起来有一尺高了。知识里夹杂的冰块,正通过他坚持不懈的自学和听课慢慢消融。他结合学到的写作知识,开始主动向《解放军报》和《战友报》投稿,间或,也有一些豆腐块文章刊于其上,受到首长和战友们称赞。这让他喜不自禁更加充满了自信。仲春时节,山花烂漫,省教导大队的首批学员就要毕业了。在毕业典礼上,大队长庄严地宣布:参训的102名学员,有96人通过考核,准予毕业!陈泽黎和战友们高兴地站立起来,欢呼雀跃,庆祝这一顺应时代潮流而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刻。 (未完待续) 赞 (0) 相关推荐 许光达负伤被农户所救,农户留他做上门女婿,许光达:我定亲了 许光达负伤被农户所救,农户留他做上门女婿,许光达:我定亲了 【周刚振原创】浅谈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人物形象 浅谈中篇小说 <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人物形象 文|周刚振 读了作家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澎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说通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支前线连队的描写,将审美焦点对准部队 ... 梁郁茂——沂蒙人民无限热爱子弟兵 沂蒙人民无限热爱子弟兵 文/铁四师 梁郁茂 近段时间,我观看了军民团结.共同抗战的电视连续剧<沂蒙>.该剧以主人公于宝珍一家为主线,展现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舍生忘死,参加抗战,拥军支前, ... 长篇小说《寒凝大地》连载丨第十四回:斗转虎岭山重水复,星移龙潭柳暗花明 第十四回:斗转虎岭山重水复,星移龙潭柳暗花明 缺吃少穿饥寒交迫天寒地冻滴水成凌 斗转虎岭山重水复星移龙潭柳暗花明 朔风怒吼,寒凝大地,雪压冬云,天冻地裂.冀东独立团五连的战士们,衣衫单薄,别说皮衣大氅 ... 对越反击战,连长牺牲后为何紧握手里的5元钱?这是要留给母亲的 对越反击战,连长牺牲后为何紧握手里的5元钱?这是要留给母亲的 文 | 韦爵爷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我军的正义之战,当年的越南鬼子忘恩负义,屡次入侵我国边境,对我国的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无奈我军开始施行 ... 「长篇小说·连载」陈英俊 李克聪|击水(二) 作家新 干线 击水(二) 第二章 五 寄人篱下 一个似乎没有尽头的长夜和黑暗裹挟着陈惠民,只有残月的微光照在糊着麻纸的窗户上,给他心头添了羸弱的一点暖意.泽黎在他怀里熟睡了,他手伸出了被子,在炕上抓 ... 「长篇小说·连载」陈英俊 李克聪|击水(三) 作家新 干线 击水(三) 第三章 九 王家受气 刘杨氏打算蒸几个窝头和菜团子,在院子里的锅锅上烧火.泽黎给她抱过来一堆柴草,问姥姥:"够了吗?"姥姥说:"够了.你来烧火 ... 「长篇小说·连载」陈英俊 李克聪|击水(四) 作家新 干线 击水(四) 第四章 十六 大姨领养 姥姥去世了,泽黎失去了最亲的人,也失去了对姥姥情感上的依赖.他何去何从,命运似乎并不在自己手中. 二舅是个有担当的实诚人,他安排泽黎和选民.根民住到 ... 「长篇小说·连载」陈英俊 李克聪|击水(五) 作家新 干线 击水(五) 第五章 二十三 排演节目 1977年1月,正是寒冬腊月时节,陈泽黎高中毕业了.他留恋高中的生活,留恋培育过自己的老师,也留恋日夜相处的同学们,当然,也包括他喜欢的.人家也喜 ... 「长篇小说·连载」陈英俊 李克聪|击水(九) 作家新 干线 击水(九) 第九章 四十二 讲授党课 晋南的十月,淡蓝的天空飘着几丝白云,仰看就是一幅素淡的图画. 陈泽黎朝天上望了望,拽了一下衣领,踏进了河东市委机关党委大院.院中是两排高大的雪松, ... 「长篇小说·连载」陈英俊 李克聪|击水(十) 作家新 干线 击水(十) 第十章 四十七 岸边织梦 傍晚,在夕阳的余晖里,陈泽黎披着一身土尘返回了河东市.街上有人疑惑地看着他,像是一个猎人,可是没有扛枪,也没有打下猎物. 当他放下摩托车要进楼 ... 「长篇小说·连载」陈英俊 李克聪|击水(十一) 作家新 干线 击水(十一) 第十一章 五十二 做大蛋糕 家住四楼.此时的楼梯像天梯一样令人生畏,每迈上一个台阶都是那么艰难,腿脚都是那样滞重.陈泽黎终于走到了自家门口,想敲门,但伸出的手又停住了, ... 「长篇小说·连载」陈英俊 李克聪|击水(十二) 作家新 干线 击水(十二) 第十二章 五十六 招商引资 门房的张师傅给陈泽黎送来了一沓报纸,报纸中夹着一个牛皮信封.陈泽黎将信封抽出来一看,发信地址是河东市人民政府,他有点纳闷,政府给他邮寄的什么信 ... 「长篇小说·连载」陈英俊 李克聪|击水(十三) 作家新 干线 击水(十三) 六十一 "城下之盟" 随着飞机的呼啸,陈泽黎在西安落地了,又辗转倒车,于下午四点回到了河东市.路过河东市公安局时,他进去询问了办理港澳通行证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