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瘤科女医生投身科研,打造“女娲”平台:用AI和大数据守护女性健康

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妇科肿瘤大数据平台

“医学越来越专业的结果是自身愈发狭窄,与科研的壁垒不断提高。”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科肿瘤科副主任,高庆蕾教授认为,专业化、数字化是医学未来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但现阶段,医学与科研像两条平行线,无法形成合力发挥价值。

她向”医学界“解释称,临床上,医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每天产生的大数据,造成疾病研究、临床及管理决策和医疗个性化等领域发展缓慢;科研中,技术人员不具备医学常识,产品很难满足临床使用,延长了研发周期。

医疗健康基于此,高庆蕾教授及其团队探索医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转化模式,以妇科肿瘤为切入点,“女娲”平台应运而生。凭借该平台,医生临床研究的效率大幅提高,恶性肿瘤诊治模式也将更加规范。

全国首个卵巢癌社会化防控平台

“女娲”平台成立于2018年9月。

高庆蕾教授告诉“医学界”,有感于医疗中长期存在的卵巢癌难查、难防、难治等问题,我们组建以医学专家、技术研发人员和医学生为骨干的攻坚团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发现早期卵巢癌,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可治愈”。

平台全称为中国妇瘤大数据平台(NUWA平台),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马丁教授,同济医院妇科肿瘤副主任高庆蕾教授亲自担纲主持建设。

“女娲”平台建设团队成员 左一为高庆蕾教授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它是我国第一个妇科肿瘤科研和疾病管理大数据平台。

高庆蕾教授介绍,“女娲”平台基于全面的医疗健康合规流程和临床数据安全保障,脱敏采集包括基因、临床诊疗、随访在内的多源异构的数据,基于匿名化的医疗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供数据整合、结构化、标准化的高效处理手段,开发妇科临床科研逻辑的数据应用,最终推动我国妇科肿瘤多中心临床科研模式的数字化转型。

对于“女娲”平台而言,来自真实世界的医疗数据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高庆蕾教授及其团队从全国范围内收集患者样本,目前已与全国20多个城市的近30家设置妇科肿瘤专科的大型三甲医院达成合作,包括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等。

与此同时,通过长期随访保证数据的纵向深度。截至目前,超万名卵巢癌患者被纳入平台管理,电子病历数据近5万份。

每个月,“女娲”团队成员都会及时跟卵巢癌病患联系,除了早期诊断,平台还为病患提供公益随访服务,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提供标准化的康复建议和记录患者最新情况。

基于这些高质量数据,高庆蕾教授及其团队广泛开展真实世界研究(RWS),产生基于中国患者人群的高质量临床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将建成中国人卵巢癌BRCA基因突变检测库、患者管理及EPRO系统等一系列数据库。

此外,在平台安全委员会的监管下,各医疗单位间的信息数据便于交换、共享和整合,拓宽肿瘤科医生交流学习渠道,共同挖掘肿瘤诊治的先进经验。

“'女娲’完全改变了传统模式的基于项目的科研形式,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情况下从各个维度全面提升了科研竞争力和科研产出能力,用中国人的数据服务中国人的健康。”

高庆蕾教授表示,通过完善疾病同疾病之间,地区同地区,国家同国家之间的妇科肿瘤疾病数据库,“女娲”平台也将对世界妇科肿瘤的诊疗和科研贡献中国智慧。

卵巢癌是“女性沉默的杀手”

卵巢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近日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我国女性卵巢癌新发病例数为6万,死亡病例数达4万。死亡与新发病例数在我国女性癌种中均排前十位。

此外,卵巢癌5年生存率仅为39%,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近年来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被称为“女性的沉默杀手”。

临床中,卵巢癌的诊疗周期很长,患者从症状出现到诊断、手术、化疗、复发,然后再手术、化疗、复发,再化疗、复发,周而复始,直至死亡。因此有人称,“卵巢癌是生命不息、化疗不止”。

“中国每年有6万名女性罹患卵巢癌,70%的女性发现时已经是晚期,70%的病人治疗后会复发,70%的患者会在五年内死亡。”

高庆蕾教授介绍,这三个70%让做卵巢癌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医生深感无奈。由于卵巢癌发病位于腹部,早期没有症状,常规体检手术难查出来。等患者发现情况多半已是晚期,给治疗带来极大难度。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科肿瘤科副主任 高庆蕾

而这,也是“女娲”平台的建立初衷和探索方向——在卵巢癌窗口期及时介入,提供早期诊断;为广大医学研究群体提供切实可行的疾病机制研究方向,缩短药物研发周期,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医院病历系统接入'女娲’平台后,平台可对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病人在做B超时,主治医生就能顺带发现藏在她身体里的卵巢癌隐患,把发现和治疗的周期前移,所以建立卵巢癌群防群控新模式对患者来说也非常重要。”

高庆蕾教授表示,在“女娲”平台上,一张B超影像能在0.1秒内读完,并诊断患者是否患有卵巢癌,还可以用AI图像识别技术对以往的B超影像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出诊断。

现阶段,“女娲”平台也正在惠及更多妇科肿瘤患者。

高庆蕾教授团队历时2年为上万名晚期卵巢癌患者提供免费基因检测,发现2513名基因突变患者,帮助他们减轻经济负担3000万。团队还为224名晚期卵巢癌患者提供免费靶向药,并持续两年坚持每周为患者送药。

截至目前,团队回访了卵巢癌患者76万人次,开展宣传教育10万人次。“女娲”已累计判读了超15万份女性的卵巢超声图像,发现了120例卵巢癌早期患者。

“女娲”平台将覆盖更多医院

在10月14-15日召开的“2021第六届IDC中国数字化转型年度盛典”中,“女娲”平台被评为优秀案例,高庆蕾教授则获得“数字化转型年度CIO/CDO”的荣誉称号。

高庆蕾教授荣获“数字化转型年度CIO/CDO”称号

据悉,国际数据公司(IDC)是全球著名的ICT市场信息咨询、顾问和活动服务专业提供商,关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及IT技术在行业的创新应用。

此次评选,早期筛选出的有效案例超500份,经过700,000+公众票选、10+专家评选等多维度的甄选,共评选出12个细分类别的获奖案例,“女娲”平台是医疗领域中唯一入选的优秀案例。

高庆蕾教授介绍,平台的建设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医学和技术,两个壁垒较高的专业结合后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首先是数据生产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国内健康医疗数据主要是由各大医院参考和翻译国外的各类数据标准,并基于日常的医疗业务需求进行记录和归档,但实际执行标准各不相同,难以共享使用。

其次,医疗数据共享尚有较高壁垒。出于对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顾虑,在共享数据带来的早期获益有限的情况下,各个健康医疗数据持有方对数据分享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在“女娲”平台中,数据挖掘属于核心技术,也是团队的最大挑战。据了解,目前国内健康医疗数据挖掘相关的专业软件和人工智能算法多由国外团队开发,底层创新仍任重道远。

明确目标后,高庆蕾教授肩负起数字化转型计划的实施任务。在她的带领下,团队迅速制定“女娲”平台的数据标准规范,搭建疾病数据模型和医学术语集,编写各类数据生产和采集SOPs。

此外,数据网络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和平台搭建与应用实现了较大突破。

团队研发攻关医疗大数据的结构化存储、加密传输、质量控制和信息安全等技术,建立了基于妇女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持续科研产出机制及成果转化机制,已覆盖全国 200 个综合性医院的国家级妇女健康医疗大数据网络。

近些年,在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女娲”团队的医院合作范围仍在不断扩大。

“每年新发卵巢癌超过200例以上的医院才能加入“女娲”平台,所以目前主要是和头部医院合作,因为他们的病人数据更多,病历采集、储存、分析的质量较高。未来平台成熟后,会形成一整套模式逐步辐射到基层医院,带动并改善基层的医疗环境。”

通过“女娲”平台,高庆蕾教授将多中心研究的耗时从3年降低到3个月,真正建成了数据标准统一、可共享、多中心循证科研的大数据平台。她预计,到2030年,“女娲”平台将对接上百家医院,覆盖全国。

谈及医疗与科技,高庆蕾教授描绘了她心中的医疗数字化愿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研究”。

来源:医学界智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