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鲁迅丨初探周树人 邂逅民族魂

读的书多了,灵魂总是有点变化的

我读

鲁迅

他远比我们后人想象丰富复杂的多,走近鲁迅,才可能聆听到先生醍醐灌顶的声音……

2021-10-10

1

走近鲁迅

鲁迅的名、字、号、笔名

★本名:周樟寿(写入族谱的名字)

★字:从“豫山”到“豫才”

★号:自号“戎马书生”“戛剑生”法号:“长庚”

★正式的名:周树人

★笔名:鲁迅   1918年鲁迅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使正式使用的名字,“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也有学者认为他“鲁”是鲁迅母亲的姓氏,而他早年在家乡,经常被人叫做“迅哥儿”,算是一个乳名。所以,“鲁迅”这个笔名寄托了他对母亲的爱,以及对少年时光的怀念。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周姓的大家庭,绍兴周氏始祖可以推到北宋著名学者周敦颐(濂溪),周濂溪在宋朝被封为汝南伯,所以绍兴周家的灯笼上打的是“汝南周”的名号。16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的基础。

1902年1月,鲁迅毕业于南京矿务铁路学堂,4月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毅然剪掉发辫,拍摄了这张照片,并赠予许寿裳。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一书中曾说:“鲁迅对于民族解放事业坚贞无比,在1903年留学东京时赠我小像,后补以思诗。”

1904年9月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准备毕业后“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方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因为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医学的事实”。但是在日本仙台求学时,因为幻灯片事件和匿名信事件,于是作出了“弃医从文”的人生抉择。

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行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精神因此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一个民族的精髓,体现一种民族精神,是民族存在的精神支柱。

2

走进鲁迅

(《朝花夕拾》)

 童年时期的快乐时光

1886年入家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五六岁时,大人都称鲁迅为“胡羊尾巴”,赞鲁迅年幼而灵活。1892年12月,12岁时,往三味书屋跟从寿镜吾先生读书。在私塾中,喜欢乘空余时间描画,并搜集图画。从出生到十二岁,鲁迅是幸福快乐的。

   一生不耕不辍

1918年5月15日发表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狗猫鼠》赏析

本文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第一篇,写于1926年2月21日。当时,围绕“女师大”学潮,鲁迅同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现代评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使他们“麒麟皮下露出马脚”。在这种背景下写作的《朝花夕拾》,虽是重提旧事,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表面上似在写猫、狗、鼠,实质上是托物喻人,借动物画出反动派及其奴才的嘴脸,抒发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闪现着社会批判的锋芒。

谈到仇猫的原因,作者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是这种动物的性情与别的猛兽不同,“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是它有“一副媚态”。文中用生动的语言,勾划出“猫”的嘴脸和灵魂,概括出“猫”的本质特征,使这一动物形象远远超出了自身的自然属性,让人明确地领悟到它所包藏的社会内涵。

篇名为《狗·猫·鼠》,实际上主要在写猫。作者运用“取类型”的手法,刻画了“猫”这个艺术典型,使这个反面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是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豢养的“现代评论派”先生们的形象的写照,“猫”的坏脾气、媚态、好嚷嚷和妖气鲜明地概括出反动派御用文人的特征。运用以动物喻人的手法,作者将心中的爱憎外化了,具象化了,从而超出具体的事和物而富于象征意味,使作品更加深刻含蓄,更加耐人咀嚼,因而艺术生命更加久远绵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三味书屋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五猖会》这篇叙事性散文,虽只写一件事,但这件事写得集中、单纯而又丰富。作者善于运用气氛渲染,铺陈对比的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多方面的描述,写出了儿时对迎神赛会的向往,期待、失望和不满。这一切描述都为第二部分开首节日般的高兴心情做铺垫。由于以往的屡次失望,自然会对即将到来的盛会充满莫大的期望。正在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的时候,父亲出现在眼前:“去拿你的书来",宛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作者正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我”的情绪的对比,激发人们对孩子的同情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恶,进而引起人们对儿童教育的严重关注。

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于表现力,如“于是,完了”,一语双关,把所见赛会之冷落和希望得不到满足的失望、惋惜之情充分表现出来。写准备去看五猖会时的欢乐情绪:“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真有画龙点睛之妙。题为《五猖会》,所记述的却都是五猖会之前的事情,这种剪裁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匠心,有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鲁迅去看五猖会的心情,早被“背书"的事冲得荡然无存,开船以后的一切活动于他全然无味了。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基本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说是鲁迅先生所有文章中,笔调最温暖的一篇。此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满怀诚挚之情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长妈妈虽然没有文化,甚至有几分粗俗,还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通过对长妈妈形象的刻画与儿时记忆叙述,作者表达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

3

走尽鲁迅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童年的东西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这种味道等到长大后,再怎么找也找不回了。鲁迅的童年有母亲般的唠叨、父亲的惩罚、上学时的顽皮、宠物被踩死的气愤……他的童年也吃菱角、罗汉豆、香瓜。他虽然是伟大的作家却有着和普通人一样普通、快乐的童年。

李子初開日日新,

昱乎晝夜讀聖經。

欣欣向榮兒時願,

作揖重振豪傑心。

作为初一的学生,也许我们不懂鲁迅,但是读他的书能引起我思考,这就是一种收获。《朝花夕拾》中藏着铁汉一颗温柔心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鲁迅。他告诉了我们,有一种温馨的回忆,叫童年。沿着先贤的脚印,我们将奔向属于我的人生路。

(文字稿整理来自:李昱欣  李亦韩同学的课件)

【评点】:《朝花夕拾》的读书分享会上,李昱欣和李亦韩两位小女孩合作,不论是精美的PPT还是生动的演说,她们精彩的分享让我们惊艳。从走近鲁迅——走进鲁迅——走尽鲁迅三个板块来设计,她俩娓娓道来。初识周树人,邂逅民族魂,孩子们在和先生的《朝花夕拾》的这份遇见中,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初一孩子的不简单!

     最后,一首李昱欣同学的藏头小诗:

                     李子初开日日新,

    昱乎昼夜读圣经。

    欣欣向荣儿时愿,

   作揖重振豪杰心。

完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