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航天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正逢其时

文:雨菲  《卫星与网络》杂志主编

当我们讨论北斗产业乃至整个太空产业的时候,往往会发现,风险投资和其他投资对这个产业的投入程度,远远不如国民经济当中的其他产业。

搜索网络,可以发现关于北斗产业的基金规模,一来数量不多,二来规模有限。我们所发现的、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北斗产业基金屈指可数。其融资规模最大的不过100亿,实际的第一期投入只有10-30亿。其余基金的融资规模只有10亿元上下。

北斗产业兴起以来,资本对这个产业的参与程度就非常有限,目前北斗板块共有上市公司19家。商业银行对北斗企业的授信活动似乎也很有限,规模最大的一次为100亿元。

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听说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北斗产业乃至整个航天产业。许多雄心勃勃的火箭计划和星座计划,至今还在为千万甚至百万规模的投资而奋斗。相比之下,中国移动一家企业在2015年就拿出了400亿元做风险投资。中国电信的投资规模略小,也在2016年达到了70亿元的规模。北斗乃至航天产业在投资者面前的份量与产业潜力相比,真是太不相称了。

最近公布的一条新闻或许会给业界带来更多的乐观,被业界称为“大基金”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向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6.8亿元,支持这家企业实施收购、并购、研发等活动。

然而“大基金”的核心关注点并不是航天,而是集成电路本身。如果需要在航天产业领域做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无论“大基金”还是其他投资基金都不是完全适用。实际上,放眼国内投资界,我们甚至无法找到一家专注于航天产业的投资基金。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

一方面是因为北斗产业和航天产业本身的发展不够成熟,外界投资对它们的前景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的投资者本身就相当急功近利,恨不能今天投入资金,明天就翻一番。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热钱不断涌入正在升值的市场,古董、黄金、蔬菜、药材,当然也包括房地产。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手握投资的人们,对于北斗产业的投资应该如何进行,什么样的企业值得扶持,什么样的方向值得鼓励,缺乏充分的了解。因此在产业界有着这样的说法,投资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当企业正努力渡过自己最艰难阶段的时候,投资者往往逡巡不前。当企业开始上升、前景明朗的时候,投资者接踵而至。

我们并不应当要求投资界去做北斗乃至太空产业的专家,然而确实应当建立一种机制,来充当投资界与北斗产业之间的桥梁。通过一个同时受双方信任和依赖的机构或者人群,来实现资本与产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这也是各个行业为自己建立产业基金的理由和必要性。

产业基金不但可以从业外获得资金来扶植整个产业,还可以在业内筹措和投放资金,促进某些短板环节的提高,使产业链的运行更加顺畅,使产业更加强健,使所有置身其中的企业都能受益。

从国内现有的情况看,国家通过公共资金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北斗相关产业基金,并且用它来扶植了一些企业。在这些受扶持的企业中,有些运行得不错,有些却仅仅是为了得到这些基金而存在、靠这些基金维持运行。而且政府基金的目的方向和运行机制,与商业基金是不可能一样的。后者对企业能否良好运转、能否在几年时间里实现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有着更加严格而明确的要求。

随着航天技术的成熟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推进,包括北斗产业在内的整个商业航天活动正在兴起,其中包括商业发射服务、低轨道卫星通信、全球遥感星座等等。这些活动无一不需要庞大的启动资金和运行资金,为商业航天建立自己的产业基金,现在是非常有必要的

航天产业基金还能发挥天使投资的作用。商业航天与其他的消费型产业并不太一样,每一件产品研发都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星座本身还需要不断的维护和补网发射。如果资金不继,可能前期投资会前功尽弃。而不了解行业的投资者,对这样的产业周期是没有耐心和信心的。只有了解行业、熟悉产业特点的产业基金,才能对企业和系统的逐步成熟有着足够的理解与信任,同时也能及时发现企业运行中的问题和陷阱,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中国的航天事业以及航天产业正处在井喷前夜。建立强大的、资金充裕的产业发展基金,尤其是决策机制及投资机制相对灵活的民间产业发展基金,将为这次“井喷”提供足够的动力和源泉,推动中国经济抓住新航天时代的机会,实现升级和新的增长。

感谢您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