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陈氏太极拳图说》第十二讲:“太极之圆”与“四象之变”
太极拳名家 康伟 《中华武术》记者 龚建新
龚建新:练太极拳的人都说,太极拳是圆运动,动作非圆即弧,一环套一环,连绵不断,螺旋缠绕。这种外形动作上的圆运动与内在的阴阳变化是什么关系呢?
康伟:太极拳外形动作上的圆运动只是表象。其实,很多拳种也有圆弧形的攻防动作,但它不是太极拳;另外,假如把长拳的动作变慢,也画弧走圆,那它就成太极拳了吗?显然不是,这只能是长拳慢练,算不上太极拳。
太极拳的圆运动其本质是“四象之变”。
龚建新:四象之变?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上次讲的是“太极生两仪”,下面应该是“两仪生四象”。这“两仪”和“四象”与太极拳的圆运动有什么关系?
康伟:“两仪”说的是阴阳两种不同因素相互作用而最终表现于外的仪态和现象,古人把这些千差万别的现象,按照它们所体现的共同特征进行了分类,归结为“阴”的现象和“阳”的现象,这些仪象都被分成了阴和阳的“两仪”。
虽然事物的外部“象”有“阴象”和“阳象”这两类现象的显现,但现象是由事物内部“阴阳”两种相反性质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最终结果所决定的。
当内部“阳”的因素大于阴的因素的作用时,最终就会显现出阳的“仪象”,而当内部阴的因素大于阳的因素作用时,外面的“仪象”就会体现出阴的“仪象”,这两种因素共存的状态就是“太极”状态。
“太极”就是“阴阳混一”的状态,两种因素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旦相互产生作用,就会产生“阴”或“阳”的现象体现,所以就有了“太极动则阴阳生”的说法。“太极”就是产生阴阳两仪现象的内在作用因素,“两仪”就是太极中两种因素作用产生的外部表现。
龚建新:“太极生两仪”我们搞清楚了,那么“两仪”又怎么生出“四象”了呢?这些概念和我们打太极拳又有什么联系呢?
康伟:从《陈氏太极拳图说》中那个“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四象是指“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这里又出现了四个我们看不懂的概念。
少阳、太阳、少阴、太阴都代表什么意思,要表述什么内容呢?它们和“两仪”又会产生怎么的关系呢?
我们讲太极图的时候讲过,太极是一阴一阳两种相反性质的能量相互作用的统一体,阳能的性质是发散、扩大,阴能的性质是收敛、凝聚,两种不同性质的能量因素相互作用变化,形成了事物现象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体现,也就是说,事物内部性质的变化和事物外部形态的体现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相互对应联系。
如果人们了解和掌握了这些性质和现象之间变化的对应联系和规律,就能从事物变化的表象中明确的认知到事物内部性质的变化,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外部的现象了解内部的性质。
同样的,当我们知道了内部性质的变化趋势时,就可以推断出这样的内部性质变化将会产生出什么样的现象体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尽在掌握中”。
龚建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象和性的关系”。《易经》就是研究象性关系的书籍。
康伟:《易经》中的“卦象”,就是事物变化的现象,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个“象”,从而推断出事物内部性质的对应变化状态和趋势,继而通过对内部性质发展变化规律的把握,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发展改变之后将要产生的相应的现象和结果。
简而言之,《易经》就是一部事物发展变化的“性象”关系学。
龚建新:《易经》中的这种“性象”关系是什么呢?
康伟:这“性象”关系就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这四种关系就把阴阳两种性质的变化和阴阳两种现象的体现做了总体的概括和分类。
具体地讲,“少阳”就是“象阴而性阳”,简称“阴象阳性”;“太阳”就是“象阳性也阳”,简称“阳象阳性”;“少阴”就是“象阳而性阴”,简称“阳象阴性”;“太阴”就是“象阴性也阴”,简称“阴象阴性”。
我们可以看到,在“太阳”和“太阴”这两种性象关系中,性质和现象的阴阳属性是相同的,而“少阳”和“少阴”这两种关系中,性质和现象的阴阳属性是相反的。
为了能比较清楚地理解这四种不同的性象关系,我们举几个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一下。比如我们用手推一辆车子向前走,这时我用的力量是向前伸出的,同时车子产生的现象也是向前走的,从阴阳的属性而言,我的力量是向前发散伸出的性质,是阳性,我们看到的车的现象也是向前的,是阳象,性和象都是阳的属性,“阳象阳性”,性象的关系现在就形成了“太阳”的关系。如果我们现在用手向后拽这辆车了,我用的力量就是向回收而不是向前伸了,我的力量就变成了回收的阴性了,同时车子就要向后倒着走了,表现出向后的阴象了,这时候的性象关系就变成了“阴象阴性”,就是“太阴”的关系了。
龚建新:这个例子大家都好理解,有什么样的性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这和我们常人的认知思维是一致的,但是“少阳”和“少阴”这两种关系就不好理解了。
康伟:“少阳”和“少阴”体现的是性质和现象恰好相反,实际上这两种性象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常见的,只是我们没有关注而已。
比如我们开着一辆车向前跑,当遇到情况时,我们开始踩刹车减速,这个时候我们用的不是动力,而是刹车的制动力,是收住车辆的力量,属阴性,但此时车虽然在减速,但它的运动还是向前的,还是阳象,整个刹车的过程中,都体现了“阳象阴性”的性象关系,就是“少阴”的关系。
再比如我们都熟知的射箭运动,把箭搭在弓弦上向后拉,我们看到的外部现象是箭向后运动,是阴象,但越向后运动,向前的力量就越大,这个力量就越呈现出阳性,性质的变化和现象体现正好相反,产生了“阴象阳性”的“少阳”的性象关系了。
龚建新:通过上面的实例,我对“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就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了。这也像拉伸或压缩一个弹簧,拉伸时,弹簧形状伸长,劲力向回收,这时属于“少阴”;放开弹簧,弹簧形状收缩恢复原状,劲力也向回收,这时是“太阴”;压缩弹簧时,弹簧形状收缩,劲力却向外膨胀,这时是“少阳”;放开弹簧,弹簧向外伸长恢复原状,劲力也向外,这时是“太阳”。
康伟:无论自然万物的性象变化多么复杂多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这四种形式的阴阳性象关系之中,随着自然阴阳连续不断变化,这个“四象”也在不断进行着互相的转化,而非一成不变地处于静止固定的状态。
龚建新:我看陈鑫在书中给了一个“一年混沌气象图”(图1),他这是在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在讲述四象的变化吗?
康伟:是的。古人常以天地阴阳气象、春夏秋冬的交替来表述阴阳四象相互转化的过程。古人认为天地阴阳之气的作用变化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变化,实际上这个四季气象的变化就是“四象”变化的具体体现。
从图中看到,古人把阴阳变化形成的24节气分为四等分,冬至到春分这一阶段,在四象之中属少阳,在这一段阶段中,天地之阳气自冬至开始不断生长、由小渐渐变大,这时候内部的性质是在长阳,属阳性,而阴气在渐变消退,虽然是阳长阴消,但在此阶段变化过程中的每一时刻,阴的成分还是大于阳的,两个因素产生的综合结果还是阴大阳小,所以产生的作用现象还是阴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冬至到春分这一阶段看到自然界万物的形象还是万物枯槁,感受到的还是寒风刺骨,皆为阴寒之象,就是到了立春,进入了春季,但人们还是要穿着厚厚的衣装,所以春季是少阳状态,是“阴象阳性”,阳在起作用,但实际现象上感觉不到阳的效果。
到了春分这一时刻,从图上看到,阴和阳的比例基本上相等了,这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感觉到“吹面不寒杨柳风”了。春分之后,阳的比例开始大于阴了,而且阳还是不断长大,阳的生长是变化的主导,还是阳性,而外部的气候表现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已经逐渐感觉和煦温热了,厚重保暖的衣着也渐渐穿不住了,阴寒之象被温阳之象代替。随着气候逐渐推进到了立夏,进入了夏至,温阳就发展成了炎热的极阳之象,在春分到夏至的这一阶段中,阳气一直在壮大成长,外部的气候体现也是阳之象,是“阳象阳性”的太阳状态了,春分就是由“少阳”状态转化为“太阳”状态的转化点。
再继续看,图中夏至到秋分这一阶段,到了夏至阳气壮大之极了,我们前面讲阴阳变化的太极图时,已经知道了阳极生阴,在极阳之中,收敛性质的阴气开始生长了,发散性质的阳气的消弱也就开始了,图中看到,内部的阴从小到大在渐变生长,阴的成分在不断增加,内部主要性质是长阴,以阴为主导,同前面“少阳”的道理一样,虽然在长阴,但这一阶段的每一时刻阳还是大于阴的,外象上还是表现为阳象。所以在这一阶段,虽然是阴性为主导,但气象的表现还是很热,我们经常说“秋老虎”,就是说已经过了立秋进入秋季,天气还是燥热的,但外面再热,内部还是不断长阴的阴性。
龚建新:说到秋季,人们用“金秋十月”来表述。为什么叫“金秋”呢?难道是因为秋季是一片金黄的景色?
康伟:实际上“金秋”不是在形容秋季外部的景色,而是在阐述秋季内里的性质。秋季阴气渐盛,阳气渐消。阴气之性主收敛肃杀,万物生长之气机也随天地之气的变化而开始收敛纳藏了,这种收敛的性质在“五行”当中属于金性。火性炎上,水性润水,木性生发,金性收敛,土性中定,火水木金土代表五种性质。秋季天地之气以阴气的收敛之性为主导,所以农历十月阴气渐盛的时节称为“金秋”,秋天之气性属金,说的是内性而不是外象,而这一阶段的性象关系就是阳象阴性的“少阴”状态,夏至就是由“太阳”向“少阴”转变的转化点。
龚建新:从图上看,在秋分这一时刻,阴和阳的比例如同春分一样,也是相等的。虽然相等,但是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吗?
康伟:当然是不同的。虽然春分和秋分外在的气温可能相差不多,但是,春分是阳长阴消达到了等比状态,是主阳性,而秋分则是阴长阳消的等比状态,是阴性。这两种状态的性质是完全相反的。一过了秋分,阴的比例每时每刻都比阳大了,气候的现象也基本上呈现出“秋风瑟瑟的”阴寒之象,人们的衣服也开始越穿越多,过了立冬,阴寒之气盛极,天地间一片寒凝之气象,万物之生机皆收敛闭藏了,呈现出了典型的“阴象阴性”的“太阴状态”,而秋分就是由“少阴”向“太阴”转变的转化点。而到了冬至,阴盛之极,极阴之中又开始了阳的生长,“太阴”又要开始向“少阳”变化了。这样,随着“阴阳”这个“两仪”周而复始的不断变化,“四象”也就循环往复,不断产生着交替的变化,两仪的变化产生了“四象”的变化,这就自然形成了“两仪生四象”的结果。
龚建新:通过上述讲解,我们理解了“两仪生四象”,认识到了四象之变的规律,特别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更是体现了这一规律。可是,这个“四象之变”和太极拳的圆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康伟:通过以上对四象变化过程的解读,我们会从中发现一些十分重要的特征。从“一年混沌气象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冬至到夏至这个半个圆中,整个过程都是在长阳,都是阳的发散性质;从夏至到冬至这半个圆,整个过程都是在长阴,都是阴的收敛性质。从“少阳”变化到“太阳”,是由“阴象阳性”变为“阳象阳性”,象变而性不变;从“太阳”变化到“少阴”,是由“阳象阳性”变为“阳象阴性”,象不变而性变了;从“少阴”变化到“太阴”,是“阳象阴性”变为“阴象阴性”,又是象变了而性不变;从“太阴”变化到“少阳”,是“阴象阴性”变化到“阴象阳性”,又是象不变而性变。我们用下面这张图表进行一下归纳和对比(图2)。
从表中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同样的外部现象中,会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性质,而同样的内部属性,又会体现出截然不同的现象,所以,内部的阴阳变化运行一周,就产生了四象的交替变化,有时性质和现象相同,而有时性质和现象相反。我们总说太极拳运动是圆运动,而这个圆运动的实质是阴阳变化产生的四象往复转换的一个环形变化过程,这才是真正的太极运行变化的圆,而没有阴阳四象的变化,仅仅是用外形动作比划出一个圆形,那根本就不是“太极圆”,所以说“不识四象之变,不成太极之圆”。
龚建新:我还是不太明白,“四象变化”和太极拳的圆运动到底是什么关系,您能具体讲解一下吗?
康伟:具体说来,我们就要明白太极拳的阴阳是什么。《太极拳论》中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实际上,这个论述讲的就是太极拳的外形动作(象)与太极劲的内部性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我的手做了一个前伸的动作,我的力量也是向前推出的,这个你一定没意见,阳象阳性,性象相同,都好理解,但现在我的手在向前伸,而我产生的劲力在向后收,像吸尘器一样在向里吸,你会相信吗?这个一般就不好理解了,手向前伸劲力向回收,这怎么可能呢?但太极拳的阴阳变化就要你能产生这个结果——阳象阴性,性象相反,少阴之状态,这也就是真正的“捋”的实质。
所以,掤捋挤按不是那些简单比划的外形动作,而是四象的性象变化的四种结果和作用体现。如果不搞懂四象的变化规律,你练一辈子太极拳也不会有真正的掤捋挤按,所以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写到:“少阴少阳,皆引人之进也,太阳太阴皆击人之出也。”
龚建新:手向前伸,却产生向里收的劲力,这是“少阴之劲”,这真是让人难以理解。那么,手向里收,也会产生向外的劲力,这应该是“少阳之劲”了,这可能吗?如此说来,太极拳的圆运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四象之变”,就是要把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个过程都体现出来,就像一年春夏秋冬一样都经过了,才是一个完满的圆形运动。
康伟:是的,四象中缺一项都不是一个圆满的圆运动。下一次我们就来看看这四象变化是如何决定着太极拳的运行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