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为何“棒打鸳鸯”下的爱情会更紧密?

亲爱的网友们,这是《知音》一个全新的栏目,关于女性爱情、婚姻、家庭、职场、人生和自我的问题,都将和你们一一探讨。

在上次的课程中,给大家讲解了吊桥效应发生的原因、生活场景中的运用以及如何辨别真爱。其实在心理学范畴里,还有关于爱情的很多效应,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将会一一说明。今天要说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相爱,但由于双方家族的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大的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心理学家德斯考尔在对爱情进行的科学研究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或长辈或者出现其他外力干扰恋爱双方的爱情关系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更强烈,恋爱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牢固。这种现象就被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那究竟是什么心理让这些被“棒打的鸳鸯”关系更紧密呢?心理学家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选择自由和所选对象喜欢程度之间的关系。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独立自主,而不是受人控制的傀儡。一旦他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选择,并把这种意愿强加给自己时,人就会觉得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这种心态会促使他们做出相反的选择,甚至会增加对自己所选事物的喜欢程度。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

另一种解释,是从维持认知平衡的角度来说的。一般情况下,人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都是从内外两方面对寻找理由,当外在理由消失后,就会从内部去寻找依托。恋爱双方渴望接近彼此的行为可以解释为,由于双方内在的情感因素和外在亲人朋友的支持。当亲人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时,便削弱了恋爱的外在理由,导致恋爱者的认知出现了不平衡,于是,他们只好把内在的情感因素升级,以解释自己依恋对方的行为,使自己的认识重新处于平衡状态。

这便是青春期孩子在异性交往中,容易把友情当做爱情的重要原因。因为好奇心和个性的互补,交往双方更容易获得满足感。但许多老师和父母通常的反应都是紧张焦虑,如临大敌,认为早恋必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影响学习成绩,导致性过失等等,从而用权威者的姿态进行野蛮、极端的干预,比如批评、打骂、羞辱,勒令禁止双方进来往,全面监视一举一动。然而,这种做法常常事与愿违,很多时候原本只是青春期的互有好感,情愫朦胧,因父母的反对和“贴标签”的行为,让孩子们把满足感解释为双方的依恋,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形成一致对外的“抗战联盟”。

那么,父母们应该如何理性对待孩子们的青春期感情问题呢?我觉得,首先,家长们要认识到这是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是普遍、正常的现象,不必过于惊慌和紧张。

其次,辩证积极地看待青春期感情问题。孩子可以锻炼与异性的交往能力,使个性更趋于完整;可以在学习上互相勉励、促进,在生活上也可以互相帮助等等。

以平等、共情、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一起探讨爱情。首先肯定他们的珍贵情谊,讲解什么样的感情才是爱情;再来客观地指出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之前,感情的冲动性、易变性、关系的的不稳定性都将对双方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父母用长者的经验和智慧,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要相信孩子,给与他们考虑和做决定的机会。

作为成年男女来说,自由恋爱是其基本权利,但如果面临父母反对时,不妨理智地与他们交流一下看法,全面综合地考虑父母反对的理由,而不是把恋爱建立在逆反、抗拒、维护自尊和满足好奇上。要理性对待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不要觉得外界阻扰越大,越要爱得荡气回肠。或许在旁观者的眼中,两人的爱是轰轰烈烈的,但事实证明,这样成就的婚姻很多最终都走向了离婚。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曾提出过爱情三角理论,他认为爱情由三分部构成:激情passion、亲密intimacy和承诺commitment。其中激情是爱情的情感成分,指情绪上的着迷,主要包括情感和性欲;亲密是爱情的动机成分,指心理上喜欢的感觉,主要包括联结感、紧密感和喜爱;承诺是爱情的认知成分,指心里或口头的预期,主要指决定与另一个人建立长期关系的意愿与决心。只有同时具备三要素,才称得上是爱情。

那么,在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下产生的感情一旦脱离外力的干扰,回归到正常的转态下,由于没有了让其紧密联系的力量,恋爱双方的缺点就很容易暴露,再加上生活琐事的烦恼,这种在逆境中迅速发展的感情很容易被消磨和打败。所以,建立一段稳定、持续的爱情需要双方耗尽毕生的精力去培育和呵护,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归根结底,希望大家在面临父母反对的时候,能够冷静地审视感情,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出不会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如果大家还有任何困惑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挑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出解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