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同学所说的“中国神药”

大学时的同学小松忽然给我发来两条微信。一条是一张图片,拍的是中成药藿香正气液的外包装,另一条写着四个字:中国神药。

我问他为什么突然给我发这样的微信。他说:“几天前打篮球,完了吹空调,之后就拉肚子,拉了好几天都不见好。昨天去药店买药,卖药的小姐姐给推荐了藿香正气液和另外一种中成药。我就买了她推荐的药,买回家一吃,今天就好了。不愧是中国神药啊!”

这有什么好惊奇的!?藿香正气液能治疗因伤寒伤湿引起的腹泻,是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都知道的事情。

我小时候肚子一不舒服,母亲就会买来藿香正气水,然后用剪刀剪开一个小口,滴两滴药水儿在热毛巾上,然后捂在我的肚脐上,捂一会儿就会舒服很多。

我认识的一个女生,每次“吃伤食”了,都要喝一瓶藿香正气水。

大学里军训时,每个班也要配上一两盒藿香正气液,有同学中暑时,旁边的同学就开一支,擦一点在他的太阳穴上。慢慢地,同学就缓过来了。总而言之,藿香正气液(水)的用处还有很多,此处就不逐一列举了。

如此寻常的中成药的如此寻常的功效,为何会令小松感到惊奇呢?大概因为今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新冠病毒迅速蔓延,全球沦陷,人心惶惶。在找不到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的老百姓对祖国的医药抱有很大的望,希望中医中药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在这样的年月里,人们开始倍加关注起中医中药来。两三小瓶儿藿香正气液治好了小松的腹泻,他自然觉很神奇。

藿香正气液确实很寻常,但世间之事,往往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它的配方最早见于北宋陈师文主编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桔梗、甘草(炙),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 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 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 如欲(一本作“要”)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凡阴虚火旺,中焦火盛而作呕作胀,以及温热病,均忌用本方。

细观此方方义,在于芳香化湿,升清降浊,通过调节脾胃升降,以达到正气的目的。具体来说,以藿香辛温散寒,理气和中,芳香祛秽,表里兼治作为主药;辅以紫苏、白芷、桔梗散寒发表,芳香化湿,宣畅肺气,半夏曲燥湿降气,和胃止呕,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佐以白朮、茯苓、陈皮健脾化湿,理气除痰,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宣和胃;使以甘草益中焦,和百药。

附焦树德先生医案一则: 李某某,女,26岁,因八月天气炎热,吃冷饮水果太多,夜卧窗前,睡眠受寒,次日头痛发热憎寒无汗,全身酸懒,脘胀腹痛,呕吐四次,水泄三次,舌苔白腻,脉象浮滑,重按无力。

据此脉症,知为暑夏季节,内伤湿冷,外感风寒,肠胃气乱,寒湿不化,而致吐泻,表证不解而致头痛寒热。四诊合参,诊为暑湿吐泻之证。治以温散化湿,佐以解暑。

处方:藿香10克,紫苏9克,白芷9克,半夏10克,干姜6克,香薷9克,炒扁豆9克,茯苓20克,大腹皮12克,广木香6克,车前子12克(布包),炒白朮6克,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一剂显效,三剂痊愈。

另外,在今年,藿香正气液(水、丸)曾先后两次成为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与试行第八版的推荐中成药,正所谓一跃龙门,身价倍增。这大概也是它能让小松称之为中国神药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更愿意看到紫苏、藿香这一类中药出现在泡菜坛里或者四川人煮的鱼汤里(四川人常于泡菜坛里加入新鲜的紫苏叶以“散花”)。

我前两天在会理弘雷山房吃过一次烤肉,肉烤好了,蘸一点作料,包在一张藿香叶里,里面再包上一小坨饭,吃起来真是香,而且,口感还特别地棒。

文/陈新颜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