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勇哥学《论语》:《为政第二》文字版+语音版

为政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释意】

孔子说:“(君主)用‘仁德’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释意】

作为一个管理者,用制度来管理不算是最好的管理,如果制度不合理或者落实不到位则“民弗从也”。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许多当政者会利用强权强力压服,这样就会埋下隐患,最终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动荡。如果管理者能够以徳服人,德高望重,在言行上时时处处为人楷模,就会“不令而从”,受到大家的拥护和支持——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附注】

北辰:北极星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释意】

孔子说:“三百多篇《诗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思想纯正’不邪恶。”

【感悟】

《诗经》中有许多描述男女之情的诗篇,许多人认为不适合青少年阅读,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其实,诗歌也好,小说也罢,许多作品都是反应了人们真实的感情,只是想要表达作者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或者感受,并没有其他的想法。就是“歪嘴和尚”太多,好好的经给念歪了,或刻意曲解,或断章取义,或剖根究底,或妄加评说,想得太复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想当然地去理解,让作者蒙受不白之冤。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释意】

孔子说:“用政策法规来引导百姓,有刑罚来整顿(压服)百姓,他们只是慑于恐吓,被动地遵守不去做坏事,以避免犯罪受到惩罚,却没有真正的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仪来规范他们,他们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会心服口服。”

【感悟】

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种不同的理政方式。一种是由外而内的“压服”,用严厉的法律来约束国民,让他们臣服;一种是由内而外的信服,因为管理者的德行感召,行为教化让国民具有了主人公意识。相形之下,高下立见。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意】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懂得礼仪成家立业,四十岁知识和经历增多遇事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不怨天,不尤人)六十岁的时候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但不会违反了规矩(法律法规)。”

【感悟】

人的一生是不断积累的一生,是不断超越的一生,起始于猛然醒悟的“志学”,成长于几十年岁月的磨砺,追求于“从心所欲”而有分寸感的至善。没有生命旅途中的起起落落,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磕磕绊绊,也就不会有晚年从心所欲的幸福。

人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都会在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记。相信自己,每一个努力的生命都终会有辉煌的时刻;相信岁月,每一次成长的蜕变都会有丰厚的回报。

【附注】

有:通“又”。

   2.4《论语·为政篇》“人生总结”.mp3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释意】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仪。”

樊迟为孔子赶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仪。”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啊?”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规定的礼仪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了,依规定的礼仪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感悟】

其实,孔子是话里有话的,对孟懿子暗含警告。孟孙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三桓”之一,根本不将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经常有僭越之言行流传于外。孔子是比较重视礼仪的,对此当然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有意借孟孙氏问孝,旁敲侧击地提醒一下——不要违背了礼制。表面是看讲孝道,实则借孝敬父母都要依礼而行提醒孟孙氏要注意为人臣子也不要僭越了礼制。

【附注】

1、孟懿子:鲁国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他的谥号。其父孟僖子仲孙貜(jué)临死之前留下遗嘱让孟懿子向孔子学礼。

2、樊迟:孔子学生,名须,字子迟,少孔子四十六岁。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释意】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子女做事要谨慎,不要胡作非为,让)父母除了为你的疾病担忧之外,不要让他们再为你的其他方面而担心。”

【感悟】

1、同样是问孝,事隔多年之后,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问到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孟武伯作为“官二代”,自幼自然锦衣玉食,一般来说也是飞扬跋扈、没人敢惹的纨绔子弟。如果从小教育不好的话,日后必成大害,为家族蒙羞。

2、关爱是相互的,父母时刻为儿女着想,儿女才会时刻牵挂着父母。我觉得,“孝”和“效”不仅仅只是读音相同,在某些方面,意思上也是相通的。上所行,下所效。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慈,儿女孝,合家笑,这才是真正的“孝之道”。

【附注】

1、孟武伯,仲孙彘(zhì),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

2、其他几种理解:

(1)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子女的,他们最担心子女会生病,所以作为子女的要对日常生活多加注意,少生病,少让父母担心,这就是孝道了。

(2)作为子女,应该忧虑父母的疾病,其它的不用太多操心了,不干涉父母的其他事情,这是孝道。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释意】

子游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的人所谓的‘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如果这样的话,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心存敬意,(养活父母)和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感悟】

百善孝为先。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什么是孝?如何去孝?却又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了。为孝之道,精神先之,物质次之。父母不在乎儿女给自己多少钱,不在乎买多少东西,他们在乎的是孩子们常回家看看——陪伴是最好的“孝”!

【附注】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céng)是以为孝乎?”

【释意】

子夏问孝道。孔子说:“子女在父母面前总是保持和颜悦色,是很难做到的;有事要做的时候,年轻人应该主动上前效劳;有酒饭,要让年长的人先吃,难道这也可以认为是孝吗?”

【感悟】

孝敬父母,不只是能才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也不仅仅是在饭桌上表现得有礼貌一些,这些都只是表象,算不得真正的孝。真正的孝就是在父母面前总是阳光灿烂,不让他们担心,不让他们挂念;真正的孝就是和父母说话的时候心平气和,不因为他们能包容和原谅我们随意发脾气。

【附注】

曾:竟,竟然。

2.8《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mp3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释意】

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反对意见和自己的疑问,像个愚蠢的人。可是,当他回到自己家里,不断反思自己,也能有所收获(创新),可见颜回并不愚蠢。”

【感悟】

有一个词语叫“大智若愚”,颜回应该就是这样的人吧!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但并不一定赞同;虽然没提出问题,但并不一定没疑惑。不赞同的,不一定不对;没问题的,不一定都明白。作为一个学习者,要如颜回,学会像牛一样,先要多方吸纳,等有空的时候,再静下心来,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反刍一下,这样才能消化得更好。如果不思而疑,不思而问,也不利于真正掌握所学的东西。

【附注】

回: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最得意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事师,以德行著称。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一致。后世尊其为“复圣”。

2.9《论语·为政篇》“回也不愚”.mp3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释意】

孔子说:“考查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所采取的方法;了解他的心思,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这样全面考察一下,)这个人哪能隐藏得住呢?这个人哪能隐藏得住呢?”

【感悟】

我们经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意思是说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非常不容易。其实,要想了解一个人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难,我们可以从他的交友、做事、为人等几个方面进行外围观察。如果细心的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判断、分析,一定可以对这个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岁月面前,人都是透明的,无处遁形。我们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某一个人,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但我们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附注】

廋:隐藏,藏匿。

2.10《论语·为政篇》“察人三项”.mp3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意】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新感悟,(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感悟】

苏东坡有句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几乎所有的书籍,本就是一千个读者,一千种解读的东西。其实,我觉得这还不止。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心情读来,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年龄读来,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时间读来,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所谓“常读常新”,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而那些常读常新的人,无疑也就具备了为人师的基本素养。

2.11《论语·为政篇》“温故知新”.mp3

2.12

子曰:“君子不器。”

【释意】

孔子说:“一个君子不能像一件器物,只有一种用途。”

【感悟】

其实,我不赞成老夫子这话。人生而不同,各有所长,如果能做得出色,只有一种“用途”又如何呢?非得去做“全能冠军”吗?做好自己,守好本职,安安静静地做一个有用的“器物”,不也是有价值的一生吗?

【附注】

本章可参阅5.4理解。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释意】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样就可以称为君子了)。”

【感悟】

许多人都是说的多,做的少。“口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一个能称为“君子”的人,一定是“做而论道”,而不是“坐而论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做永远比说重要!

2.12-13《论语·为政篇》“君子不器”+“先行其言”.mp3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释意】

孔子说:“君子是彼此团结,不是相互勾结;小人是相互勾结,而不是彼此团结。”

【感悟】

一群人如果仅仅是因为暂时的利益走到一起,看起来目标一致,实际上貌合神离,其力虽猛但不久,其行虽快但不远。一群人,如果走了共同的“革命目标”,纵然相隔千万里,心也会紧紧相连,其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其前途也是不可估量的。只有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才能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附注】

周:以所谓的道义来团结人。

比: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

 2.14《论语·为政篇》“周而不比”.mp3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释意】

孔子说:“只是读书,不去思考,就会被书上的东西所蒙蔽,容易上当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充满疑惑,是很危险的。”

【感悟】

当今社会,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读得太少,想得太多。光读书不思考,就像牛吃草不咀嚼,或者咀嚼了而不下咽,劳而无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光思考不读书,就像低头前行不看路,走得越快,可能离正确的路就越远。且读且思且行,人生才有更美的风景。

 2.15《论语·为政篇》“学思结合”.m4a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释意】

孔子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慢慢)消失了。”

【感悟】

一个单位也好,一个班级也好,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成员的思想动向。只有积极弘扬正能量,坚决抵制不良风气,长善救失,才可能使一个集体风清气正,富有战斗力。

【附注】

如果把“攻”理解为“治”“研究”,就会有另一种译法:“从事不正确的学术研究,这是祸害啊!”

 2.16《论语·为政篇》“玫乎异端”.m4a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释意】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怎么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感悟】

做学问必须老老实实地做,容不得半点虚夸。当下世界信息爆炸时代,信息量的更新速度已经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古人尚可“皓首穷经”,现代人恐怕穷其一生也难达现有知识之亿万分之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于自己不清楚、不明白、不知道的方面,不要妄加评论。承认无知不丢人,最无知的就是不懂装懂,不会装会。

【附注】

由:孔子学生,仲由,字子路,卞国人,少孔子9岁。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释意】

子张想学习做官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有疑惑的地方先有所保留;就算是自己非常有把握的地方,也要谨慎地表达,这样就能少犯错误。多观察,有疑惑的地方,先放一边;就算是自己非常有把握的地方,也要谨慎地施行,这样就能减少事后后悔。言语少过失,行动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其中了。”

【感悟】

儒家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仕做官是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途径。子游说:学而优则仕。他认为弟子们学好了本领是应该报效国家的。怎样为官呢?无非就是“说”和“做”两个方面。说话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言,就不会祸从口出;做事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行,就不会追悔莫及。其实,不唯做官从政如此,无论做什么事情,也是一样的道理。

【附注】

子张:孔子学生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少孔子48岁。

干禄:干,求也;禄,旧时官吏的工资。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释意】

鲁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让老百姓信服呢?”孔子回答说:“重用正直善良的君子,让他们位居那些小人之上,老百姓就会信服于你;如果让那些小人身居高位,提拔重用,凌驾于正直的君子之上,老百姓就不会信服于你。”

【感悟】

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提到“亲贤臣,远小人”,告诫刘禅不要任用奸佞之人。其实,孔子所说的也是类似的意思。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不单单体现的是施政者的谋略为人,实在是关乎国家治乱之命脉。用人恰当,则民服,则国治;用人失当,则民怨,则政危。孔子此言,话里有话,暗示鲁哀公用人不当,使鲁国“三桓”把持朝政,惹得怨声载道。

【附注】

哀公:鲁君,姓姬,名蒋,定公之子,继定公而即位,在位27年,“哀”是谥号。

错:措,放置。

 2.19《论语·为政篇》“哀公问政”.mp3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释意】

季康子问道:“要使百姓严肃认真,尽心尽力,互相劝勉,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如果你有对百姓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的事情也就严肃认真了;如果你能孝顺父母,关爱儿女,百姓也就对你忠心耿耿了;如果你能提拔任用贤人,悉心培养能力欠缺的人,百姓也就会互相鼓励,努力上进了。”

【感悟】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如何让自己的下属信服自己?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给他们做出样子。光靠吼,光靠压,是没有多大效果的。“上所施,下所效”,你怎么做,你的下属就会怎么做。推及到我们的教育上也是同样的道理——你想让学生爱上阅读,自己必须是一个爱书的人;你想让学生讲究卫生,你就必须是一个干净利索的人。许多时候,不是我们目标不明确,也不是方法不够用,而是我们对别人要求太严格,自己却言行不一,才导致了“民弗从也”的不利局面。

【附注】

季康子:季孙肥,鲁哀公时正卿,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力的人。“康”是谥号。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释意】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国家管理)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啊,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用这种好的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参与政治的?”

【感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能参与到国家管理之中,有机会制定或调整方针政策,服务于民,让老百姓受益,固然很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去做官,做官也不是为国效力的唯一途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爱国,就是参政。有一句话说得好:“我怎样,我的祖国就怎样”。诚然,当下的许多制度有许多不尽如意之处,这也是国家发展进程上的必然阶段——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建国之初就可以把所有的制度都制订得非常完善。在短期内,无法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做?抱怨没有任何用,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警察维护好治安,教师教好学生,医生照顾好病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如此,我们的国家不就会慢慢变好了吗?

 2.21《论语·为政篇》“孝乎惟孝”.mp3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释意】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那怎么可以呢?就像大车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没有安横木的軏,怎么能前进呢?”

【感悟】

诚信是为人之本,人无信不立,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真不知道他还能做些什么?就像一辆车子一样,没有了“輗”和“軏”,缺少了关键的地方,怎么能前进呢?人也一样,没有了诚信,在这个世界上将寸步难行!

【附注】

古代用牛拉的叫大车,用马拉的叫小车。两种车都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那横木,大车上的叫做“鬲”,小车上的叫“衡”。鬲和衡两头都有一个关键的部分,“輗”是“鬲”的关键部分,“軏”是“衡”的关键部分。车子没有这两个关键部分,自然无法套住牲口,那怎么能走呢?

2.22《论语·为政篇》”人而无信“.m4a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释意】

子张问道:“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感悟】

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整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在不断调整中逐步完善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新的东西增加进来,也会有不合时宜的东西被淘汰出去。在这增减之间,也一定有最根本的东西,“一以贯之”,始终不会改变。我想,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可知也”的部分。那孔子所说的“可知也”的东西是什么呢?我想:这应该就是曾子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和“恕”。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释意】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跑去祭祀他,这就是献媚。眼见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视而不见,袖手旁观,这就是怯懦。”

【感悟】

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底线,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能做,都要心中有数。做人不能突破底线,没了做人的底线,也就没了做人的尊严——这是非常可悲甚至可怕的!

【附注】

在古代,祭和奠是不同的。祭,是求吉,祈福。奠,凶祭,人初死,陈设饮食安其灵魂。

相关链接:

1、张学勇:我只想读几句《论语》罢了,招谁惹谁啦?

2、勇哥与《论语》

3、张学勇:宅居在家学孔子,吃吃喝喝有讲究

4、跟着勇哥学《论语》:再读《论语》之“学而时习之”

5、跟着勇哥学《论语》001——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不快乐还不如不学

6、跟着勇哥学《论语》002——立好人生之“本”

7、跟着勇哥学《论语》003——请远离花言巧语的人

8、跟着勇哥学《论语》004——反省是成长进步的阶梯

9、跟着勇哥学《论语》005——“烹小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0、跟着勇哥学《论语》006——“礼之用”,到底是何为“贵”?

11、跟着勇哥学《论语》007——花香蝶自来

12、跟着勇哥学《论语》008——“慎”什么“终”,“追”哪个“远”

13、跟着勇哥学《论语》009——懂我的人,不用解释;不懂我的人,解释了也没用

14、跟着勇哥学《论语》010——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15、跟着勇哥学《论语》011——为政以德,做“下属”的榜样
16、跟着勇哥学《论语》012——不要做口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17、张学勇:“君子”应该是个什么“东西”?(跟着勇哥学《论语》013)

18、张学勇:深刻的思考,远胜过肤浅的抢答(跟着勇哥学《论语》014)

19、跟着勇哥学《论语》:《学而第一》文字版+语音版

张学勇,男,山东泗水人,一级教师。北京睿师育人教育科技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道弘教育集团特聘讲师,泗水县首届儒学讲堂名师、泗水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泗水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泗水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手,第二届“爱心杯”全国优秀班主任获得者。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中华校园》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杂志封面人物。在山东、湖北、甘肃、安徽、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云南、河南等地与交流分享100余场次。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长按    关注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