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文物刚刚出土,专家激动地指着说:技艺已经失传了2000年

1988年,河南洛阳西工区的一处战国墓葬中,陪葬品并不多,但是有一面铜镜的出现却让现场沸腾。年长的工作人员老泪纵横,年轻的工作人员则激动不已,不光是因为它的做工精美,而是因为它的制作技艺太过罕见,已经消失了整整2000年。

其实,青铜器在中国商周时期,才是技艺的巅峰。那时候的青铜器,要么厚重雄浑,比如后母戊鼎;要么小巧精致,比如四羊方尊。但是,随着战国时期陶瓷器及铁器的发展,青铜器也逐渐开始谢幕。在汉代时,几乎所有的青铜器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唯有青铜镜被保留了下来。

无论其它材质的制品如何当道,青铜镜的地位依旧无法取代。它一直持续到清朝,历代都有各种各样的特点。比如在汉代,就是青铜镜的一个巅峰,汉镜不光用料考究,纹饰精美,还诞生了许多匪夷所思的品种,比如在上博收藏的几件“透光镜”,总是文物爱好者津津乐道的焦点。

既然青铜镜存在的时间这么多,又是日常用品,还不易腐蚀损坏,保留下来的特别多。即使是现在的收藏市场,都有大量的青铜镜,价格也不昂贵,为什么专家会对战国无名墓葬出土的青铜镜如此重视呢?

原因是它叫透雕镜,有着非常特别之处。就拿当时出土的这面透雕镜举例,它的正面与普通铜镜别无二致,具备正常的实用功能。它的背面却分为透雕与不透雕的两个区,内区的图案是弓身龙形,巨龙仪态威严,张着血盆大口,仿佛要腾云而去,又像是直扑向前。外区则是一周双重环纹,四角是比较少见的圆圈纹。

看起来,这件青铜镜的纹饰重重叠叠,非常具有层次感。这是因为它的背面和正面是分开铸造的,背面相对粗矿,正面更为细腻,它们先是以不同材质单独制作,然后进行雕刻,再扣合为一体。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其实包括了二次铸造和透雕等工艺。更为讲究的透雕镜,还使用了镶嵌技术、错金银技术,让文物看起来华贵无比。

就因为做工复杂,在当时也是耗费巨大的奢侈品,但因为颜值超高,是战国时期贵族们追逐的佳品。但是,这项技术在汉代就已经失传,目前有据可考的14件透雕镜,无一例外都是在此之前的。而且更为遗憾的是,这14件透雕镜,大部分出土于解放之前,很多已经流失海外或者下落不明。

根据透雕镜出土的地址,人们普遍认为它当时就产于洛阳和湖南地区。然而, 1931年,洛阳金村大墓一次性出土了四块透雕镜,方圆各半,其中日本千石唯司、美国堪萨斯市美术馆各拥有两块方镜,日本卢屋黑川福三郎处收藏了两块圆镜。再往后论,就是1988年出土的这一块方镜。当然,1996年又有一件圆镜被发现,这是后话。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情况屡见不鲜。许多精美的技艺,就因为某一个或某一些手艺人的离开而消失。大名鼎鼎的中国瓷器,随着朝代的更迭,都有新的特点。虽然是技术创新,但也因为战乱导致人才断层,带走了核心技术有关。透雕镜也是如此,在战国时期兴盛,却也随着秦汉战争而凋零,到了汉代再无出土。这一面透雕镜,便是对艺术的缅怀,对历史的叹息。它理当成为国之珍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