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一语道破教育孩子的真谛:小时候斗勇,长大了斗智
原创首发|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转载请联系授权
01
孩子不听话,父母可不可以打?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
有人认为棒打出孝子,觉得打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在其他方式不能奏效的时候,打两下也未尝不可。
也有人认为“只有不会管的家长,没有管不好的孩子”,用打解决问题,是家长无能的表现。
在现实中,有打出来的好孩子,也有打废了的熊孩子,有苦口婆心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有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的孩子。
到底怎样做才更恰当?笔者特别赞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的观点。
她说,孩子教育要分年龄段,不同阶段的方法要不同,绝不能颠倒。总的来说,就是小时候斗勇,大了就要斗智。
02
什么是斗勇?个人理解,当然就是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手段,也包含打两下。
孩子幼年只是一张白纸,父母在智力、体力等方面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都需要大人教给孩子。
如果孩子不听,用一些强制手段也未尝不可。
比如在孩子幼儿时期可能电门好奇,总是用手去摸,你怎么说都不顶用,那么在他的手上打一下,就能解决问题。
有时候孩子提一些无理要求,你不满足就躺在地板上撒波耍赖,你不搭理他或者干脆在屁股上打几下,就能立竿见影。
就算是孩子,也应该树立起规则意识,心中有所敬畏。
而父母这种身份,要求在孩子面前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做那个让孩子敬畏的人。
03
当老师的都知道,如果班里一个学生父母管不了,那么老师也肯定管不了。
笔者就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天天违反纪律,上课迟到了连报告都不喊推门直接就进教室。
你对他进行批评,轻则顶嘴较劲,重则扭头就走,根本就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身为老师当然不能容忍,否则这个班就没法管了。
只好找家长,结果他的父母都来了。在办公室里巴拉巴拉说了半天,可以听得出来,那个学生在家里不是孩子,是一家人的祖宗。
最后他爸爸无奈地说:“老师实话告诉你吧,这个孩子我们从小就没管住,现在我们也没办法。我们如果批评狠了,会在家里闹得鸡飞狗跳,日子根本没法过。要不我们换一个学校吧!”
幸亏家长还特别明事理,把孩子换了个地方。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将来会什么样子。
说实话,如果那学生小时候不听话,他爸上去给两巴掌,不至于到无人能管的地步。
04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随随便便打孩子,将打作为常规的教育方法。
我们只是在其他教育手段失效的时候,才可以采取一些硬性的措施。
而且,打孩子也有技巧的,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才行:
一是表情够严厉,让他明确知道你的态度。
就算你心里只是想给他做做样子,也不要表现出来。做样子也要做真,否则还不如不动手。
二是千万不能打要害部位,以免失手。
因为打孩子出现恶性事故的事情不是没有,其实打孩子不是想给孩子多少痛感,而是传递你的怒感,表明你的原则。
三是打完后留给孩子反省的时间,之后和他谈心。一定跟孩子把道理讲清楚,让他知道错误,并消除他心中的不满;
四是不能马上对其进行补偿。
有的父母一生气打了孩子几下,然后就心软了,给孩子做好吃的,买好玩的,仿佛自己做错了一般。这样做,很容易前功尽弃。
要记住,打孩子的目的是为了不打,是为了给孩子树立起规则意识。
俗话说“常骂不惊,常打不怕”,偶尔打两下管用,那些天天打的孩子,其实和不打一个样。
尤其当孩子长大了,进入了青春期,就进入了“斗智”的阶段。
05
青春期的孩子,掌握的知识更多,自尊意识越来越强,逆反心理越来越强。
虽然他们还不成熟,但自以为已经成熟,甚至开始不把家长放在眼里,觉得家长已经落伍。
这时候,我们就不能再以父母的身份来强制孩子做事情,而要对孩子平等相待,和他讲道理,让他有被尊重的感觉。
其实教育孩子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孩子大了,我们就要放低一点姿态,站在朋友的角度和他们交流。
此时,让孩子接受你,进入孩子的内心比什么都重要。
毕竟我们的阅历要比他们丰富得多,只要建立沟通的管道,不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慢慢渗透过去。
千万不要倒过来,小时候一直惯着,现在长大了觉得不满意,动手打人家,这样做很可能会出事。
针对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想要的效果。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