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避讳段子17则
封建时代,“天地君亲师”的特权与尊严,绝不容亵渎。
故说话作文,凡遇君主及尊亲名字,均不可直接说出或写出,以示尊重。
此之谓:避讳。
《公羊传·闵公元年》: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以上三者,即为古代避讳制之总原则。
今儿个,我们就来扒一扒史上发生过哪些或荒诞不经或耸人听闻的段子,看看避讳制到底有多坑,又有多雷。
01
最具杀气者,为尊者讳中的帝王讳,曰“国讳”。
即帝王及其家族名字、别号,甚而包括同音字,皆在避讳之列。
比如,很快要过年了,即将进入正月。
而在西汉以前,每次改朝换代,便会将月份的次序改动一番。
如夏以春一月为正月;商以十二月为正月;秦并天下,又以十月为每年的正月。
所以,正,即改正之意,音zhèng。
可秦始皇叫嬴政啊,zhèng这个音就被避(毙)了,世人只能把正月读作zhēng 月。
如果大舌头,一不留神说成“zhèng月”,对不起,脑瓜子没收了。
为防嘴滑,中招踩雷,有大臣提出改“正月”为“端月”,才让天下百姓长出了口气:
吃饭的家什总算稳当咯!
02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谏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随着儒家地位蹭蹭拔高,孔子、孟子等圣贤名讳,自然也要避。
孔子名“丘”,这“丘”字便成了独家专利;天下丘姓,则统统补一刀,改为“邱”。
不光写,读也有说道。
尤其北宋,朝廷专门下令,凡碰到“丘”,不能读qiū,要读mǔ。
于是乎,丘八,某八;比丘尼,比某尼;一丘之貉,一某之貉…
03
河南开封,原本叫“启封”。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继位,“启封”也就叫到了头,改称“开封”。
因为,汉景帝叫刘启。
04
李时珍《本草纲目》:
雉,南北皆有之,形大如鸡,而斑色秀异。雄者文采而尾长,雌者文暗而尾短。
多么好的一个名字,多么俊美的一种鸟。
只因汉高祖刘邦的媳妇吕后,闺名吕雉,所以,高大上的雉,从此化身土儿吧唧俗不可耐的“野鸡”。
05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尽管曹魏权臣司马昭很有野心,但未称帝,是儿子司马炎上位后,追封其为晋文帝的。
他是风光了,前朝“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却郁闷了,被改叫“王明君”。
等到晋亡,文人骚客们才又给改回来。
更郁闷的是蔡文姬。原本叫蔡昭姬,避后就再没能改回原名。
06
东晋初年,朝廷提拔丞相王导从弟琅琊临沂人王舒为会稽内史,即日履任。
孰料,王舒竟将脑瓜摇成拨浪鼓,坚决不去!
为啥啊?不识抬举,装蛋是吧?
王舒听罢,哭丧着脸解释道:
“我爹叫王会,避讳啊。你们让我去会稽,等于逼我往老爹肚子里钻啊!”
后来,朝廷将会稽改为“郐稽”,王舒才硬着头皮,勉强赴任。
07
五代十国时期,历仕四朝十帝的重臣冯道,平时喜欢听人诵读《老子》。
而诵书的侍从,为避名者讳,只好将“道”读成“不可说”。
于是乎,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就变成了:
“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
08
李世民的爷爷叫李虎。
结果不消说,大唐谈“虎”色变,人人皆绞尽脑汁,给老虎改名:
“狐假虎威”,变成了“狐假豹威”;
“放虎归山”,变成了“放马归山”;
“三人成虎”,变成了“三人成兽”;
连死后做了阎王爷的韩擒虎,也改叫“韩擒豹”;后赵皇帝石虎,改叫“石季龙”。
马桶也没幸免。本来叫“虎子”,改为“马子”…
09
李唐时代,搞避讳搞得最狠的是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画像
这小子上台后,觉得不往狠里整,焉能体现皇家威严?便规定说话写文章,谁敢用老爹的名讳“世”与“民”,必严惩不贷!
于是,三省六部中的户部,原叫民部,从此变户部;
战功赫赫的英国公李世勣,成了“李勣”;
隋末军阀头子王世充,改叫“王充”,或“王卅充”,生生把“世”这个字搞得跟栅栏似的。
不光搞人,连神仙都不放过。观世音菩萨就踩了雷,混没了“世”,只剩“观音菩萨”。
10
“诗鬼”李贺,才华横溢,却被避讳生生坑得一辈子进不去编制,考不了大唐公务员。
因为李贺的老爹,名叫“晋肃”。
“晋”与进士的“进”字同音,需避礼法讳,故李贺此生不准参加高考。
妥妥的麻子不叫麻子,坑人嘛!
《旧唐书·列传·李贺》:
“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以后。父名晋肃,因此不可进士”。
11
一酌村醪一曲歌,回看尘世足风波。
忧患大,是非多,纵得荣华有几何。
这首《君不悟》,作者为北宋诗人徐积。
徐积有个怪癖:一辈子不用石器,不碰石头。
如果遇见石桥,宁可走很远很远很远的路,绕啊绕啊绕过去,也绝不从桥上过。
实在十万火急,那就花钱雇人,背他过桥。
原委很简单,他爹叫徐石。
把爹踩在脚底下,实乃不孝大不敬。
堪称万幸,他老爹没叫“徐水”、“徐饭”!
12
除老百姓外,皇族内部也照避不误。
比如宋太祖赵匡胤的三弟,本名曰赵匡美,跟大哥的名走。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后来,大哥黄袍加身,成了皇帝。他不能再“匡”了,便改叫赵光美,跟二哥赵光义走。
不料大哥崩,二哥接班,也不能再“光”着了,只好再度改名叫赵廷美。
嗯,又廷(挺)又美。北宋版内衣广告。
13
避讳制不仅坑人,坑神仙,连植物都不惯着,餐桌常客薯蓣(音 yù)就踩了雷。
中唐,出了个代宗李豫。薯蓣不能叫了,遂改名“薯药”,还好不是老鼠药。
一转眼,到了宋朝,又出了个英宗赵曙。“薯药”表示真特么倒霉,再次改名“山药”或“山药蛋”。
从薯蓣到山药,名字改的估计连它妈都发懵:
我们长得像棍啊,咋越改越屯成蛋了?
14
史上最能折腾的姓,非“敬”莫属。
五代十国,后晋皇帝名讳石敬瑭。
为脑袋着想,“敬”姓家族只好取姓半边,舍“苟”而姓“文”。
后来,后晋灭亡,老敬家乐够呛,这回不用避了,赶紧加上那条“苟”,继续姓敬。
谁想没几年,北宋创国。赵匡胤一翻族谱,嘿,爷爷叫赵敬!麻烦姓敬的,再改回去吧。
如宋代名相文彦博、民族英雄文天祥,祖上本都姓“敬”。
民族英雄文天祥画像
15
崇祯年间,直隶清苑人宋一鹤仕途平顺,一路坐上了湖广巡抚的位子。
响当当的省部级领导。
然而,为拍马屁,逢迎他的上司杨嗣昌,避其父杨鹤的讳,遂一本正经给自己改名曰:
“宋一鸟”。
古代的“鸟”字,是男性丁丁的民间俗称,常用来骂人。如《水浒传》里随处可见的“鸟人”、“鸟事”、“狗鸟”等等。
瞧瞧,果然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16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查嗣庭,受命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
试卷共有四题,皆为查嗣庭所出。
第二题,为“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第四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都是非常正能量的论述题。
可是,政敌们突然眼前一亮——
先有“正”,后有“止”;两字一连,“正、止”,莫不是诅咒“雍正停止”,要完蛋?
民间另传,称查嗣庭出题为“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出自《诗经·玄鸟》)。雍正去头,乃“维止”。此说为谣传。
雍正听奏,勃然盛怒,遂大开杀戒。
雍正读书像
查嗣庭于狱中自杀谢罪,但仍遭戮尸枭首;其子16岁以上者皆判斩刑,15岁以下流放;
其妻与二儿媳被判发配边疆为奴,因惧受辱,行前双双自杀。
好端端的一个家,就此家破人亡。
17
慈禧太后有个硬性规定,即不准让宫人说“月饼”两个字,必须称“月华糕”。
难不成,她老人家跟饼有仇?
不,“月”字没事,“饼”字没事,但这两字要连一块,谐音“月病”。
敢情,老太后最恨最讨厌月病这种麻烦事,所以,坚决不许叫。
如敢违反,笞杖是轻的,闹不好就会被砍头。
老臣怀疑,这叶赫那拉老太太,一准儿患有经期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