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拜师传统也搞双标真的好吗?对待郭德纲和李金斗完全走极端!

从古至今,相声门里摆知拜师历来是极其严肃的,在艺人们眼中这是从票友到专业演员的重要时刻。然而,作为观众对此却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不管是摆知、行礼,还是赐字、观礼,其意义都远高于形式。反对的声音则认为,所谓的拜师只不过是帮派文化的缩影,是封建的残余糟粕,早该将它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终归行有行规,作为观众欣赏演员的艺术永远是第一位的。

观众们茶余饭后,品评相声门的师承传统也无可厚非。但看待同样尊崇传统的行为时,搞双标显然就有失公允了。以德云社为例,大概是全国相声团体当中为数不多有家谱的。所谓家谱其实与班社没有直接关系,德云社里有郭德纲的弟子,也有合作签约演员。在签约演员当中既有和郭先生平辈的,也有长一辈甚至两辈的。他们仅仅是演员与穴头的关系。
严格来说,德云社家谱应该称之为郭德纲家谱更准确。对于师承门户也好,赐字摘字也罢,至少郭德纲本人是极为看重的。从后台供奉的相声先贤遗照,到亲自定下的德云社十条班规。从给徒弟赐字的磕头摆知,再到对弃徒逐出师门的“判词”,无不透露出班主对于相声门规矩礼数的尊崇。如此遵道而行的老范儿艺人做派也收获了大批粉丝拥趸的强烈支持。多年以前,德云社的拜师仪式就被视为了维护相声传统的典范。
而同样事发生在其他相声同行身上,观众却有了截然不同的一番评论。现如今,相声界很多拜师仪式都早已移风易俗。旧社会摆知时,徒弟磕头、师父训话逐渐演变为徒弟向师父师娘鞠躬献花,而师父发言也多以勉励为主。另外,像前天津文联党组书记孙福海先生收徒,就曾开启过“网络摆知”的先河,不仅让更多人观礼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更为避免了大摆筵席的铺张浪费,这些无疑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再者,像北京的李金斗先生曾在两三年前发出倡议,呼吁全社会尊重相声从业者,维护行业传统成立“相声拜师委员会”。此举无疑更是对相声师承身体力行的维护。这些年李金斗先生一直在同行中享受极高威望,人缘好、讲义气、尊师爱徒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同行同业摆知收徒都愿意请他来当司仪,他主持过的拜师仪式少说也有几百场,在拜师礼仪、师承门户、行规操守方面是具有最够发言权的。
假使今后真的成立“相声拜师委员会”,必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首先,有利于完善《相声师承关系谱》。从明字辈艺人开始,大部分相声演员入门拜师后都不再沿用“ 明”字,或是保留本名,或是师父单独赐字。而“相声家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修订后,时隔三十余年始终没有大规模重新修订完善。如果由非官方组织来发起整理,对相声从业者的“登记”管理将更加系统严谨。
其次,相声拜师仪式的规范统一。相声界重视拜师,因为这门艺术的传承发展主要来自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旧社会磕头行礼、拜师帖、师长训话甚至所谓的拜师费或都将成为历史。在与时俱进中遵从传统,在保留传统中与时俱进。最后,拜师委员会还应担负起监督的职责。一方面监督相声从业者是否有违反行规道义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监督极少数弟子见异思迁,肆意跳门改换门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适用于整个曲艺界。
当被冠以“主流相声界”之名的演员们,提出保护拜师传统的倡议时,请对他们多一分尊重。相声这行原本就没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同吃这碗开口饭,每个从业者都希望这行业越来越好,传承不息。为满足一己私利而假意推崇拜师传统的毕竟只是极少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