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秦韵14:穿越古今闻天音埙乐振兴动地来
国风秦韵14:穿越古今闻天音埙乐振兴动地来
中外游客慕名来西安访古寻幽,就是为了亲身体验“汉唐长安”的国风秦韵。西安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古都”之一,也始终演绎着震撼世界的传奇故事。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令人目不暇给。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世界的探索发现,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是,对于自身精神世界和人类起源的奥秘,人们至今却依然知之甚少。此所谓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不均衡发展危机,就必然导致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只有听懂了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人类才能最终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精神困顿和迷惘。
君不见,就像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自我突破一样,人类文明兴衰的周期循环和人类社会的集体成长,就是不断颠覆惯性思维固化认知的过程。
很久很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起点在非洲。而且,在“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惯性思维下,又形成了“中国文明西来说”。直到“蓝田人”考古研究的最新发现,才开始打破了这种封闭僵化的常态化认知。据西安新闻网2019年3月2日报道,陕西蓝田上陈遗址发现212万年前中国最早人类活动遗迹。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朱照宇团队的“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项目,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报道称,这个重大发现,是朱照宇团队进行了持续14年不间断艰苦研究的成果。他们根据连续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和古地磁等测年手段,确定这一旧石器遗址赋存的最老地层年代为距今212万年前。这一年龄,比目前公认的格鲁吉亚德玛尼斯古人类与旧石器遗址(距今185万年)还早27万年。“这是东北亚目前发现的年代比较确切的最老的人类活动遗址,比历史书中公认的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还要早42万年,可以说是将要更改历史教科书的发现。”朱照宇表示,这个发现刷新了目前的历史记载。
事实上,此前就有公开资料显示,“蓝田人”又称“蓝田猿人”,属早期直立人,生活在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蓝田人”用简单粗糙的方法打制石器,包括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在公王岭含化石层里还发现了三、四处灰烬和灰屑,研究者认为很可能是蓝田人的用火遗迹。
众所周知,人类起源和演化一直是重大的世界前沿课题。包括非洲在内,全球各地也会有人类文明起源的考古研究新发现。然而,从距今大约二百万年前的“蓝田人”遗址,再到距今大约七千年前的西安半坡村遗址,直到国风秦韵的“汉唐长安”,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世界上唯一连续传承的中国文明发展脉动。“蓝田人”的用火遗迹,便是上古传说“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的历史证明。今天西安市蓝田县境内犹存的华胥氏陵,也是在向后人证明“华胥古国”的历史存在。从“女娲氏教民炼石补天”到“伏羲氏教民作易八卦通天道”,直至“黄帝梦游华胥国”,却原来都不只是荒诞无稽的神话传说。
因此,纠缠于某一点与某一点的文明遗迹早晚争议,往往都是“盲人摸象”的瞎扯。只有看懂这场永不谢幕的“汉唐长安”国风秦韵历史连续剧,才能够读懂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故事。中国人只有读懂了中国,也才能够读懂世界。
自从人类创造了思想交流的语言工具,就有了口口相传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知识。人为的历史,自然就会因人为而改变。石器时代“结绳记事”的“上五千年”文明史,就只能归于民间传说。“下五千年”文字记载形成的文化经典,也会在胜利者反复涂改中湮没历史真相。从孔子“删诗书绳春秋”开始,直到“汉承秦制”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有汉必有奸”,由此形成的文化经典早已没有“信史”可言。在“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自我证明过程中,同样会有科学理性的“文化造假”和“历史发明”。
人们总是以历史为参照,来建立预测未来的世界观坐标系和数据模型。在创造历史中涂改和毁灭历史,这却是人类自我迷失的文化悲哀。只有看懂了没有人类以前的自然宇宙“无字天书”,才能够读懂人类文明史。只有静心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才能够感悟自然法则的真谛。这个穿越上下五千年的天籁之音,就来自于中国的古埙乐。
据考证,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经历了石制、骨制和陶制的发展演变,承载着厚重的上古文明信息。如果从民间传说被称为“石流星”的石埙算起,中国埙文化便是发源于石器时代。即便从人们学会用火烧制陶埙开始考量,中国埙文化史也是与陶器时代相伴相随。历经“上下五千年”兴衰起落,不知有多少埙乐文化大事件已化作云烟。那么,源于“上五千年”的中国埙乐文化,为何到了唐代以后会传承中断?这个历史问题,我们暂且交给历史。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还是当下这场中国埙乐文化复兴的热潮。
人们忽然发现,从西安书院门街开演的“陕西埙乐振兴”大戏,又在引领着中国埙文化复兴的时代风骚。这场“陕西埙乐振兴”大戏的主角,就是被称为“陕西群众埙文化领军人物”的黄建军。
陕西埙乐振兴会成立一周年主要会员合影
对此,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青年指挥家拓化贤认为,在中国埙乐文化复兴的热潮中,目前各兄弟省份的群众规模和声势,还都远远赶不上陕西。埙乐文化复兴,当然离不开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黄建军在埙乐文化普及推广方面发挥的作用,在全国都无人能比。他被誉为“陕西群众埙文化领军人物”,应该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拓化贤200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专业,这位年轻的音乐人,也是埙乐文化复兴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拓化贤说,黄建军是自己学埙的启蒙老师。这一点,他从来都不隐瞒。在2003年,他到书院门古文化街闲逛,在街边摊位上发现了一张古谱拓片。通过这位摊主认识了在一旁经销笛子、笙箫、葫芦丝和陶埙的摊主黄建军。因此,他就又注意到了陶埙。
拓化贤回忆道,当时黄建军按照进价优惠卖给他一个陶埙,并且热情地教他吹奏。由于自己有专业基础,演练埙乐吹奏就进步很快。后来,他还曾荣获陕西省民族器乐大赛埙专业组一等奖,是唯一得到政府颁发的埙乐演奏专业奖项获奖者。不过,到了任何时候,他都不会忘记自己与黄建军的这段历史埙缘。
同样因为埙乐投缘,黄建军在书院门又结识了制埙艺人冯柄中和埙乐老艺人王胜祥。黄建军是一名国企下岗职工,小时候曾拜师学过笛子演奏。当时,黄建军一边在街头摆摊经销乐器,一边在摊位旁收徒教习埙乐演奏。
拓化贤说,自从认识了黄建军,教学相长,他们俩很快就结成了忘年交。于是,怎样把更多的埙乐爱好者组织起来,共同推动埙乐复兴,这就成了他们经常讨论的话题。这时,拓化贤就向黄建军提议,干脆搞一个埙乐振兴学会。黄建军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冯柄中和王胜祥,也得到了他们的热烈响应。
恰好拓化贤正在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兼职,有一定的民间社团经验。在时任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为著名作曲家关铭的指导下,他们就发起成立了“陕西埙乐振兴会”。按照该会章程,会长两年一任,由会员民主选举产生。
“陕西埙乐振兴会”正式成立于于2007年,第一任会长为埙乐老艺人王胜祥,第二任会长为唐健。后来,“陕西埙乐振兴会”整体划转为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埙、陶笛专业委员会。
虽然成立“陕西埙乐振兴会”是拓化贤最早提议,但该会成立后的日常事务都是由秘书长黄建军操持。黄建军热心公益事业,组织能力很强,也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陕西埙乐振兴会”起步发展的过程中,黄建军是付出心血最多的实干家。
陕西埙乐振兴会前身中华埙十三乐坊首次在大唐芙蓉园御宴宫演出留念照
拓化贤总结说,作为民间群众社团组织,“陕西埙乐振兴会”在发展过程中也难免遇到各种困难,甚至发生派系分化。其中的参与者,都是辛酸苦辣别有滋味在心头。不过,历史的脚步有迹可循,分分合合是必经之路。当人们回望中国埙文化复兴的历史时,永远会铭记“陕西埙乐振兴会”的这个节点。最起码可以说,陕西埙文化复兴的各路群众社团骨干,都带有当年“陕西埙乐振兴会”的文化胎记。
与历史同行,这场从西安书院门街开演的“陕西埙乐振兴”大戏,今天依然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