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 身世迷离

《潍县志稿·人物》中关于梁文灿的记载。

梁冈编著的梁文灿纪念集三套。

《潍县志稿·杂稽》记载的并蒂莲与梁文灿之奇闻。

《潍县志稿》中对才子梁文灿的记载不到300字,对其身世不得而知。在他离世后多年,乡梓学者更是很少提及他,后因其所写《蝶恋花·潍阳十二月鼓子词》被挖出,再次被世人关注。2009年,梁文灿的嫡孙梁冈从江苏省淮安市来潍寻祖,潍人才知梁文灿还有直系后裔。

志书记载不足300字性格耿直人生坎坷

《潍县志稿·人物》载:“梁文灿,字质生,城内梁家巷人。幼聪颖,文笔矞黄典丽,不似饾饤小家数。自科岁考以讫乡会,每试必捷,毕生不知落第为何事。光绪癸巳、甲午联捷进士,明年散馆授编修,寻考授御史,补浙江道。顾倜傥不羁,服御虽华,尚能清贫自守。尔时,国是已日非矣,每语乡人曰:'御史,言官也。例准风闻奏事,目今风闻之事多矣。然,灿寒士也,倘以琐琐者冒渎宸听,则招权纳贿之诮,必随其后,争及寒蝉噤声之为,负国罪轻乎?’是以,在台前后近十年,发抄折件,世未之见。下直后,惟精研宋元人词以遣日。比鼎革,遨游大江南北,以发抒其牢骚不平之气。终无所遇,遂坎坷以殁。殁后,赖世交倾助之,殡殓始得成礼。所著见《艺文志》。采访册。”

《潍县志稿·艺文》载:“梁文灿,《蒙拾堂诗稿》(蒙拾堂)《词稿》四卷,《宋金元怀古词辑》。”

《潍县志稿·人物》中这段不足300字的小传,把梁文灿的性格和跌宕的人生经历作了精准公平的概括。这正如潍坊学者牛鹏志所言:“《志稿》编撰者,如丁锡田等多是梁文灿先生的故交,彼时先生离世只不过几年,所以记录准确清晰,又同情先生终无所遇,坎坷以殁,乃至于文笔'老怀赋笔,如闻叹息’。”

关于梁文灿的民间传说也有几则。

梁文灿从小聪明过人,做文章从不打草稿,美文信手写就,因此得一美号“梁一章”。从先生“每试必捷”的科考经历来看,这应该不是虚言。

梁文灿考中进士的前一年,在梁家巷北旁的荷花湾出现了两朵并蒂莲,人们纷纷传言,这附近一定会同时发生两件大好事。次年,潍县城的于普源和梁文灿双双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吉兆成真。有人还写了几句歌谣:“荷花湾开并蒂莲,岸边会试出同年。潍县典故有真事,梁文灿与于普源。”这事,虽然《潍县志稿·杂稽》有载,但极有可能是向善向美的人杜撰的吧。

1901年,梁文灿出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其间,慈禧动用北洋水师军费重修颐和园,梁文灿冒着生命危险,参了慈禧一本,虽未成功阻止,却着实令世人赞叹敬佩,传为佳话。此故事,在时间上吻合。1900年八国联军再烧颐和园(圆明园),1902年重修。凭梁文灿的气节和职业性质,有可能提出反对意见,而实情可能是劝谏,不是参本,当时,向光绪帝参本慈禧不会起作用,梁文灿也不会那么无知。史料没有记载。

嫡孙梁冈回潍寻根乡梓方知其有后裔

曾经在很长的岁月里,潍坊人认为梁文灿没有直系后裔。直至2009年,梁文灿的嫡孙梁冈从江苏省淮安市来潍寻根,潍坊文史民俗界大为震惊。在此,先看看梁冈编著的2017年版本的《潍县翰林梁文灿质生公纪念集·前言》(以下简称《梁文灿纪念集》)中对于梁文灿的简介:

“先祖梁公文灿于同治八年(1869)出生在山东莱州府潍县,字质生,也作质升、炙笙。

“……科举之路异常艰难,范进中举就是个典型范例。文灿公则不同,他聪慧过人,在科考道路上一帆风顺,自童生考试至殿试每考必捷,不知落第是什么感受。他7岁入塾,14岁中童生,17岁中秀才,以廪生(成绩优秀者)资历被入选国子监(太学生)。光绪十九年,回山东济南参加乡试,中癸巳恩科第十八名举人,时24岁。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殿试联捷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时26岁。光绪二十一年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时27岁。光绪二十五年30岁出缺,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从五品。任内冒死上疏,参奏慈禧动用北洋水师军费建颐和园,一时名动京城。即光绪二十九年六月,改任福建道监察御史。

“从现存文灿公8本奏折来看,参劾贪官的有4本,分别弹劾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福山县令李舒馨、热河朝阳县知县缪桂荣、署顺天府房山县胡光泰、河西武安县令周光昌等。又有奏请办京师自来水厂,为山东屯卫田追偿扰民恳恩免缴租税,奏请制止东三省'换领租照’以图'夺佃’的恶政等,他以体恤民情、安靖地方为宗旨积极建言。在位近10年,任御史期间清正廉洁,是个为民请命、清正廉明的监官,高节可风。

“1912年民国改元。文灿公作为监官被留用,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初期,经大总统审查合格,先任淮扬道道尹,又被江苏省长齐耀琳委任为沪杭特派专员,参入调解江浙战争。又任江苏同里税所所长、山东省署秘书兼馆陶县厘金局局长等职。1928年春辞世于济南,享年60(虚)岁。

“他从政之余喜吟诗填词,著作有《红豆馆诗存》《红豆馆旧草偶成》《獭祭随录》《红豆馆撷余》《可谈集》《怜玉词》《惜金词》《怨兰词》《走马吟》《续走马吟》《蒙拾堂诗稿》《蒙拾堂词稿》等行世,其中《蝶恋花·潍阳十二月鼓子词》流传至今,深得方家青睐,在民间也口碑载道。一生写作诗稿、骈文、随笔若干卷,均造诣杰出,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词稿180多篇,流传至今。是出众的乡土词人、诗人,散文圣手,老潍县士子中的佼佼者。其书法宗法魏碑,传世作品被视为拱璧……”

子孙分散各地在潍名气稍逊

从以上有关梁文灿的方志记载、民间传说以及后裔资料的记述、尤其是近些年潍坊市的专家学者们对其诗词作品的进一步披露与研究来看,综合他“每试必捷”的聪慧,“有声京华”的文学,坎坷跌宕的经历,惊叹梁文灿先生不愧为潍坊的历史文化名人。那么,为什么在二十年前的学界鲜有提及,而至今人们对于他的身世家事知之甚少,甚至连他的祖籍都搞错,笔者通过考察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梁冈在《纪念集》中写道,祖辈本是布衣家庭,梁文灿做官以后,才常有显贵往来;梁文灿共生三子七女,怎奈诸行无常,随着清廷灭亡、改朝换代、军阀混战后,子孙分散各地,多失去联系,家庭主脉以移居南方为主,这是主要原因。因为,梁文灿在潍坊当地没有直系亲属,外人对内情知之甚少,在情感和责任感上也差,坊间口传渐少,只凭着方志的寥寥记载,一般人难以了解。随着时远事湮,当年年轻的梁翰林自然是知名度每况愈下。

梁文灿的诗词作品虽然算得上是阳春白雪,数量也不少(据学者牛鹏志粗略估计共有600首左右),但可惜的是刊印面世的太少,只有忘年交丁锡田在他离世一年后赞助刊印了《蒙拾堂词稿》,而民间难得一见,如何名世?这是原因之二。

梁文灿虽然文采出众,也是清廷命官,但是,在潍县清代延至上世纪初文化界的名气,除了当时就誉满四海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即是比较潍县城里大名鼎鼎的状元曹鸿勋、王寿彭,礼部尚书陈官俊、金石学家陈介祺父子,还有郭、张、丁等几大家族,其综合名气就显得逊色不少,何况梁文灿布衣出身,经济、人脉方面都远远不及上述诸位。学界人士自然不感兴趣去花精力研究宣扬,民间添枝加叶的奇闻也就很少。

由于以上几种原因,在大才子梁文灿离世以后,乡梓学者很少提及,若不是因为《蝶恋花·潍阳十二月鼓子词》被挖出亮相,后至灿烂耀眼,他差一点就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