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后重映,肖申克的救赎,究竟救赎的是谁?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电影史上的不朽《肖申克的救赎》。
文/如海
时隔25年,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重映的消息甚嚣尘土,坊间又在谈论着这部神作,关于它的不朽,关于它的伟大。
《肖申克的救赎》一度占据影史排行第一,获得7项奥斯卡大奖提名,虽然最终一无所获,输给了那年的《阿甘正传》。如果说《阿甘正传》是拍给美国人看的电影,那么《肖申克的救赎》则是拍给世界的。
电影我很少看第二遍的,唯独《肖申克的救赎》例外。
就像《大话西游》一样,第一次看笑到不行,第二次可能会沉默,第三次可能就泪流满面。《肖申克的救赎》的伟大之处,也许更胜一筹。
影片讲述了银行家安迪因涉嫌谋杀(妻子和情人)而蒙冤入狱,被判处无期徒刑,他用将近二十年的光阴逃离肖申克,最终重获自由的故事。
《肖申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两部电影里,都有坚持和希望的主旋律,人生的曙光,唯有坚持希望不灭,并一路为之而奋斗,才能风雨过后终见彩虹。
《肖申克的救赎》当然不仅仅是这样简单。他照见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人生只有两件事,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
救赎是基督教的的重要教义之一。什么是救赎呢?这个东西原本是你的,但现在它属于另一个人,你重新把它买回来就叫救赎,拯救和赎回。
安迪是一个悲剧英雄,蒙受十九年的不白之冤,进入肖申克监狱,在别人看来注定人生就埋葬于此地的地狱,安迪却异常平静。他始终相信“希望是一个好东西”,不轻易放弃,以永不放弃的精神支撑自我,并为之而努力。19年的时光里,安迪有着超乎常人的执念,一是自己是无罪的,二是生活必须有希望。
安迪说,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也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也许制度可以束缚我们的行为,但是内心的东西还是属于我们自己。只有强者才能身处逆境,不灭其志。20年之后,安迪靠着一个小锤,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砸开了厚厚的水泥墙,拥抱着墙外自由的月光。多少人看到这里潸然泪下。
在原本暗无天日的肖申克里,没有人抱有幻想和希望。安迪的出现,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狱警避税,为狱友们带来畅快的啤酒,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不可能。安迪的到来,改变了肖申克里的很多东西,也救赎了其他人的绝望和麻木,让他们看到希望的存在。
安迪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在石墙边跟瑞德的对话中,他提及了自己对妻子的爱和悔意,他说:“老婆说她很难了解我,我像一本合起来的书,她整天这样抱怨。她很漂亮,该死,我是多么爱她啊。我只是不擅表达。对,是我杀了她,枪不是我开的,但我害她离我远去,是我的脾气害死了她。”
安迪明白了自己的原罪,牢狱生活或许就是对自我惩戒的最好方式。他是冤枉的,但他也是有罪的,因此他足够平静,平静地被囚禁在肖申克监狱里。他终于看到自己的责任和过错,而没有推卸给任何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反思。从那一刻开始,安迪救赎了自己的灵魂,找到了他自己。
救赎了别人,也救赎了自我的灵魂,让内心无比的冲突与世界彻底和解,让生命归于平静,这是安迪的伟大,也是《肖申克的救赎》所呈现的不同凡响。
《肖申克的救赎》另外一个不朽之处,是诠释了令人触目惊心的体制化。
布鲁克斯在肖申克监狱是一名图书管理员,他于1905年被关进肖申克监狱,到被假释时已经在监狱待了整整50年,他也由一个青年变成了80岁的老人。当他听到自己可以重获自由的消息时,感到的不是高兴,而是不满和恐惧。布鲁克斯不想离开监狱。
50年的监狱生活还让他失去了一切社会关系,亲情、友情、爱情,所有与外界的情感联系都化作泡影。已经80多岁的布鲁克斯甚至还需为生计发愁,他不仅失去了往日狱友的尊敬,还被杂货店经理所轻视。完全陌生的世界和毫无安全感的生活使得布鲁克斯痛不欲生,他彻夜难眠,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布鲁克斯甚至想到弄把枪去抢劫杂货店,以使自己重新被送进监狱。但善良的布鲁克斯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同样被放弃的还有他自己的生命,布鲁克斯最终选择在自己的公寓里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一个被体制化的人突然脱离了体制,痛不欲生。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没有人能够逃脱体制化的桎梏。体制意味着约束,约束必然让人失去自由。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逃避和挣扎,沦陷到体制化之中,变成一个麻木的顺民,接受体制化希望我们的样子。习惯那些我们原本并不喜欢的行为,成了习惯化。我们几乎无力挣脱体制化,逐渐顺从到最后彻底依赖。
我们每一个真实的自己,都在这部电影影像里闪现。这是《肖申克的救赎》的伟岸之处。生活是复杂的剧本,人生是曲折的修行,我们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始终要坚信:有些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